|
編輯推薦: |
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突触这一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专著,对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心理生理学研究人员和神经-精神医学的基础研究人员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历史纵向的角度进行阐述,把突触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助于把握突触研究的历史脉络。
紧扣突触领域的最新进展,反映突触研究的当代前沿动态。
|
內容簡介: |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和神经细胞与其他可兴奋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其化学组成、构造和功能对于神经信号传导及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发挥关键作用,也跟神经-精神疾病有着内在联系。《突触》是我国系统阐述突触研究理论和实验成果的第一部专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突触及突触传递的理论、突触与脑功能的关系、当前突触理论中存在的困难以及跨专业领域对突触定义看法上的不同、突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及其与脑功能的关系。其写作特点是:基本理论比较完全;论述了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发展看问题;在内容上力求反映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提出并讨论了重要的不同学术观点。本书有较高理论价值,它不仅把突触看成能发生兴奋传递的结构,而且讨论了如何在突触及突触传递基础上全面解释脑功能,深刻考虑突触作为脑功能基础之一的神经元结构特征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机制。
|
關於作者: |
陈宜张,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从事神经科学研究,曾首次提出激素作用于神经元受体的新假说,在国际上引起关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
|
目錄:
|
第1章 绪论:突触问题的来龙和去脉
第2章 化学传递
第3章 电传递
第4章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
第5章 突触构造与模式突触
第6章 突触传递生理学和研究方法
第7章 神经递质、调质与突触活性分子
第8章 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传递与伴传递
第9章 中枢模式突触的兴奋性传递
第10章 突触前区隔的分子组构
第11章 突触前调节
第12章 树突树、树突棘与树突分泌
第13章 兴奋性突触突触后区隔的分子组构
第14章 从突触到细胞核的信号传输
第15章 线路传递和容积传递
第16章 突触可塑性问题的由来
第17章 突触长时程增强
第18章 长时程阻遏、突触双向修饰后可塑性、稳态性可塑性
第19章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第20章 抑制性突触
第21章 细胞骨架、运输包装与突触功能
第22章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
第23章 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
第24章 中枢突触发育
第25章 突触与神经-精神疾病
第26章 沿着还原论往深处走:突触分子机器
第27章 从突触到脑
第28章 突触概念与突触进化
汉英术语对照表
索引
图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