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偏重实际的工程应用和新技术应用,把电信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有机地整合,改变目前电信工程技术人员把视频会议简单地看做数据业务应用的一个分支的片面观点。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描述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及其测试技术,全书共5章,第1章主要介绍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主要功能和典型构成;第2章描述光度学和色度学的相关知识;第3章介绍现代电视技术基础,第2、3章的内容是视频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第4章重点介绍视频网络技术,重点对H.323会议技术、SIP会议技术和基于IMS的会议技术所涉及的协议流程进行介绍;第5章阐述视频会议系统测试技术,对视频会议系统功能测试、单节点设备性能测试、视频图像质量评测、视频网络QoS指标测试进行详细的阐述。
|
關於作者: |
王湘宁:中国联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担任多个科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发表论文数篇,获得国家专利一项。
|
目錄:
|
第1章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1.1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2 视频会议系统的主要功能
1.3 视频会议系统设计方案
1.3.1 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原则
1.3.2 华为公司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
第2章 光度与色度
2.1 光度学知识
2.1.1 可见光
2.1.2 常用的光学物理量
2.2 人眼的视觉特性
2.2.1 人眼对光亮度的感觉
2.2.2 人眼对光色度的感觉
2.2.3 人眼的分辨力
2.2.4 人眼视觉惰性
2.2.5 人眼的视觉适应性与图像对比度
2.3 色度学知识
2.3.1 彩色三要素
2.3.2 1931 CIE-RGB计色系统
2.3.3 1931 CIE-XYZ计色系统
2.3.4 1960 CIE-UCS计色系统
2.3.5 1964 CIE-UCS均匀颜色空间(W*、U*、V*)
2.3.6 1976 CIE-L* u* v*均匀颜色空间
第3章 现代电视技术基础
3.1 模拟电视技术基础
3.1.1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3.1.2 亮度方程式
3.1.3 NTSC制电视信号
3.1.4 PAL制电视信号
3.2 数字电视技术基础
3.2.1 视频信号采样格式
3.2.2 视频信号的参数
3.2.3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3.2.4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3.2.5 系统复用
3.3 主要视频接口特性
第4章 视频会议网络技术
4.1 H.323视频会议网络技术
4.1.1 H.323协议栈
4.1.2 RAS信令协议
4.1.3 H.225.0呼叫信令协议
4.1.4 H.245控制信令协议
4.1.5 H.323呼叫流程实例
4.2 基于SIP协议的视频会议网络技术
4.2.1 SIP的逻辑实体
4.2.2 SIP基本消息
4.2.3 SDP协议概述
4.2.4 实时传输协议(RTP)
4.2.5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4.2.6 基于SIP协议的视频会议系统
4.3 基于IMS技术的会议
4.3.1 IMS的概述
4.3.2 IMS会议结构
4.3.3 控制信令SIP概述
4.3.4 媒体信令H.248概述
4.3.5 IMS的会议系统特点
4.3.6 会议系统需求分析
4.3.7 会议系统的功能
4.3.8 会议系统在IMS中的位置
4.3.9 信令流程
第5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测试方法
5.1 视频会议系统功能测试研究
5.1.1 基本业务能力测试
5.1.2 兼容与互通性测试
5.2 视频会议图像质量测试研究
5.2.1 视频图像质量主观测试
5.2.2 视频图像质量客观测试
5.3 视频会议显示器性能测试研究
5.3.1 亮度测试
5.3.2 对比度测试
5.3.3 色域覆盖率测试
5.3.4 清晰度测试
5.4 视频会议网络QoS性能测试研究
5.4.1 网络时延的基本概念和时延测量原理
5.4.2 时延测量中的关键技术和影响因素
5.4.3 网络时延测量方法
5.4.4 抖动测试方法
5.4.5 Smartbits丢包率测量方法
5.4.6 利用Ping命令进行快速网络性能测试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5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测试方法
