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美国总统大选是两党博弈的战场,没有硝烟胜似硝烟。《总统制造(留美博士眼中的美国大选)》以专家的视角解读围绕选举的斗争,以知情者身份披露鲜为人知的秘闻。
总统大选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围绕选区重划和选举的政治较量暗藏着肮脏的阴谋诡计。选举结果,其实在正式投票前已经确定。
美国总统不是选举出来,而是制造出来的!
《总统制造(留美博士眼中的美国大选)》由张程、乔华所著。
|
關於作者: |
张程又名凯拉,2012年获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时尚新闻学硕士学位,上海大学在校电影学硕士研究生,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驻伦敦特约记者。乔华(笔名),1989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美国杜兰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杜兰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得克萨斯州司法部研究人员,兼任江苏省侨联海外顾问,江苏省侨界专家委员会委员。
|
目錄:
|
建国基石
三权机构
驴象前世
选权往事
得州今昔
划分选区
选举科研
硝烟连年1990~2003
激战再现2011
群雄逐鹿
大选2012
结束语
参考资料
|
內容試閱:
|
建国基石
1787年,富兰克林①在完成宪法起草离开独立大厅时,有一位妇女问他,“你们给我们创造了什么?”
富兰克林答道,“一个共和国,夫人,如果你们能好好维系它的话。”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看来美国的建国者们也懂得这个道理。美国是一个种族多、移民多、信仰多的“三多”国家。美国又是一个贫富差别巨大的国家,要维系这样的国家,使意见迥异的国民和平相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富兰克林和其他先驱们对美国建国以后的命运不无担忧。
如何维系一个国家是个政治问题。对于如何定义“政治”,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确切说法。按照著名的政治学家拉斯韦尔②的说法,“政治决定何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法得到何物。”换句话说,政治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决定权力和资源的分配。
无论一个人的目的多么崇高(例如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幸福)或者多么渺小(例如为了一己私利),争夺有限的权力和资源的斗争都是政治行为。要想做到在争夺有限的权力和资源的过程中不使用武力,只有通过妥协、合作、协商和争论(有时甚至通过贿赂和欺骗)来实现。从这一角度看,“政治是肮脏”的说法不无道理。
由于资源有限,每个人对权力和资源的愿望不可能全部实现。因此在争夺资源的斗争中会有输有赢。“妥协”和“胜负难料”是政治的两大特点。建立和维系美国,美国人面临着四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人性的认识。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相信“人之初,性本恶”。两种观点虽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在美国的建国初期,人们以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美国人会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会为集体和国家牺牲个人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共和美德”①。然而,美国人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美国人尽管饱受英国人的压迫,痛恨英国人的自私,但是当他们取得独立,掌握了政权以后,他们也表现得非常自私。他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并未把别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他们想到的只是自己的权利,却没有想过自己的义务。难怪在建国一百多年后,肯尼迪②总统发表就职演说时还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卢梭①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认为民众会被蒙蔽,所以众意不可靠。
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1786一1787年间,马萨诸塞州发生了“谢伊斯暴乱”②。美国虽然在独立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战后的经济很糟糕,许多民众欠了钱无力偿还。民众为了争取平等积极参加了独立战争,等到革命胜利后,他们却陷入了经济困境。有的州通过法律,为穷人减轻或免除债务。这样的做法与“保护私有财产”的资产阶级法治的原则背道而驰,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财产重新分配,有点像“打土豪,分田地”。为了减轻战后民众的痛苦,这些州大肆印制纸钞,没收财产,停止正常的收债程序。欠钱的穷人可以合法地逃避或延迟偿还所欠的债务。
谢伊斯暴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谢伊斯参加过独立战争。回到老家后,由于他无力还债,被告上了法庭。遭此命运的远不止他一个人。所以,他开始积极组织抗债运动。像他这样的老兵,当年被征召入伍参军打仗,没有获得任何军饷,退伍时没有任何补贴,结果回到家中因欠债被投入监狱,实在太不公平了。他们自发地拉起队伍进行抗债。在法院门口,这些抗债武装遇上了政府派来阻止他们的民兵组织。不过,有不少抗债的民众和老兵本身也是兼职的民兵。在大多数情况下,民兵们同情这些抗债的队伍。
P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