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編輯推薦: |
★★★★★
出版人的良知,五颗星的品质
从正到反,从反到正,这是一本培养你辨证思维能力的“神书”,
掌握了它,你在人际交往中将无往而不胜!
|
內容簡介: |
我们经常会用“俗话说”这个口头禅。中国的俗话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形象生动,表意准确,说理深刻。但每一句看来较为积极的俗话,都能找到和它对立的俗话。它们都充满真理,可又互相矛盾。比如,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该如何使用这些俗话呢?本书结合丰富有趣的故事,利用颠倒的思维,从正面对俗话进行了深层次解读,教你如何把“俗话”应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
|
關於作者: |
苏木禄,原名徐宪江,著名畅销书作者,代表作品有《情绪掌控术》、《像李开复一样思考人生》、《秘书的秘密》、《中国式说话之道》、《颠倒看世界:史上最牛最酷的成功学》,等等。
|
目錄:
|
言 俗话的俗话
第一篇 对错成败,怎样看待
第一章 时间与金子谁贵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俗话说:光阴似箭;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二章 读书有用论PK读书无用论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第三章 金钱到底用处有多大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话说:贫贱不能移;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第四章 善恶大逆转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俗话又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俗话说:邪不压正;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二篇 进退流转,如何抉择
第一章 你是不是感觉进退两难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俗话说:量小非君子;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第二章 做人难,做符合“俗话”要求的人更难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俗话又说:卸磨杀驴,兔死狗烹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第三章 两头难为人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俗话说:日久见人心;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第四章 羊圈补上,羊就不会跑吗
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俗话又说:三相不如一打听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第三篇 真假优劣,靠啥辨别
第一章 家事难说清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俗话说:百事孝为先;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俗话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俗话又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俗话说:有了媳妇忘了娘;俗话又说:砸倒的媳妇揉倒的面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俗话说:双喜临门;俗话又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第二章 先来的vs后到的
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俗话说:后生可畏;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俗话说:后来者居上;俗话又说:晚起的鸟儿没虫吃
第三章 1+1真的大于“2”吗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俗话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喝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俗话说:众志成城;俗话又说:众口难调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俗话又说:人多了乱,龙多了旱,鸡多了不下蛋
第四篇 “品”、“志”高低,用何判断
第一章 还是诚信能立足
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俗话又说:皇帝放个屁,太监跑断气
俗话说:做人要厚道;俗话又说:老实人吃亏多
第二章 肯下苦功,成功就在眼前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第三章 做人就要立大志
俗话说:人定胜天;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
內容試閱:
|
俗话的俗话
俗话是什么?《汉语词典》给出了这三个解释:一是指庸俗的话,二是指俗语,三是指通俗的说法、当地的习惯说法。有人说俗话是智慧的语言,有人表示都是歪理邪说。但歪理也是理。西方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认为,做学问的人在面对一个哲学家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看他哪部分是错误的,应该站在他的角度,看看哪一部分是正确的,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认知。摒弃掉对俗话的“偏见”,也许你才能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有所收获。
另外,就“俗话”这一概念而言,笔者认为钱钟书老先生的《论俗气》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非常值得思考。他说:“当一个人让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使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被判为俗气。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