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视频会议网络完成多点之间的音/视频信号的相互交互,最终实现身在异处的人们实现“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的需求。但视频会议又不同于一般普通的多点可视通信交流,它要求有一定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因此评价测试视频会议系统,应从人对视频会议系统实际感知体验效果出发。
影响参会者对视频会议实际感知的因素主要有:视频会议系统功能的完备性,是否可以模拟真实的会场情景;视频图像质量的好坏,人眼是否感觉舒适;视频会议系统设备硬件性能,包括节点设备性能和视频会议网络性能。
因此,完成对一个视频会议系统测试,应从下述三个因素具体展开。
① 使用者对视频会议系统实际感知体验,主要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测试。
② 视频图像质量评价,包括人眼主观评价和仪器客观测试。人眼是视频图像的最终接收者,只有主观测试满足预期的要求,用户才能真正获得满意的视频会议效果。测试仪器对视频图像质量的客观测试目前还不能替代主观测试,但可作为在视频会议系统选型中完成对厂商设备性能的横向比较的工具,同时也可兼作视频编码器的性能测试的工具。
③ 视频会议系统的硬件性能测试,主要完成对视频会议系统设备节点进行相关的电、光性能指标的评价,包括视频会议显示器的测试、视频会议网络QoS评价。
按照上述测试评价原则,本章重点描述下列内容:
? 视频会议系统功能测试研究;
? 视频会议图像质量测试研究;
? 视频会议显示器性能测试研究;
? 视频会议网络QoS性能测试研究。
5.1 视频会议系统功能测试研究
视频会议系统功能测试主要考察设备的业务能力、兼容性以及网络互通性,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完成对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评价。功能测试采用主观人为评价,为保障公平,将有多名测试者参加,并将各测试者的主观评分取平均值作为最后评价结果。
测试环境在实验室内搭建,包括GK、MCU、视频终端和以太网交换机,视频会议设备硬件及软件版本应与现网运营的版本相一致,测试拓扑如图5.1所示。
图5.1 视频会议系统测试拓扑图
测试中主要选定业务常用的视频编码标准、图像分辨率、图像帧率、网络接入速率的组合格式,如表5.1所示。
表5.1 常用的视频会议业务格式
视频编码标准 H.261 H.263 H.264
图像分辨率 标清CIF 标清4CIF 高清720P 高清1 080P
图像帧率 30 fps 30 fps 30 fps 60 fps 30 fps
网络接入速率 384 kbps 768 kbps 768 kbps 1 Mbps 1 Mbps 1.5 Mbps 2 Mbps 1.5 Mbps 2 Mbps 4 Mbps
5.1.1 基本业务能力测试
基本业务能力测试主要针对同一厂商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其测试结果可作为视频会议系统设备选型的参考数据。
1. 音/视频效果测试
主要测试在MCU控制下(MCU分别工作在编解码方式和转发方式下)各种会议类型下的音/视频效果,测试音/视频源分别取自摄像机现场输入或规定的节目源。
在测试过程中,多终端从表5.1中选取相同或不同的会议格式建立会议连接,暂不发送双流信号,对会议的音/视频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在测试记录表格中,如表5.2所示。
2. 会场控制功能测试
主观评价会议控制过程中的广播、查看、轮询、分屏、静音、混音、语音激励等功能,记录在表5.3所示的测试记录表格中。
3. 双流功能测试
视频会议系统的双流功能是指视频会议终端可以接收或发送多于一个的视频信道,通常在传输一路活动的人物图像主视频的同时,同时向远端会场传送PC信号,终端需要具备视频混合或切换的能力,以便向用户显示多路视频信号。
在测试过程中,MCU分别工作在编解码方式和转发方式下,终端从表5.1中选取相同或不同会议格式建立会议连接,并同时发送主音/视频信号和PC流信号,对会议的音/视频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在测试记录表格中,如表5.4所示。
4. 网络环境适应能力测试
网络环境适应能力测试模拟视频会议系统在现网环境下对网络丢包、延时、抖动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抗丢包、抗抖动的处理效果。网络丢包率、延时和抖动的效果可通过串接在测试环境中的网络仿真仪来实现,具体测试过程如下所述。
? 将网络仿真仪串接在2台待测终端之间(终端之间通信采取不通过MCU和通过MCU两种),根据现网的QoS质量,在仿真仪上分别设置网络丢包率、延时和抖动。从表5.1中选取某一会议格式,召开一个视频会议。
? 记录音/视频效果(色彩、清晰度、图像连续性、图像停顿时间间隔;声音连贯性、清晰程度、声音停顿时间间隔等),注意观察各厂家对抗丢包、抗抖动的处理效果(如降帧率等)。
设置不同的网络丢包率、延时和抖动,继续记录在此条件下的音/视效果,直至语音和画画完全不可接受。
