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以数控大赛命题为导向,以数控铣床操作工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标准进行实训。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教育部数控技术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训方案为指导思想,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编者多年在数控机床应用领域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围绕课程主线进行的,体现了“宽、浅、用、新”的原则。全书介绍了主流数控系统FANUC的最新功能,先进的工艺路线和加工方法,各种编程指令的综合应用及数控机床的操作;重点讲述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编程与加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解详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力争为数控加工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
關於作者: |
许云飞,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多年从事数控教学;中国图学会会员,淮安市数控学会会员;拥有数控程序员技师证书、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技术鉴定考评员证书、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工证书;2012年获全校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获第七届全国信息应用水平大赛江苏赛区三等奖2项。
|
目錄:
|
第1章 数控铣床认知及其维护与保养
1.1 数控机床概述
1.1.1 数控机床的分类
1.1.2 数控机床的组成
1.1.3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数控系统介绍
1.2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系统面板功能介绍
1.2.1 数控铣机床控制面板按钮及其功能介绍
1.2.2 MDI按键及其功能介绍
1.2.3 CRT显示器下的软键功能
1.3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
1.3.1 机床开、关电源与返回参考点操作
1.3.2 手摇进给操作和手动进给操作
1.3.3 手动或手摇对刀操作及设定工件坐标系操作
1.3.4 程序、程序段和程序字的输入与编辑
1.3.5 数控程序的校验
1.3.6 输入刀具补偿参数
1.3.7 由计算机输入一个数控程序
1.4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维护与保养
1.4.1 安全操作规程
1.4.2 数控机床的维护和日常保养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数控铣床常用工具
2.1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刀具系统
2.1.1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对刀具的基本要求
2.1.2 数控加工刀具的特点
2.1.3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刀具的材料
2.1.4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刀具系统
2.2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刀具种类
2.2.1 轮廓铣削刀具
2.2.2 孔类零件加工刀具
2.3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夹具
2.3.1 夹具的基本知识
2.3.2 单件小批量夹具简介
2.3.3 中小批量及大批量工件的装夹
2.4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常用量具
2.4.1 量具的类型
2.4.2 外形轮廓的测量与分析
2.4.3 孔的测量及孔加工精度误差分析
2.4.4 螺纹的测量
2.4.4 量具的维护和保养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数控铣床加工工艺
3.1 数控加工概述
3.1.1 数控加工的定义
3.1.2 数控加工零件的选择要求
3.1.3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加工对象
3.1.4 数控加工的特点
3.2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概述
3.2.1 数控加工工艺的基本特点
3.2.2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流程
3.2.3 数控铣削加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3.3 加工方法的选择及加工路线的确定
3.3.1 加工路线的确定原则
3.3.2 规划安全的刀具路径
3.3.3 轮廓铣削加工路线的确定
3.3.4 孔类零件加工路线的确定
3.3.5 螺纹加工路线的确定
3.3.6 曲面加工路线
3.4 铣削用量及切削液的选用
3.4.1 铣削用量及其选择
3.4.2 切削液的选用
3.5 加工阶段的划分及精加工余量的确定
3.5.1 加工阶段的划分
3.5.2 加工顺序的安排
3.5.3 精加工余量的确定
3.6 装夹与校正
3.6.1 压板装夹
3.6.2 平口钳装夹
3.6.3 三爪自定心卡盘的装夹与找正
3.6.4 数控刀具的手动安装
3.6.5 数控铣床工件坐标系找正
3.7 数控加工工艺文件
3.7.1 数控加工工序卡
3.7.2 数控加工刀具卡
3.7.3 数控加工走刀路线图
3.7.4 数控加工程序单
3.7.5 数控加工工艺文件综合卡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数控铣床编程基础
4.1 数控机床编程概述
4.1.1 数控编程和定义
4.1.2 数控编程的分类
4.1.3 数控手工编程的内容与步骤
4.1.4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编程特点
4.2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
4.3 数控加工程序的格式与组成
