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4.0
|
編輯推薦: |
☆权威。作者陈致平先生毕业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历史系,为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入室弟子,著名作家琼瑶之父。1949年赴台后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私立文化大学及台湾辅仁大学等校。七十年代末,作者将数十年讲稿整理而为十二卷本中华通史,重印再三,曾荣获台湾出版最高大奖金鼎奖。甲骨文大家董作宾为其题词“二十四史,从头说起”。
☆通俗。为“培养民族精神,免于数典忘祖”,作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陆续在台湾大学、电台等场所讲述国史始末,因其博闻强识,才学识兼备,故而听者云集,蒋纬国亲自到场听课,蒋经国曾请作者到其寓所讲解中国历史达一年之久。
☆清晰。作者有长达数十年的讲述中国历史之经验,知道读者何处不易理解,如何避免混淆。故而能将五千年纷繁芜杂之史实抽丝剥茧,一一清楚明白地呈现。遇有疑难多绪之处则实时佐以精心设计之图表,图表之多,设计之明晰,为国史者无人能及。
☆贯通。全书凡四百万字,皆为作者一人为之!通史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撰写通史者代有为之,流传于世者,不外两类,一类为个人著作,提纲挈领,因受规模所限,重于观点而疏忽史实之叙述,钱著吕著是也;一类由众手成书,叙事详于前者,但因合撰,观点行文难免参差
|
內容簡介: |
《中华通史》是一部普及性的通史巨著,其内容,据作者自言:“但求浅易,不求深入,只是将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平铺直叙,交代明白而已。其目的,一是希望能使读者,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活动,有一个通盘的概念。二是希望能使读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三是在文字组织方面,用讲话方式,原原本本说来,希望能给读者一个一气呵成、一目了然的印象。这样,庶几能达到一个“通”字,以企能符合一般常识性与普及性的要求。”全史之前有一“中华五千年历史要略总述”,以简洁的言语提纲挈领,厘清若干历史观念,之后寻迹探进,以朝代为单元分篇讲述。本册由西晋讲至南北朝时代。
|
關於作者: |
陈致平(19082002),原名陈均,字致平,原籍湖南衡阳,父名陈贞瑞(号墨西),为革命元老,曾任职于衡阳文献会。陈均自幼居北京,毕业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历史系之第三届(1933),受业于该校校长陈垣(援庵)先生之门为入室弟子,自七七事变毁家赴难流离后方,以后乃以字行。初任教于北京辅仁、汇文、崇德各中学,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再辗转各地。曾任教于国立广西大学及同济大学,1949年应聘赴台湾任教于“国立”师范大学(初名师范学院)、私立文化大学及台湾之辅仁大学等校。其间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学,为文史教授数十年,著有《中华通史》(十二册)及《秦汉史话》等书。
|
目錄:
|
两晋南北朝三百年历史要略总述 001
第一章 西晋 017
第一节 晋初政治的危机 026
一、晋武帝的恢复封建 026
二、晋初政治风气的糜烂 030
三、严重的边疆民族危机 032
附录 037
一、鲁褒《钱神论》 037
二、裴《崇有论》 038
第二节 八王之乱 039
一、贾后之乱政八王之乱的肇始 040
二、赵王伦之乱 042
三、三王之乱 044
四、东海王越当政后东西群王之大混战 045
五、东海王越之死 047
第三节 西晋之亡五胡乱华的开端 049
一、五胡的起事 049
二、怀愍之难(西晋之沦亡) 052
第二章 东晋与五胡诸国 055
第一节 东晋初政与前后赵 079
一、东晋初政 079
二、前后赵 085
第二节 东晋中叶政局与前燕、前秦 092
一、前燕与前秦的崛起 092
二、东晋的恢复事业与桓温之当政 094
三、前秦的强盛与淝水之战 099
第三节 东晋晚叶政局与北方的大分裂 109
一、北方的大分裂 109
二、东晋晚叶的内乱与刘裕的功业 118
三、刘裕北伐与东晋之亡 122
第三章 南北朝 129
第一节 宋魏的对峙与南北战争 153
一、宋魏河南之战 154
二、宋魏中原之战 156
三、宋魏淮域之战 159
第二节 刘宋政局 162
一、刘宋初政 162
二、宋中叶后的内乱 164
三、萧道成之篡宋 169
第三节 北魏的强大 172
一、北魏初政 172
二、孝文改制 175
第四节 萧齐政局与南北战争 180
一、萧齐初政 180
二、萧齐的乱亡 182
第五节 梁初南北之大战与北魏的衰乱 187
一、梁魏之大战 187
二、北魏的衰乱 190
三、北魏与柔然 199
第六节 梁武帝与侯景之乱 204
一、梁武中兴 204
二、侯景之乱 207
三、梁室之亡 211
第七节 陈、周、齐的鼎峙与南北朝的结束 216
一、陈、周、齐三国的鼎峙 216
二、北隋的统一 221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诸国疆域区划及其变迁 225
第一节 东晋的疆域区划 227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的疆域区划 231
第三节 南北朝的疆域区划及其变迁 236
一、南朝 236
二、北朝 252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269
第一节 官制 271
一、中央官制 271
二、封国 277
三、地方官制 278
四、百官品秩俸 282
第二节 兵制 285
一、军队的编制 285
二、军队的征募 288
第三节 法制 292
一、法律 292
二、法官(司法机构) 296
第四节 教育 297
一、中央教育 297
二、地方教育 299
三、私人讲学 300
第五节 选举 302
一、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及其作用 302
