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种族主义想象力

書城自編碼: 215021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评述
作者: 程巍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0766610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1-01
版次: 1

售價:NT$ 3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8
《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
+

NT$ 266
《 飘窗(刘心武20年来首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
+

NT$ 448
《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一个观念的旅行故事,人类向上的永恒冲动,重新看见马列) 》
+

NT$ 326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
+

NT$ 539
《 “文化转向”与外国文学研究 》
編輯推薦:
从头等舱生还者走下跳板那一刻,有关船上“中国佬”的“卑劣逃生经历”就在码头传开了,并经由电讯迅速传播至全世界。实际上,这8个华人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坚持到了几乎最后一刻,属于最后离开乃至不及离开的那些男子,而制造流言的那些头等舱生还者大多先于他们而逃之夭夭。当时美国新闻业太需要这类能“证明”中国人“种族卑劣性”的“故事”来激发美国公众的种族想象力,以支持美国《排华法案》的合法性。

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深深根植于英美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现代焦虑,担心盎格鲁-撒克逊男子“惑于”现代平等思想而失去“男子气概”并因而失去统治能力(对女性、下等阶层及“劣等种族”的统治),因此它通过想象海难中盎格鲁-撒克逊男子古风犹存的“骑士精神”而阻击对这种父权制形成内外挑战的种种现代诉求。这场近乎“全球直播”的海难叙事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男子气概”在全球同步举行的招魂仪式。

1910到1930年代也是中国新派知识分子“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高峰。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佬”的“卑劣行径”立即被其当作“国民劣根性”的又一“铁证”,反复写入报刊乃至教科书,与西方殖民史学内外呼应。
內容簡介:
泰坦尼克号上有没有中国人呢?如果有中国人,他们都是谁,在这次海难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没有中国人,为什么当时的国内外媒体都报道有中国人,并且在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出现有中国人?
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程巍研究员,大量查阅各种历史文献,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解析西方社会虚构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卑劣逃生经历”,丑化中国人的种种原因。本书图文并茂,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的虚构,进行了聚焦式的解读,既生动有趣,又言之有理有据。
關於作者:
程巍,湖南省岳阳市人,生于1966年,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文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一年。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英美文学-文化史以及当代西方文学-文化理论研究,兼及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化史。著有《查尔斯河上的桥》(东方出版中心,2001)、《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隐匿的整体》(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译有《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目錄

种族主义想象力
历史密码
为“中国佬”作证
泰坦尼克号巴别塔
阶级区隔的重建
来自香港的司炉工
操纵海难故事
“不存在阶级差别”
种族主义的色谱
西方规则中国规则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
官方调查
最后时刻
“又一国耻”
附录
后记
內容試閱
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海难百年。当时放映的卡梅隆3D增补版影片《泰坦尼克》中出现了一个1997年版删去的明显的华人镜头。中国报刊于是对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发生了浓厚兴趣,但其所征引的史料从性质上说却不超出1912年4月的中国报刊对于这场海难的报道的范围,而1912年4月的中国报刊的报道采用的却是英美人的“看法”和英美人的“回忆”——这些“主观看法”和“想象性回忆”作为客观陈述,又被写入中国的高小语文教科书,同时被作为新文化派的“国民性批判”的例证材料,塑造了一代代中国人对于泰坦尼克号海难以及船上的西方人与中国人在这场海难中的“英雄与懦夫”的行为方式的感知。尽管1949年之后民国教科书被废除,具有明显反西方殖民主义倾向的新教科书不可能将“泰坦尼克号海难记”一类的文章收入,但这只不过是去掉了一个“例证材料”而已,因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继承者,新教科书的编撰者甚至强化了新文化派的“国民性批判”在新教科书里的分量,而我们的“国民性”理论却来自西方殖民主义有关“种族性”的建构,并以一种更为极端的或者自虐的方式与之呼应。
2012年3D增补版《泰坦尼克》中出现的那个华人面孔的乘客,引导我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去看1997年版《泰坦尼克》,结果发现这个“中国佬”多次出现在影片中,尽管总是一闪而过。可问题是,影片《泰坦尼克》对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的处理与我数年前读到的1912年4月20日《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国偷渡客》完全相反,它挑战了我的既定的对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的故事的接受模式,让“中国佬”作为合法乘客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三等舱里,并让他在海难后出现在几乎最后一批离开泰坦尼克号的男子中。显然,如果卡梅隆不是凭空想象的话——不过,从《泰坦尼克》的细节来看,这位导演似乎有一种考古学家的热情——那么,他一定掌握了一些不同的曾被埋没的史料。
由于近几年我一直从事中国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对与之相关的“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顿时发生了兴趣。于是,在几个月时间里,我通过美国国家图书馆旧报PDF版数据库翻阅了数百份1912年4-6月间的美国报纸,并将这种“e考据”撰写成本书,以揭示流传至今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的种族主义,并为遭到这种种族主义叙事构陷的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恢复名誉。
……

