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302.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86.0
|
內容簡介: |
《梦想成真张树政传》作者程光胜是中科协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张树政院士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分为求学篇等十个章节,全面地阐述了这位院士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长经历。《梦想成真张树政传》以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为经,以其学术贡献为纬,全面叙述了传主丰富且卓越的一生成就、最后试图从张树政院士在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政治思想发展过程和个人天资与性格的培养等方面,找出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以启迪后辈。
|
目錄: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求学
一个农村的书香门第
快乐的童年
学生时代
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
在沦陷区完成大考学业
第二章 走向社会
毕业留校当助教
成家
开始科研生涯
第三章 迈人中国科学院
菌种保藏委员会
第一次创新
代粮品酿酒试验
沼气发酵试验
第一次外事活动
第四章 专攻微生物生理生化
甘油发酵研究
白地霉戊糖代谢的新发现
第五章 红曲菌淀粉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开始红曲菌淀粉酶研究
黑曲霉后来居上
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突破
自己仿制外国先进仪器
第六章 唐□酶类的研究
课题的设立
糖苷酶研究的成果
基因工程在糖苷酶研究中的应用
嗜极酶的研究
第七章 船生物工程的积极倡导者
院士的新起点
积极筹划香山科学会议
不懈地呼吁加强糖生物学研究
第八章 广交国际学友
早年的经历
开放初期的对外交流
第一次出国
国际酶工程会议的积极参加者
出访匈牙利
赴美学术访问
日本酶学界的上宾
第九章 著述与培养人才
著书立说,忙碌认真的编辑工作者
为出人才辛苦耕耘
结语张树政的成功之路
附录一 张树政年农
附录二 张树政主要论著目录
|
內容試閱:
|
我和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相继在启蒙老师汪琪的教导下学习。汪老师的那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教学精神,令人叹为观止,难以忘怀。
汪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小学生写日记,每天早晨把日记本交给她,她细心地批改评分之后,在当天放学之前发还给大家,以不误当晚再写。我们至今奇怪汪老师是怎样在几十年繁忙的教学活动之外,每天占用休息时间批改至少50个学生的日记的。
作文课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汪老师出的题目常常比较灵活、生动、结合实际。例如有一天小操场上的一棵大树被砍倒了,汪老师即以此为题。三妹的作文大意是:大树在操场上愉快地看着年复一年的师生们的活动,不断地伸展其枝干以保护师生们。但是为了迎接校园的一座新建筑,它默默地倒了下去,贡献了自己的身躯……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汪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办壁报。我们班的壁报名为《艺苗周报》。几个小学生编辑,搞的栏目有科学、历史、议论、文艺和友谊。期末,汪老师奖给每个编辑一支自动铅笔,并和编辑们以及投稿多的同学合影留念。在汪老师的诱导下,我们兄妹五人在家里也办起了一个叫《新世界》岛小刊物,大家投稿,轮流当编辑。其中的一期我一直保留到今天,封面是我周水彩笔画的几种茵类,有灵芝、松蘑、海藻等。
汪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们表达的能力。故事会、讲演竞赛和表演节目,即是其中的几项。记得徐京华同学讲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四妹树榛讲过“最苦与最乐”。比赛优胜者也发给奖品,并照相留念。刘肃同学十多年前还保留着这些照片,并复制了一份送给汪老师。
学校每周六举办周会,汪老师编排的节目,既有趣味又有知识性。
我们班表演过“怪风琴”,表演者的高帽子上画看琴键,排成音阶,随着指挥演唱。当时唱高音的黄励同学,后来成了音乐家,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在师范大学三十周年的校庆上,我们班表演了一个小歌舞“鹬蚌相争”。汪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制作服装道具,用竹竿和竹叶当作鸟头、翅膀、蚌壳、蓑衣。这些梦型不争咎我们的童年增加了多少情趣,给我们的记忆带来了多少温馨的色彩。
峰高千仞不辞墁壤,海深万丈不拒涓流。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汪老师,最喜欢听课、学习,每有收获,啧啧称道:某位老师作文批语有启发,某位老师作业题目灵活,某位老师教法有创新… …如数家珍。汪老师还亲自给学生们买书,支持学生办好教室的“读书角”。猜谜语、对对联、和对唐宋诗词教会了学生们在游戏中增长语文知识。至于每次作文与图画相结合,更是汪老师的绝招了。在突破课堂与课本的局限、建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指导下,汪老师的语文越教越新,越新越活,使我们学到了“点石成金”的本领。同学们说,当年并未觉得紧张,丰富的活动使我们不大复习自然就会了。这难道不正是汪老师的“大语文观”所取得的功效吗?P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