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1984-2013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诗人讲坛》是《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三十年来围绕作家、作品所刊发的文章的精萃。本卷收入郑敏、张新颖、孙玉石等著名诗人、学者纵论现当代著名诗人、诗作的文章。这些文章评价中肯,艺术性、可读性俱佳。
|
關於作者: |
林建法,福建连江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福建文学》《当代文艺探索》编辑,现任《当代作家评论》主编、编审,渤海大学特聘教授。1982年始一直从事文学批评编辑工作,主要著述有《寻找精灵文学情感及其他》,译著有《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主编有《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五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04年《文学批评》四部,“新经典文库”数十部。
|
目錄:
|
序言
忆冯至吾师
重读《十四行集》
学院空间、社会现实和自我内外
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
郑敏:攀登不息的诗人
新中国的穆旦
严酷年代的精神证词
“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写作
曾卓的潜在写作:一九五五~一九七六
聂绀弩在诗中隐现
如水的旅程
论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六年唐浞的“潜在写作”
人格的界碑:北岛的位置
北岛,或关于一代人的“成长小说”
芒克:一个人和他的诗
论顾城的幻型世界
从精神分裂的方向看
食指论
中国第一根火柴
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三十年
谢冕:一代人的缩影
兼论新时期诗歌流向
智者的理论
孙绍振的思想风度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和边缘
舒婷的诗和散文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今天的诗意
在渤海大学“诗人讲坛”上的讲演
飞翔在“日常生活”和“自己的心情”之间
论王小妮的个人化诗歌创作
诗人离现实有多远?
谁是翟永明?
“一个种族的尚未诞生的良心”
向诗歌的纯粹理想致敬!
论周伦佑
道成肉身
最近十年的一点思考
有诗如巫
于坚诗歌片论
诗歌写作,如何接近心灵和现实
亡灵的声音与晚期的界限
欧阳江河浅议
现代汉诗的现代性、民族性和语言问题
柏桦:笺注自己诗作的那个诗人
多多诗歌的音乐结构
传统在此时此刻
小海的诗学
“融汇”的诗学和特殊的“记忆”
从雷平阳的诗说开去
乡愁:一种生态主义的焦虑
关于田原的诗之独白与潜对话
精灵的名字
论张枣
|
內容試閱:
|
焚书之后读阎连科《四书》
对阎连科的小说,恐怕得避开那种常规的小说读法,例如故事、情节、细节和对话等等。他似乎无意让它们承载愉悦读者感官的功能,这些小说的基本元素也不指向本地的生活风俗、男女世情和道听途说,或者一个年代的历史风云。这十余年间,阎连科每部长篇小说的标题几乎都是一个关于隐喻的关键词:《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和《四书》。这些涉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矛盾甚广甚深的小说,最深处都有一个隐喻,这个隐喻是小说的支撑点,是基石。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走人作家的小说世界。
对为何要重辟蹊径写一种另类小说,阎连科在《受活.代后记》中说得已经足够明白:“越来越感到,真正阻碍文学成就与发展的最大敌人,不是别的,而是过于粗壮,过于根深叶茂,粗壮到不可动摇,根深叶茂到早巳成为参天大树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像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大坝样横断在文学的黄河与长江之上,割断了激流,淹没了风景,而且成为拯救黄河与长江的英雄。”在他野心勃勃的小说理论著作《发现小说》‘一书中,则有更系统和充分地展开。他在分析中外小说名家名著的长短优劣之后,为我们开出这样一个小说发展的逻辑结构,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到卡夫卡。他认为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已经死去,代之而起的是以卡夫卡、马尔克斯为代表的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浪潮。他说:“十九世纪,由社会去透视人;二十世纪,由人去透视社会。”他认为新的现实主义小说应该称作“神实主义”小说,“神实主义写作中所追求、推动故事展开和人物变化的原因,离不开全因果、半因果乃至零因果的支持,但更多的是仰仗内因果的酵发和推进。读者不再能从故事中看到或经历日常的生活逻辑,而是只可以用心灵感知和精神意会这种新的内在的逻辑存在”。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新的内在的逻辑”是“焚书”,是关于焚书的隐喻。这个故事直接颠覆的就是“日常的生活逻辑”,所以作家觉得没办法用日常的生活逻辑来理解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书连同它们的主人都被贬为社会贱民,于是书的主人们被派到临近黄河的育新区一带大炼钢铁和耕种亩产万斤的高产小麦。匪夷所思的是,管理这些育新区居民的并不是各级领导,而是一个孩子。他用发放小红花的方式奖励这些居民,用近于戏谑的方式鼓动大家大干快上,完成“大跃进”总路线的目标。他瞒产瞒报,把虚高的指标报告给总部。他发明了用一块石头加上泥巴包装,通过四天四夜的高炉冶炼转化成被炼出的钢铁的办法。还将居民们带到育新区的书随意撕扯,用作各种用途。直到最后,这个历史面目不清的特殊人物,却成了勇敢带领居民们走出苦难之海的摩西,身上被附着了宗教的光环。显然,《四书》的故事梗概不足以让读者了解历史真相。反而是在用隐喻手段有意误导读者偏离历史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误导意在保护作品的历史隐秘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