纽约时间1912年4月18日深夜,历经近四天的海上航行,搭载着700多名泰坦尼克号海难生还者的卡帕西亚号终于抵达纽约。蒙蒙细雨下的纽约东河码头上等候着成千上万身份和心情各异的人:亲友、记者、警察、纽约海关人员、联邦政府官员、教会人士、围观者以及一些与泰坦尼克号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英美跨国公司老板。本来,他们是准备带着一种迥然不同的欢快心情在这里迎候泰坦尼克号的到来的,如今到来的只是泰坦尼克号的生还者。
当泰坦尼克号头等舱和二等舱的生还者三三两两走下卡帕西亚号的跳板、穿过警察在码头上拉起的警戒线后,立即就被守候在那里的亲友和记者团团围住。从这一刻起,作为整个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的一部分——不是孤立的一部分,而是与“另一部分”构成某种“种族性对比”的整体的一部分——有关泰坦尼克号上几个“中国佬”的身份及其逃生经历的各种传闻就在码头上传开了,并经由电讯和报纸迅速传播至整个美国以及全世界;而这一刻,被他人不停地谈论的那几个“中国佬”还留在卡帕西亚号的三等舱里,直到次日凌晨,才由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及英国唐纳德轮船公司驻纽约办事处的人员带走。4月20日《纽约时报》登出该报记者于19日凌晨在码头采写的一篇题为《中国偷渡客》的报道:

从下沉的泰坦尼克号获救的人中,有6个中国人。他们在泰坦尼克号还未离开英国港口前就偷偷溜进了其中一只救生艇,当该船撞上冰山时,他们并不惊慌失措,他们知道,如果泰坦尼克号有沉船危险,救生艇会放到海面。他们随身都带着女人用的披巾,当他们听到船上有人大喊“女士优先入艇”时,他们就拿披巾把自己遮起来,让船员误认为他们是女人。
黑暗使得他们成功躲过别人的审视。直到他们被救上卡帕西亚号,才知他们是中国人。据说当时卡帕西亚号的一些船员要把他们扔回海里,但其指挥官们不想这么做,而是把他们关进了船上的囚室。至于这些中国佬当初为何未被泰坦尼克号船员及乘客发现,让卡帕西亚号上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今天,联邦政府官员将这些被囚禁的中国佬带走,而为遣送他们回国而必需的手续也正在办理中。