俗话也同样适用于钱老先生的理论。俗话往往都非常极端,因为只有极端的现场才能让众人产生强大的共鸣,从而沿袭下来,成为流传久远的“名言警句”。俗话又充满了矛盾性,我们在看到一句俗话的时候,总是能找出跟它对立的观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句俗话都是“正面的过失”。正因为了解到这一点,笔者企图纠正这些“正面的过失”,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但是能引起你思考的兴趣,也同样达到了本书的目的。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收入多对看似互相矛盾的俗话,结合其具体语境及现代意义,以一个个生动的、通俗易懂的故事,通过“辩证看俗话”这一单元抛砖引玉来为读者们呈现一个“矛盾的世界”。这个矛盾的世界里面充满着的智慧,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
(精彩书摘+内容)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相结合才是获得成功的法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说读书、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也有人过于看重读书,而忘记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于是人们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小炜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在别人看来这是个“香饽饽”,在校园招聘会上,很多同学都顺利地被大企业签走,小炜有点着急,因为他十多次找工作,虽然每次都能闯到最后一关,但最后还是杳无音信。一直相信自己能力还不错的他,只好开始用“人品还没爆发”来安慰自己。
在参加一家风电公司组织的笔试时,考官一开口就是一连串专业问题,问得很深入,小炜便有些招架不住了。
为了挽回丢失的机会,他特意挑了一个不常用的机械插床来介绍,以为可借此“卖弄”一下,谁知考官却不断追问具体的用途,凭着模糊的印象他说“是铣键槽的”,立刻遭到考官劈头盖脸的批评——“那是铣的吗?明明就是插键槽的!”小炜顿时“囧”到了极点,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还有一次,他和班上同学一起去应聘,其他五名同学因为专业考试考了高分就直接被录用,成为班上第一批签约的人,而小炜因考试分数排名靠后,就落选了。从此,小炜都会特别留心考试考了哪些知识点、别人问了什么专业问题,然后马上看书,抓住任何机会查漏补缺,以免重蹈覆辙。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现在不少年轻人的感叹,他们在进入工作中后,发现自己大学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脑袋空空,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实践能力也不行。但是只顾着读书,往往又会造成心态上的高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眼高手低”的毛病。
张力,从小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为了让他能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家里为他报了各种培训班:书法、美术、游泳……一切都为了让他成为“天之骄子”。张力不负众望,从小学到大学,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书法、演讲、绘画、游泳样样在行,获奖无数,大学里考托福还是2010年全校最高分,实在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快毕业时,张力进到羡煞旁人的大国企中实习,全校名额只有五个,他就是其中之一。班上的同学都来祝贺他,他心里也美滋滋的。如果实习半年能顺利过关,他就能和公司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围的同学都忙着为工作四处奔波,张力则每天按部就班地去实习。毕业时,他顺理成章地进了这家国企。然而,这份工作的新鲜感和价值感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他发现自己对这份工作一点兴趣也没有,而且单位里面复杂的勾心斗角也让他无法接受。
张力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信,所以没多久就辞职了。然而,找工作并非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虽然有好几家公司请他去面试,但有的是他自己觉得不合适,有的是用人单位看不上他。时间一晃就过去了3个月,张力的工作迟迟没有定下来。父母看不下去,建议他考研究生,凭他的实力再读个硕士应该没问题。张力却一点都不想再听从父母的安排,也不愿意去考研究生。可是,自己到底去做什么呢?什么工作看起来都了无兴趣。
他无奈地进入了一个网络公司做起了网络编辑,开始工作不到一周,问题就出现了。张力写新闻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在领导提醒之后,接下来他发布的稿件中,问题还是依旧。后来,张力按主编的要求准备参加一次大型的IT展会,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这次IT展会进行报道,张力带着相机去了。
不料两天过去,张力一篇文章、一幅照片都没有发布。网站上全是留守公司的编辑从别处转摘的新闻稿和图片。公司负责人赶往现场,发现他正在吃饭,才明白他根本没有自己拍照,所谓发回去的照片,其实都是另外一家网站的记者拍的——这个记者是他的朋友。
这时候,颁奖开始了。公司负责人想趁这个机会让他去拍照片。但是他站在原地,望了望讲台,说:“你看,那么多人,我根本挤不上去。”张力本次采访最终结果是:新闻0条、照片0幅。领导找了个机会,跟张力一起单独吃了顿饭。席间谈起他的“人生计划”,张力立即精神振奋起来,眉飞色舞地谈起了他的志向。原来,按照他的想法,现在工作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积累经验,建立人际关系网。领导认为这个想法本身不错,可惜,张力实施起来,就如同执行他的采访计划一样好高骛远。不久公司辞退了他,于是张力再一次面临找工作的窘境。
有人把“书生”叫做“书呆子”,从一定角度来讲这是正确的。因为书生总是把事情理想化,总喜欢“纸上谈兵”,觉得动动嘴皮子就能让人佩服,就可以完成人生的大梦想、大成就。这种人行动力非常低,不能克服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困难,也没有克服苦难的勇气。也可以说就是现代版的“赵括”。
战国末年的时候,大战频发,在战争的洗礼下,各国都有许多有才能的将领成长起来。赵国也出现了一个叫赵奢的人,由于他屡建奇功,渐渐地人们把他与名将廉颇相提并论,赵王也把他封为马服君,一时风光无限。
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也孜孜不倦地学习兵法,并且经常和人口若悬河地谈论排兵布阵,小小年纪却也说得头头是道,令人刮目相看。
