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工艺美术史(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書城自編碼: 214649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高职高专教材
作者: 吴远征
國際書號(ISBN): 9787560988832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30/716000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拯救免疫失衡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收尸人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0
《 WPS Office 2013应用基础项目式教程 》
+

NT$ 277
《 消费心理学(第2版)(双色) 》
編輯推薦:
1.教材丰富,品种齐全。含盖了“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的“视觉设计类”“工业设计类”“工艺美术类”“服装与时尚设计类”“空间设计类”“动画与数字媒体设计类”“人物形象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类”等所有类别的大部分教材。既有经典的传统专业教材,又有新兴的专业教材,且课件、PPT等配套元素齐全,能广泛适应各层次的教学需要。
2.专家指导,特色鲜明。得到业界权威专家的指导支持,吸取了教育部的最新改革精神和成果,广泛听取了各院校相关专业领导、专家和一线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融入了最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符合教改主题,以探索、引领人才培养模式。
3.结合实例,体例新颖。结合实际,教材采用最合适的理念和体例进行编写,力求使教材适应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
4.加强实践,联合编写。立足教学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实践要素,很多编者是来自院校和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水平很高的优秀教师。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这些骨干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发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课程模式和教材。
5.注重层次,兼收并蓄。教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思想,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学要求。
內容簡介:
本书包括七章内容: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隋唐的工艺美术、宋元的工艺美术、明清的工艺美术。
本书既有工艺美术史基本知识的讲解,又有工艺美术作品实例介绍。本书通过严谨、形象的理论讲解,以及综合性、结合实践的工艺美术作品介绍,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關於作者:
吴远征从事艺术设计教材十余年,教学经验丰富。
目錄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石器和玉石工艺
第三节陶器工艺
一、彩陶
二、黑陶
三、几何印纹陶
第四节其它工艺(牙雕和角骨工艺、漆器、纺织工艺、编织工艺)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青铜工艺
一、商代青铜工艺
二、西周青铜工艺
三、春秋青铜工艺
第三节陶瓷工艺
一、灰陶
二、白陶
三、几何印纹硬陶
四、原始瓷器
第四节雕刻工艺
一、石雕工艺
二、玉雕工艺
第五节漆器工艺
第六节服装染织工艺
第七节其他工艺(骨雕牙雕、金银工艺)
第三章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金属工艺
一、青铜器
二、铜器的装饰
三、金银工艺
第三节陶瓷工艺
一、彩绘陶器
二、铅釉陶器
三、早期瓷器
四、陶塑
五、建筑用陶器
第四节染织工艺
一、丝织
二、缫丝、练丝
三、印染
四、刺绣
第五节服装工艺
一、战国服饰
二、秦汉服饰
第六节漆器工艺
一、战国漆器
二、秦代漆器
三、汉代漆器
第七节雕刻工艺
一、瓦当
二、画像砖、画像石
三、石雕与石碑
四、玺印
五、玉石工艺
第八节家具工艺
第九节其他工艺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陶瓷工艺
一、青瓷
二、黑瓷
三、白瓷
第三节服装染织工艺
一、染织工艺
二、服装工艺
第四节金属工艺
一、制铜工艺
二、金银工艺
第五节漆器工艺
第七节家具工艺
六节雕刻工艺
一、石砚雕刻
二、碑碣刻石
三、石雕工艺
四、玉雕工艺
第八节其他工艺
第五章隋唐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陶瓷工艺
一、青瓷
二、白瓷
三、彩瓷
四、三彩陶器
五、隋、唐、五代时期陶瓷的造型与装饰
第三节金属工艺
一、金银工艺
二、铜镜工艺
第四节染织工艺
一、丝织
二、练染
三、刺绣
第五节服装工艺
一、唐代女子服饰
二、唐代男子服饰
第六节漆器工艺
一、金银平脱
二、螺钿镶嵌
三、雕漆
第七节家具工艺
第八节雕刻工艺
一、玉雕工艺
二、石雕工艺
三、牙雕工艺
四、雕版印刷
第九节
第九节敦煌藻井图案
第六章宋元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陶瓷工艺
一、宋代陶瓷
二、辽代陶瓷
三、金代陶瓷
四、元代陶瓷
第三节染织工艺
一、宋代染织工艺
二、元代染织工艺
第四节服装工艺
一、宋代服饰
二、元代服饰
第五节金属工艺
一、宋代金属工艺
二、辽代金属工艺
三、元代金属工艺
第六节漆器工艺
一、宋代漆器
二、元代漆器
第七节第八节家具工艺
第八节雕刻工艺
一、玉雕工艺
二、石雕工艺
第九节其它工艺
一、雕版印刷
二、剪纸
三、编织工艺
第七章明清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织绣工艺
一、明代织绣工艺
二、清代织绣工艺
第三节服装工艺
一、明代服饰
二、清代服饰
第四节陶瓷工艺
一、明代陶瓷
二、清代陶瓷
第五节金属工艺
一、明代金属工艺
二、清代金属工艺
第六节漆器工艺
一、明代漆器
二、清代漆器
第七节家具工艺
一、明代家具
二、清代家具
第八节雕刻工艺
一、明代雕刻工艺
二、清代雕刻工艺
第九节民间工艺
一、泥塑工艺
二、剪纸
三、吉祥图案
四、编织工艺
五、皮影
六、绢布工艺
……