除第一句和最末一句(或最末一句的一部分),该报道中其他有关这几个“中国佬”的身份、逃生经历和他们在卡帕西亚号上受到的对待的描述全是杜撰的,尽管杜撰得如此离奇,却立刻就被其他报刊当作事实加以转载和引用。1910年代的美国新闻业太需要这一类能够证明“中国人的种族卑劣性”的“中国佬的故事”来激发美国公众的种族想象了,以支撑美国当时正在实施的种族主义的《排华法案》的合法性。各报刊陆续登出的有关这几个“中国佬”的“卑劣行径”的报道也和《中国偷渡客》一样,大多是种族主义想象的产物,而它们彼此之间的细节冲突性——冲突到同一个人的讲述甚至可以前后矛盾,并没有毁掉它们的可信性。这就需要从“宁可相信”这种心理机制中寻找原因了。实际上,记者们甚至不必费劲地去码头采访那些饶舌的生还者——那些“说英语”的生还者,因为有关“中国佬的故事”或许在他们离开报社或通讯社之前就已按照美国排华主义的既有想象构思好了,这就像那些从来不曾与同船的“中国佬”谋过面的泰坦尼克号头等舱和二等舱的美英生还乘客向亲友和记者们反复声称自己曾“目睹”这些“中国佬”的“卑劣行径”一样。一个人可以“目睹”根本不曾发生的事,那只说明这些事发生在他的想象中,他是他的幻象的见证人。至于这几个“中国佬”到底是何身份,在海难中又如何逃生,对他们来说既不重要,也不值得关心。反正,这8个“中国佬”中有6个活了下来,仅此就足以证明他们是以一种卑劣的方式活下来的:原因无他,其“种族卑劣性”使然耳。
当人们“宁可相信”这些相互冲突的故事的真实性时,他们就进入了“信仰”领域——所谓“信仰”领域,是一个“价值”或者“意义”领域,而不是“事实”领域,人们并不是因为“上帝”的存在而信仰“上帝”,而是感到需要一个“上帝”而为自己创造了这么一个“上帝”。毋宁说这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是建构这个世界的景观并赋予它以秩序和意义的一种话语方式——正如他们“宁可相信”船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或者说美英男子在海难中全都像绅士一样礼让,像骑士一般刚毅,恪守“妇孺优先”的规则而情愿将死亡留给自己;而事实上,在泰坦尼克号海难全部705名生还者中(这还不包括冻死在救生艇里或登上卡帕西亚号后死去的那几个美英男子),男子占了一半,而美英男子又在其中占了一多半,而且他们大多在那几个“中国佬”之前就陆续逃离了泰坦尼克号,并拒绝让自己所乘坐的救生艇返回救人(最终,近20只救生艇中,只有一只返回了沉船现场),尽管绝大多数救生艇还空有座位,其中6只几乎空了一大半座位,足以再容纳三四百人,而被遗弃在沉船上的还有165名妇女和儿童。然而,种族主义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权力意志,它惯于通过“制造事实”来论证自己。与其说先有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的“卑劣行径”才有中国人的“种族卑劣性”,不如说先有中国人的“种族卑劣性”的话语建构才有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的“卑劣行径”。他们的“卑劣行径”发生在排华主义者们的想象中。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流行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等同于泰坦尼克号海难,或者说从流行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还原”泰坦尼克号海难,那么我们就无法对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的“故事性”保持一种充分的警觉。“回忆”之所以常常不可靠,是因为当人们在“追叙历史”时,他们实际上往往是在“发明历史”。
暂且抛开最为核心的经济原因不论(流行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的特征就是避开经济不谈,以便将海难“罗曼蒂克化”,而经济解释将是本书的一个重点),从心理发生史来看,1912年4月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深深根植于英美盎格鲁-撒克逊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现代焦虑,担心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的男子“惑于”现代平等思想而失去“男子气概”并因而失去统治的能力(对女性、下层阶级以及“劣等种族”的统治),因此它通过夸张性地想象泰坦尼克号海难中盎格鲁-撒克逊上层社会男子的“古风犹存”的“骑士精神”而阻击对盎格鲁-撒克逊父权制社会形成内外挑战的种种现代平等诉求(诸如男女平权、阶级平等、种族平等)。不过,倘若盎格鲁-撒克逊的种族主义不为它所定义的“劣等种族”自身所接受,它就永远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或者说无效的指控。种族主义的假定(如“中国人的劣根性”)要在被它定义的“劣等种族”中实际发生作用,一定要在其跨国传播中获得“劣等种族”内部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那些西化或“英国化”的知识分子的普遍赞同,并通过他们的话语的不断再生产将“中国人的劣根性”内化为本民族看待自我的一种态度以及话语方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