5.2 视频会议图像质量测试研究
在视频会议系统中,视频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将对视频图像质量产生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如编码器对视频内容的压缩、解码器对视频内容的解压缩、格式转换对视频分辨率和高宽比的影响、IP网络对视频流造成的延迟和产生的额外噪声等。
在现有的H.263、H.264、MPEG系列、AVS等图像压缩编码标准中,编码器的计算复杂度一般是解码器的5~10倍,任何一种压缩编码器势必对图像质量造成压缩损伤。实际上,在整个视频传送过程中,只有编码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对图像质量的测试也间接完成了对图像编码器的评价。对于解码器的测试,主要是考察其输出的电气性能指标,由于解码器相对编码器并不是影响视频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解码器的测试不作为视频会议系统测试的组成部分。
目前,图像质量的测试可分为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由于人眼常常是图像的最终接收者,因此人眼的判断也许是图像质量评价最有效的手段。事实上,一开始的图像质量评价确实依赖于这种主观评价手段,而且主观评价方法和标准也相对较完善。但其缺点是无法应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不易定量准确测量,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比较费时费力;另外,主观质量评价的随意性很大,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幅图像可能会评出不同的分值。随着图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能够用客观的和可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衡量出人们对图像的这种主观感受,即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的目标就是设计能够自动预测人眼对图像和视频的感知质量的方法。
人们希望对客观图像质量的评价结果与人的视觉感知相一致,也就是说,客观评价的结果应该尽量符合人们对图像质量的主观真实感受,因而在各种评价方法中或多或少地引入了人眼视觉特性。然而在机器视觉领域,至少目前还无法设计出与人的复杂视觉感官相一致的系统,更多的是设计出定量模型及参数以供计算机处理。
因此,人为的主观评价方法是视频会议图像质量测试的主要方法,仪器仪表的客观测试可作为不同厂商设备图像质量的横向比较方法,但是只作为参考,不作为最终结果评定。
5.2.1 视频图像质量主观测试
主观测试就是通过直接收集用户对视频质量的感受,给出视频质量评价的方法。评价用户体验(QoE)最可靠的方法是主观评价,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是视频最终的接收者,人的主观感觉直接反映了人对视频图像质量的感受,所以人的主观感受是最可靠的评价标准,由一系列观测员打分获得的主观视频质量评价方法一直是最可靠的质量评价方法。视频质量的主观评价法就是选择一批非专业的观测员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连续观看一系列测试视频序列,然后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视频序列的质量进行评分。
近年来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先后推出了多个针对多媒体应用的主观质量评估标准,如ITU-R BT.500-11、ITU-T P.910、ITU-T BT.1788等,提出了标准的可视条件、观察者的选择、测试内容的标准、评估程序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
目前比较常用视频质量的主观评价法有两种,一种是单刺激主观评价法;另一种是双刺激主观评价法。单刺激主观评价方法不需要原始视频序列,主要包括ACR(Absolutely Category Rate)方法;双刺激主观评价法可以有选择地采用原始视频序列与失真视频序列对比或者在不同类型的失真视频序列间进行对比评分的方法,主要包括DSCQS(Double-stimulus Continuous Quality-Scale)、DSIS(Double-stimulus impairment scale)等方法。
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简单看成等级评价方法和比较评价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包含一种5级制的尺度评价标准,在单刺激主观评价法中,主要是直接对处理过的视频进行视频质量等级的优、良、中、差、劣5级主观评分;在双刺激主观评价法中,主要是对测试视频相对于原始视频质量损伤感受来进行5级评分,基本评分标准如表5.6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