內容試閱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况
在我国,原始社会大约为距今200万年至4000多年前的漫长岁月。由于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石制工具,所以又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一般没有确切的文字可供考证,也称史前期。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研究,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所提供的当时人类的遗址和遗物。艺术从打制石器中诞生,只有人类才有艺术。研究艺术的起源问题,首先需要追寻人类起源的足迹,将视角伸向遥远的远古时代。人类的起源是从人类学会打制第一把石刀开始。人类的远古时代是石器时代,它又划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2万年前)、中石器时代(大约2万年前)和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制造和使用旧的(或最古老的)打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制造和使用新的磨制石器的时代,中石器时代是二者中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应该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旧石器时代的特点是打制石器的使用。打制石器是一种原始的工具,制作时用石锤打击石材,打下具有锋刃的碎片,然后加工成石器。人工打制的石器的特点是有台面、半锥体、疤痕、辐射裂纹,而且有一定的形状。常见的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手斧等。与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历原始群、母系氏族组织、父系氏族组织的发展。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人口很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原始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联盟,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进行民主管理的自治组织。氏族议事会是由氏族全体成员组成的,是最高的议事机关,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全体氏族成员平等地讨论决定,不存在专门管理社会的特殊权力机构,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氏族首领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没有任何特权,与其他氏族成员一样平等地参加劳动和分配劳动产品,他们的权威来自于他们自身的良好品质和氏族成员对他们的信任。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守这些准则。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着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原始社会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属于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人类一开始并无任何宗教可言。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公社产生,人类社会形成为一个个比较稳定的血缘集团。这时,人的体质与思维能力有了进步,集团内部语言有了发展,某些禁忌和规范已经形成。人们以集体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与自然界作斗争时,一方面逐步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受着自然界的沉重压迫,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得不到正确的理解。于是,恐惧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出歪曲的颠倒的反映,把自然现象神化,原始宗教便从而产生。与阶级社会所形成的一神教对比,其特征为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世界各个地区开始纺织生产的时间迟早不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发祥地区都已就地取材开始了纺织生产,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纺织。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源。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应该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开始出现,由于发现的资料有限,这一时期的墓葬情况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发现的几座墓葬均在山洞之内,墓坑的形状也不太清楚,或许当时还没有挖墓坑的习俗,在人骨周围还有少数随葬品。中国发现的山顶洞人的墓葬,人骨周围有红色铁矿石粉末及随葬品。原始社会的墓葬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域,其特征也不尽相同。如墓葬方向,仰韶文化多向西北,大汶口文化多向东,大溪文化则多向南;再如墓葬形状,长方形土坑最多,也有掏成土洞的,少数地区墓葬则没有墓坑,等等。原始社会的冶金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首先是冶铜,铜的熔点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熔点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古人也慢慢掌握铜的冶炼方法。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顶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一种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第二节石器工艺
