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确实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关注政府执行力的论断,深入解读政府转型的未来方向
以发人深省的案例,阐述政府转型升级的实用方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克强总理“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为核心思想,通过分析最新的案例,从愿景、战略、执行、团队、效率、改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全面、深入政府执行力的思路和方法。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努力学习,积极转变思想,毫不含糊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计划、方针、政策,为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而奋斗。
|
關於作者: |
俞兆群
毕业于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后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某基地历任基地文化教员,司令部作战参谋、工程师,后勤部军办企业经理、政治处宣传干事等职。
历任合肥广播电视局组织人事处办事员、副处长、处长,团委书记、机关支部宣传委员。曾任合肥广播电视报社总编兼党支部书记。
曾出版当代军旅励志长篇小说《政委》、《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中国篇)》。
朱新月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南开大学EMBA
北京大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前)副理事长
中国精细化管理首倡者之一
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细节决定成败》策划人
“中国精细化管理网”总编辑
“中国执行力培训网”总编辑
曾出版《追随者》《零缺陷工作》(与汪中求合著)《落实要到位干部是关键》等畅销书.
|
目錄:
|
中国梦需要有强大执行力的政府——愿景、战略、执行
好的愿景为什么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好的政令为什么有时不能畅通?
为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政府的公信力来自哪里?
政府的效率问题为什么常引起不满?
为什么要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公正、公平、公开
转变理念在先,服务自然而然
直面社会转型期,善于研究各种问题
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在执行中解决问题
执行偏了听得进群众批评,执行到位听得了上级表扬
让权力在阳光下远行,让腐败在阳光下消失
执行政策公正公平,服务追求群众满意
如何成为高效执行力组织——团队、效率、改善
职能转变,管理升级
制度先行,标准界定
改善流程,领导带头
见贤思齐,倡导学习
检查到位,问责到底
要事优先,效率第一
团队协作,持续改善
缩减会议,提高效率
深入现场,寻找答案
关注细节,执行到位
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执行者——国家、荣誉、责任
国家荣誉,牢记心上
人民满意,事事关己
思想端正,不找借口
纪律是铁,不讲条件
忠诚敬业,尽职尽责
自动自发,全力以赴
少些应酬,多些读书
责任导向,结果导向
不谈苦劳,只讲功劳
|
內容試閱:
|
政府的公信力来自哪里?
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之所以下降,与其直接处理民间纠纷的身份有关。因为是基层工作,直接面对,难免会有令人不满的地方。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以及相关矛盾时的不作为或者不合理方式。
这一点在“李刚之子事件”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群众对事件的处理产生争议,正是因为当地公安及相关政府机构一开始遮遮掩掩,没做到及时和公开,在让人不满的同时,还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
总结起来,政府公信力,特别是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政府平时透明度不高。对于大部分日常行政工作,政府都难以做到公开、透明,这就为突发事件埋下隐患。老百姓对政府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流程都不了解,于是在面对一些事件时,自然就会产生各种不解。
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平时不透明的工作模式已成习惯,而当遇到一些突出的热点事件时,也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就会导致民间强烈不信任的爆发。以著名的“李刚事件”为例,这一案件涉及“官二代”、交通肇事、高校教育、年轻一代风气等焦点话题,所以从一开始就受到各方关注。但遗憾的是,地方政府对此事迟迟不作回应,即使回应也只是机械的、简短的说明,对于大众迫切想了解的有关案件的诸多关键信息,政府一再回避,这样的做法将群众的不满推向了高潮。
而且,典型事件的处理不当,会进一步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形成恶性循环。此事件还在网上引发了一场造句运动,比如“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如我爸是李刚”等,这些娱乐化的行为,在消解自己的期望的同时,也在消解政府的权威与公正。
二、政府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水平低,以及相应的信息发布体系不完善。每当有突发事件,媒体传播、群众口耳相传的速度远高于政府的官方发布。这既造成了政府表达与民间信息接收的错位,又给谣言留下了传播的空间。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提高。尽管政府近年来在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打击腐败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这些努力的结果都与群众的要求和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变革的速度跟不上人民群众意识觉醒的速度。
三、政府话语体系和舆情表达诉求存在分歧。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角度、观点有分歧在所难免。但如果双方都采取缩小差距、消弭分歧的方式寻求共通点,这样也能建立信任。但实际上,在一些事件中,由于地方政府的推诿、拖延,最终无法达成一致,也就无法建立应有的信任。
其实,网络舆情表达的诉求无非两点:一是真相,二是态度。真相是双方对话的基础,如果政府掌握了一定的相关信息,就应当及时通报,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真相都是最重要的,而人民群众也享有知情权。当然,如果确实因为事件复杂,一时掌握不了真相,也可以依靠诚恳的态度寻求理解。
那么,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建设政府的公信力呢?总结起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明确角色,不与民争利
解决民众“不信任政府”问题的核心,就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型,不再与民争利。
实际上,群体性事件大都是因为争利而起,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人,因矛盾不可调和而引起。而如果政府参与到利益获取或分配当中,成为利益相关者,那么其如何保持中立性?又如何使民众信服?
所以,政府机构和官员都不得参与市场经营,更不能成为利益相关人。尤其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关系到民众生存和重要利益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在工作中应当慎之又慎。
二、理念制度化,原则固化
要取信于民,就要改变以往光讲理念、讲原则的习惯,将口头承诺落实到行动上,防止纸上理念、制度虚置,做到言行一致。理念的建立与传播,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公开承诺,不能讲过即止,不能只有宣传,而没有实质的制度化和行动固化。
三、恪尽职守,诚信透明
公务人员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和影响,谨言慎行,言行一致。对待工作,更要恪尽职守。我们一直强调政府工作的公开与透明,对于其中的个人,更要做到光明行事、诚信做人。而对于工作中的内容,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可以选择政务公开,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同时还能接受民众的监督。
在面临重大决策时,尽量让民众参与,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样才能得民心、聚人气,才能实现说话有人信,实实在在提升政府公信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