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303
三、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流弊,与南朝配合九品所推行的
其他选举制度之概况 305
附录:晋刘毅《论九品之弊》(《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 307
第六节 赋役、税收与货币 310
一、赋役 310
二、税收 317
三、货币 318
第六章 两晋南北朝的学术与文艺 325
第一节 文字学 327
第二节 经学 329
第三节 玄学 333
第四节 文学 337
一、两晋的文学概况 337
二、南朝的文学概况 340
三、北朝的文学概况 343
四、民歌与小说 345
附录:诗文摘例 347
第五节 史学 354
一、史著 354
二、舆地 358
三、综论两晋南北朝史学发达的原因 358
第六节 科学 360
一、天文历法 360
二、机械工程 361
三、数学 362
第七节 艺术 363
一、书法 363
二、绘画 366
三、建筑、雕塑与工艺 368
第八节 乐舞 373
一、两晋与南朝的乐舞 373
二、北朝的乐舞 374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的宗教 375
第一节 佛教 377
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概况与中西佛教徒之交流 377
二、佛经的翻译 394
三、佛教的分宗 396
附录:敦煌千佛洞之营造与发现始末述略 397
第二节 道教 401
一、两晋与南朝的道教 401
二、北朝的道教 402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的社会民生 405
第一节 国计民生 407
一、国家的经济概况 407
二、人民生计 415
三、权贵、商人与奴婢 426
第二节 阶级与门第 433
一、士庶的阶级 433
二、门第与谱牒 435
第三节 生活风气与习尚 437
一、一般社会风气 437
二、一般生活习惯 443
第九章 两晋南北朝的对外交通与西北东南诸国 453
第一节 对于西域的交通与西域诸国 455
一、西域诸国与中国的关系 455
二、柔然、突厥与西域的关系 457
三、通往西域的路线与法显、宋云的行程 458
四、西域诸国概况 460
第二节 对于海外交通与海外诸国 465
一、魏晋以来东南海上的航业 465
二、海外诸国概况 466
两晋南北朝史主要参考书 473
|
內容試閱:
|
第一节晋初政治的危机
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二八○年统一中国,建立了司马氏的新政权,可是这个新政权,仅仅三十七年而复归分裂。推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前面总述所提到的晋初之危机与隐患,兹分别加以说明。
一、晋武帝的恢复封建
在曹魏时已经有人提出恢复封建的主张,魏正始时宗室曹曾上了一篇封建论,他批评魏国的局面说:“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磐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世之业也。且今之州牧郡守,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制。非所以强干弱枝,备万一之虞也。”及至晋武篡位,很多人同意曹的看法,认为魏朝是因为王室的孤立而亡。惩前毖后,晋武帝乃仿照汉初的办法,局部恢复封建制度,藉以屏藩王室。于泰始元年,大封子弟二十余人为王,诸王并有兵权。
王国分为三等,以郡为国,大国邑二万户,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次国邑万户,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小国邑五千户,置一军,兵千五百人。王国之下有公国侯国,公侯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以上为次国,五千以下为小国。诸王国各置官属,有傅、友、典书令丞、文学、郎中令、中尉、大农、左右常侍、内史、将军、谒者、中大夫、舍人等。公侯以下,官属递减。群王都是司马氏的宗室子弟,而公侯伯子男,又为群王之支庶。这样构成一个司马氏的大集团,如群星拱月,共卫天子,在意义上是完全恢复了周代的封建制。但是事实上,当群王被封之初,都聚居在京师王府中,享富尊荣,并没有正式到他们所封的王国去为王,使这个制度等于虚设。到了咸宁三年(公元二七七)有卫将军杨珧等建议说:“古者封建诸侯,所以藩卫王室。今诸王公皆在京师,非城之义。”于是晋武帝乃分令诸王就国,有流涕不忍去者。
诸王国中,以平原、汝南、琅邪、齐等为大国;梁、赵、燕等为小国。就是大国,亦不过一郡之地,其王军亦不过数千人,势力不大。可是晋武帝后来又分遣诸王为方镇将军与都督。当时将军有所谓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以下准此)、四镇、四安、四平之号。都督之在中央者称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地方则有都督诸州军事,有所谓八大都督 ,都督之下有监诸军事,为地方军事统帅,有指挥调发之兵权,其制始于汉末三国之际。国王有了这项军事重任,于是掌握重兵,分镇要津,而构成真正的封建势力了。后来之群王同室操戈,骨肉残杀,即种祸于此。
与恢复封建相辅而行的,晋武帝又做了一桩事,就是削去州郡之兵,这两桩事的目的,同是为了巩固中枢。武帝于太康元年平吴之后,下诏曰:“昔自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武帝原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康乐(故改元太康),皇朝巩固,可以偃武修文;却没有想到,头一桩分封群王,不曾保障了王室,反而酿成了八王之乱;第二桩州郡兵马罢去之后,到永宁动乱之时,地方竟不能制,于是天下大乱。可见一个政治问题,决不能仅单纯的看到一方面。
附武帝初封二十七王简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