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中国关于蕨类植物资源地理分布与保护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蕨类研究人员的必备书。
|
內容簡介: |
保护生物地理学是指运用生物地理学的原理、理论和分析方法,特别是那些有关物种分布格局的信息,去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问题。《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通过构建中国蕨类植物物种及分布数据库,介绍了中国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况,运用SPSS及GIS软件分析了中国蕨类植物、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系统地统计分析了中国蕨类植物在中国及其各省区(市)的区系地理成分,用IUCN濒危等级系统评估了中国蕨类植物的濒危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保护建议。同时,给出了中国蕨类植物详细的分类、分布、生境、海拔和濒危等级信息。
|
關於作者: |
严岳鸿,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湖南省植物学会理事,中国蕨类植物协会理事,IUCN物种保存委员会中国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及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专题、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生物多样性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已发表论文、专著40余(部)。200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2005年获湖南省湘潭市青年学习成才杰出奖。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数据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1.1 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1.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方法
1.2.1 物种数据收集和整理
1.2.2 气候和地理数据收集与处理
1.2.3 GIS地理分布图绘制
1.2.4 垂直地理分布图绘制
1.2.5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1.2.6 中国蕨类植物IUCN物种濒危等级评估
第二章 中国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况及其影响因子
2.1 科属组成
2.2 各省区市物种分布概况
2.3 各省区市物种丰富度的水平分布格局
2.4 各省区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
2.5 各省区市物种丰富度与地理、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2.6 各省区市物种丰富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
2.7 各省区市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有蕨类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3.1 研究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特有蕨类植物的组成
3.3.2 特有蕨类植物的分布概况
3.3.3 地区特有蕨类植物
3.3.4 特有蕨类植物的水平分布格局
3.3.5 特有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
3.3.6 特有蕨类植物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
3.3.7 特有蕨类植物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
3.3.8 聚类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4.1 研究概况
4.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区系分区及特点
4.4.2 区系区划
第五章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1 研究概况
5.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分布区类型的划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分布区类型
5.3.2 分布区类型在各省区市的分布格局
5.3.3 基于各省区市地理成分组成的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分区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及保护
6.1 研究概况
6.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6.2.1 IUCN2001物种受威胁等级系统
6.2.2 中国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物种的选择与确定
6.2.3 资料来源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与建议
6.4.1 中国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濒危原因
6.4.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蕨类植物的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变更的建议
6.4.3 建议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蕨类植物
6.4.4 有关保护级别变更的说明
6.4.5 有关增加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蕨类植物的说明
6.4.6 当前中国蕨类植物保护名录中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分布与濒危等级
图版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数据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1.1 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境内地形多样,地势构造多变,自然历史演变过程复杂,因而其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土壤资源十分丰富,土壤类型繁多,植被类型齐全,是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地理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至青藏高原东部为界,东南半部属于季风气候,主要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气候比较湿润,雨量较为丰富,季节变化分明,该区西南部还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夏季西南季风盛行,并沿着横断山脉长驱直入,另外,该区第四纪冰期没有强盛的冰川作用,植物区系所受的自然灾害较小,因而种类繁多,分布混杂,植被类型多样;西北半部则为亚洲内陆干旱的荒漠和草原气候,塔里木盆地是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高亢的青藏高原为高寒的高原气候,与周围形成明显对比。
从西至东,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高差悬殊,呈明显的三级阶梯分布。以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包括川西和滇北为最高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m以上;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段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000m,此为第二级阶梯,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此界线以东直到海岸,为第三级阶梯。这种地势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不但决定着海、河的基本流向,而且间接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从南到北,中国境内分布着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系,形成三大自然地理屏障。在南部北纬25°附近,以南岭山脉为中心,数十座海拔2000m左右的山峰东西横贯数百千米,形成我国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气候带分界线;在中部北纬35°附近,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中心,由一系列海拔20006000m甚至以上的山峰,形成中国北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在北纬42°附近,以天山阴山一线为中心,形成中国暖温带与北温带之间的一道屏障。中国东西走向山脉明显的方向性决定了中国内陆水热南北分异的基本格局,它们不仅是植物天然传播的通道或屏障,也是许多植物的发源地、分化中心或“避难所”。其中一些山脉是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