人类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最早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使用石器工具的时代称之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他们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叫做“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是指用打制的方式制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整个旧石器时代都以打制石器作为重要的标志(约200万年~18000年)。打制石器由简单、粗大,向规整、细小发展,并且石器种类不断增多,变化速度渐趋加快,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间约数十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如出现了修理台面的技术,指垫法的加工技术,典型细石器的制作技术等,石器本身的类型也多样化起来,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石器,而且形式更加固定和规整,由随意拾来的石料进步为特别选择的石料,并向着小型化方向发展。晚期在骨器制作上发明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这些都是我们远古祖先在长期打制石器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都是原始的狩猎采集生产劳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原始造型艺术认识的发展。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人民开始从事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聚落生活。新石器是指在打制基础上又经过磨制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在石工具制作上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磨光和钻孔技术,即在打制的基础上进行刮削、刻豕、钻孔、磨光等工艺,制作出来的石工具不仅更加符合实用,而且能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产生明确的不同功能,如从砍砸器分化出来的斧、凿、铲、锥等。对不同功能的工具还能针对地选择不同的石料,并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细密纹路,色彩美丽的玉石,以使器身均匀光滑、刃部锋利,各部位的形体线条成有韵律的曲线和有规则的析线,整个器型具备了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加上石料本身的纹路和色彩,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注释:
①石器时代: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
②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③中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
④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
⑤史前社会:是指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⑥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
一、旧石器时代石器工艺
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有远古打制石器的地点分布范围很广,早期的人类遗址有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等,中晚期的人类遗址主要有山西丁村、湖北长阳、广东马坝、内蒙古河套、广西柳江和北京山顶洞等,从大约20万年至1万8千年前的人类足迹越来越密集,从这些人类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打制石器按用途分为砍砸器【图1.2.1】、刮削器、尖状器等,名称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石凿、石镰、石矛、石球、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它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原始人在生产中对材料有了初步认识和喜好;其次,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次之;再次,我国打制石器是以石锤为直接打制兼以单向加工为主。石器的用料有天然砾石(鹅卵石)、石英、黑耀石、碧玉、玛瑙等。
图1.2.1砍砸器观音洞
注释: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形状不固定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见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砸器。
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有碰砧法、摔击法(投击法)、锤击法、砸击法(两极打击法)、间接打片法等。一般分为两步,打片和加工。加工的方法有打击法(用石锤沿石片的边缘垂直打击,打出深而短的痕迹)和压制法(用石制或骨角制的压砸器,在石片的边缘上压出浅而长的痕迹)。
“元谋人”遗址的石器发现不多,“北京人”遗址是早期打制石器的典型,石器原料有本地石英和绿砂岩等石料,这些石器都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和使用痕迹,主要有“砍砸器”和“尖状器”,其功能部分是锋利的尖和薄的刃,这是人类在工具制造上留下的第一个比较明显的痕迹。形体较大的砍砸类石器有“砍砸器”和“尖状器”,其功能部分是薄的刃和锋利的尖。“砍砸器”广泛使用砸击法,也有锤击法、碰砧法,刮削器最多,宽度多在15厘米至18厘米之间,正好适合于手握。还有极少数较小的石片和尖状器,宽度在3厘米至5厘米左右,这些石器大概是用手指捏着使用的。这些都说明原始人在制造石器之前已经根据需要进行了构想和设计。“北京人”的石器制作还显得很粗糙,功能不十分明确,打制上没有严格的方法。