4.3.1 程序的组成
4.3.2 程序段的组成
4.4 数控机床的有关功能及规则
4.4.1 准备功能
4.4.2 辅助功能
4.4.3 其他功能
4.4.4 常用功能指令的属性
4.4.5 坐标功能指令规则
4.5 数控系统常用功能指令
4.5.1 与插补相关的功能指令
4.5.2 与坐标系统相关的指令功能
4.6 FANUC系统固定循环功能
4.6.1 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介绍
4.6.2 钻孔循环G81与锪孔循环G82
4.6.3 高速深孔钻循环G73与深孔钻循环G83
4.6.4 铰孔循环G85
4.6.5 粗镗孔循环(G86、G88和G89)
4.6.6 精镗孔循环G76与反镗孔循环G87
4.6.7 刚性攻右旋螺纹G84与攻左旋螺纹G74
4.6.8 深孔攻丝断屑或排屑循环
4.7 刀具补偿功能的编程方法
4.7.1 刀具补偿功能
4.7.2 刀具半径补偿
4.7.3 刀具长度补偿
4.8 数控加工中心的刀具交换功能
4.8.1 换刀动作
4.8.2 加工中心常用换刀程序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数控铣床中级工考核实例
5.1 数控铣床中级工考核实例1
5.2 数控铣床中级工考核实例2
5.3 数控铣床中级工考核实例3
5.4 数控铣床中级工考核实例4
5.5 数控铣床中级工考核实例5
5.6 数控铣床中级工考核实例6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数控高级编程的应用
6.1 FANUC系统的子程序应用
6.1.1 子程序的定义
6.1.2 子程序的格式
6.1.3 子程序的调用
6.1.4 子程序的嵌套
6.1.5 子程序调用的特殊用法
6.1.6 子程序的应用
6.1.7 使用子程序的注意事项
6.2 FANUC系统的坐标变换指令应用
6.2.1 极坐标编程
6.2.2 局部坐标系编程
6.2.3 比例缩放
6.2.4 可编程镜像
6.2.5 坐标系旋转
6.3 FANUC系统的宏程序编程应用
6.3.1 非圆曲线与三维型面的拟合加工方法
6.3.2 B类宏程序
6.3.3 宏程序编程实例
6.4 数控自动编程应用
6.4.1 凸轮的造型
6.4.2 凸轮加工
6.4.3 数据传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数控铣床高级工考核实例
7.1 数控铣床高级工考核实例1
7.2 数控铣床高级工考核实例2
7.3 数控铣床高级工考核实例3
7.4 数控铣床高级工考核实例4
7.5 数控铣床高级工考核实例5
7.6 数控铣床高级工考核实例6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问题,我们根据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组织实施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有关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精神,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本书。
全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数控铣床加工工艺(工艺路线确定、工具量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和程序编制等专业技术能力融合到实训操作中,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教办学特色,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围绕课程主线进行的,体现了“宽、浅、用、新”的原则,并结合数控铣床操作工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标准进行实训操作的强化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竞争力。
本书与《FANUC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为姊妹篇,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实例的代表性、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本书主要的特点如下:
1. 本书内容是按照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安排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2. 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教材更注重通用性及可操作性。
3. 实践操作内容根据《数控铣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编写,程序内容均经过上机调试检验,程序均是通过数据线从机床中传输出来的,真实可靠。
4. 以数控大赛命题作为本书参考方向,课题具有前瞻性,书中重要知识点安排了举一反三环节,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5. 书中每章的开始都列有学习目标、教学导读和教学建议,可方便教师教学及学生自学。每章结束都配有部分习题,加强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许云飞为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教学环节设计及习题的编制;李宏为主审,负责全书的审稿工作;张正辉、杨丰明、安进、刘月云、章芳芳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其中第1章的1.1节~1.3节、第4章、第5章、第6章的6.1节~6.3节、第7章由许云飞编写;第1章的1.4节、第6章的6.4节由张正辉编写并负责全书程序上机检验;第2章的2.1节~2.3节由安进编写;第3章由杨丰明与刘月云共同编写;章芳芳负责第2章的2.4节的编写及全书文字核对工作。
本书是在总结编者多年教学经验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编写过程中,参照了部分同行的书籍,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编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编写时虽力争严谨完善,但疏漏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编者邮箱地址:jssky@139.com。
编 者
2013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