赵奢的妻子每每看到儿子探讨兵法,心里都很高兴,她觉得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大将军,但赵奢却不这样认为。有一次,赵奢对他的夫人说:“咱们的儿子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却只是纸上谈兵。赵括总是把事情想象得太简单了,但两军交战之时,千军万马牵涉到其中,岂是儿戏,这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就算小心谨慎还有可能出错呢,赵括这种态度是不行的。如果将来赵括不带兵打仗,那就是赵国的万幸了,一旦他当了大将带兵出征,赵国会毁在他手里的。夫人,你一定要记住,我死之后一定不能让赵括当将军带兵出征。”不久之后,由于积劳成疾,赵奢去世了。
秦国听说名将赵奢去世,就派白起率领百万大军进攻赵国。赵国见秦军来势汹汹,连忙商议迎敌计划,最终决定派老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抵挡秦兵,双方在长平一带相遇。
廉颇一生戎马生涯,经验丰富,他知道秦军表面上看兵多将广,但却也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远离秦地,粮草运输、后勤补给容易供应不上,不适合长期战斗。只要不与秦军交战,坚壁清野,据险而守,时间长了秦军就会因粮草不济而退兵。
秦将白起屡次挑衅,赵国都不迎敌,双方在长平一带对峙。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军的粮草就快供应不上了,白起非常着急,但又无计可施。这时有人献计说,赵国的老将廉颇经验丰富,如果能把他换走,就对我们很有利了。于是白起就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年龄大了,胆子也变小了,一直不敢出战,根本就不是白起的对手。白起怕的只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如果赵括带兵出战,白起万万不是对手。赵王听了这些谣言,起初还不相信,过了几天谣言越来越多,他也就相信了,便派赵括为大将军,率兵出战秦军。
赵括的母亲听说之后,连忙进宫去见赵王说:“大王,我丈夫赵奢认为赵括只能纸上谈兵,如果让他带兵出战,一定会给赵国带来祸患,因此留下了赵括不得为大将的遗命。”赵王很固执,哪里相信她,坚持让赵括出征。赵括的母亲没有办法,只好说:“大王,看来我改变不了你的决定了,不过万一赵括战败,那是他罪有应得,请大王不要牵连家属。”赵王答应了她。
上卿蔺相如听闻此事之后,不顾自己正在养病,连忙来到王宫,劝说赵王,他焦急万分地说:“大王,如果您让赵括当大将军,那就相当于把琴弦黏在一起,这样又怎能弹奏出动人的乐曲呢?”赵王一意孤行,完全听不进去蔺相如的劝说,下令让赵括替代廉颇,执掌军权,与秦军交战。
赵括来到长平之后,骄傲自大的他把廉颇所制定的作战方案完全推翻,还换掉了许多优秀的部下,他认为廉颇龟缩防守太弱势,决定率军和秦军大战。这下白起的阴谋得逞,作战经验丰富的白起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打得大败,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大伤元气,很快就被秦国灭亡了。
“书生”做不好,有时只是耽误了自己,但有时却能误了整个国家。纸上谈兵终是虚,懂兵法的人很多,但真正成为将军的却很少。书生最易沉迷在这种状态之中,他们注重逻辑的完美,在脑子里转上几圈后,便会越想越有道理,却忘记了现实的坑坑洼洼。譬如晚清名人李元度,他机缘凑巧,投笔从戎,成为曾国藩麾下文人幕僚,但常纸上谈兵,屡遭败绩。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一种感叹。我们先来看他的人生履历:
黄景仁字汉镛,又字仲则,号鹿菲子,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据说他还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代。黄景仁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但他自幼聪明伶俐,16岁参加童子考试,在3000人中排名首位,17岁的时候补博士弟子员,不过好运到此结束,从这时开始,他每次参加乡试都没考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时候,黄景仁时值20岁大好年华,他开始游历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并在许多大官府中做客,他在采石矶的太白楼所作的《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一诗在当时广泛传诵。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景仁27岁,他来到了北京,第二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被任命为武英殿书签官。他33岁时,游历西安,在陕西巡抚帐下当幕僚。第二年回到了京城,当了一个候补丞,但是却未能补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景仁35岁,他为了躲避债主,抱病再次前往西安,在走到山西解州运城的时候病逝。
黄景仁一生颠簸,于是写出这样的诗句: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觉得,世上有千种职业,唯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酬,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作者处在在现实中无力伸展志向的困境中。这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发现很难和现实社会接轨,其实,与其自怨自艾“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如行动起来,克服困难,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人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人都能及时补救,掌握了知识的人就更加有底气了,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重要还是实践重要,相信现在你心里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木上站稳,看过本书之后,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启发。
关于知与行,或者说理论与实践,说与做,读书与做事,知识与行动,看似一对对都是矛盾,其实不然,把“知”视为手段,把“行”看作目的,这个矛盾就能不断地推着我们向前进,知时用行来检验,行时用知来指引,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整个人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