“丁村人”遗址出土了约2000件打制石器,打制技术比“北京人”有了明显的提高,石器类型也大为增加,原料主要是从附近山沟采来的黑色角页岩,砍砸器比较多,制作上运用碰砧法、锤击法等,代表性器物为“三棱尖状器”【图1.2.2】,还有一些石球,刮削器也较多。突出进步表现在部分石器的制作上有了第二步加工的痕迹,虽然仍主要集中在具有功能的刃部,但这种再加工对形体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河套人”以细小石器为特征,在打制石器技术上有了更大的进步,目的在于修整器型的第二步加工更加明显了。“河套人”使用的石器只经过简单的捶击法加工,体积极小,主要为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
图1.2.2大三棱尖状器丁村文化
注释:尖状器:依裴文中教授生动而通俗的定义叫做“两边夹一角”,其意思是毛胚相邻的两个边缘经修理并使其相交,生成一个尖刃,这样的标本才能叫尖状器,而不能把一侧边修理过,前端有一个自然尖者叫做尖状器。三棱尖状器:是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一般个体较为粗大,多用巨厚石片制成,从平坦的一面向背面加工,使背部成棱脊或高背状。
“山顶洞人”遗址位于世界闻名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的龙骨山顶上,距今大约1万8千年。“山顶洞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已经形成,人类逐渐从动物群中分离出来,有了较独立的生活区域,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度阶段。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具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功能性的小型石器大量出现,慢慢取代了用于砍砸的大型石器,如小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片长度多在30毫米至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1938年发现的一件喙形尖状器最精致。石器功能从以狩猎和防御动物为主的大型器件逐步增加了为日常生活用的小型器件。
注释:
①打制工艺:这是一种原始方法,从旧石器时代起即广泛地被应用,直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晚的时期仍然使用。制作时用石锤(或角、木锤)打击石材,打下具有锋刃的碎片,称为石片,可用来加工成石器。石材被打下若干石片之后,失去其原来的形状,表面遗有许多石片的剥离痕迹,称为石核,是打片过程中的剩余物。
②碰砧法:选择好一块较小的石料向另一块作为石砧的较大的自然砾石上碰击,碰下来的石片经过第二步加工即可作为工具使用。用这种方法碰击下来的石片,往往宽度大于长度,台面与石片劈裂面的石片角比较大,常在110°以上。有的石片劈裂面上的打击点粗大而散漫,半锥体及疤痕往往不太明显。
③摔击法(也称投击法):把选择好的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另1块石头摔击放在地上的石料,以此打下所需要的石片。用这种方法打下来的石片,其石片角也较大,但打击点往往不够明显。
④锤击法:把选择好的一块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1块石头作为石锤去锤击石料。在锤击时要先在石料上选择一个打击的台面(即自然平面或稍加打击的平面),然后再选择靠近台面边缘的一个点用力锤击,从石料边缘上敲剥下石片。用这种方法打制的石片,石片面较小,石片劈裂面上的半锥体、锥疤、裂纹等痕迹比较清晰。这是打制石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
⑤砸击法(也称两极打击法):把选择好的1块石料放在另1块作为石砧的大石块上用1只手扶住,然后用另1只手握着石锤砸击放在石砧的石料。用这种方法砸下来的石片体积小而长。这种石片的一端或两端因受到重力影响,往往遗留有碎片剥落的痕迹,或者出现稍微内凹或边凹的现象。用这种方法打制的石片也称为“两极石片”。
⑥间接打片法:在选择好的1块石料上面放置1根木棒或骨料,然后再用1块石头作为石锤,用力锤击木棒或骨料,把重力传递到石料上,使其剥落下石片。这种石片一般长而窄、两侧近平行。这种石片称为石叶。用以上五种方法从石料上剥离下来的石片,有些可以直接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有些则还需要经过第二步加工才能作为工具使用。第二步加工有锤击法、指垫法和压制法等。锤击法是用石敲击石片的某一部位,使刃部薄而锋利;指垫法是用1只手的食指衬垫住石片,用另1只手握1石块作锤,轻轻敲击石片的某一部位使其成为宜于适用的石器;压制法(也叫胸压法)是把石片放在作为石砧的另1块石头上,然后用木棒或骨头的尖端对准石片的加工部位,用手臂或胸部推压另一端,使之成为适宜使用的工具。这种加工方法多见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二、新石器时代石器工艺
由于人口增多及生活区域问题让人类可供食用的动物资源越来越少,所以迫使人类除了制造出更先进的渔猎石器工具同时还要加速向农耕经济发展。因此在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工具中农耕工具和先进的渔猎工具大量出现。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斧、石凿、石锤、石犁、石磨盘【图1.2.3】、石镞、飞石索等。磨光石镰是裴李岗文化先民的独特创造,在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未有见到,因而成了这一文化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至今我们所用的铁镰,依然保持着类似造型【图1.2.4】。
图1.2.3石磨盘、石磨棒裴李岗文化图1.2.4石镰裴李岗文化
注释:石磨盘:形状像一块长石板,而两头呈圆弧形,像鞋底状。石磨盘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长期使用造成的。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四个圆柱状的磨盘腿,高3至6厘米。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石器早期打制的多,使用直接打击法,制出的砍砸器和刮削器往往不加修整即行使用,比较粗糙;中期以后,磨制石器数量大批增加,打出初坯然后细致研磨成器的。切锯石材和穿孔的技术普遍使用,穿孔石斧在各遗址都有发现。穿孔主要使用钻穿,往往先凿出浅窝再施钻,也有的是先磨出凹槽而后施钻。穿孔石器是为了更好地装柄以制成复合工具,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石器的形态和技术比早期有所进步,加工较为精细,如常见的石斧更为厚重,石铲刃部更为锋利,石刀【图1.2.5】钻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转移。“河姆渡文化”遗址石器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算丰富,其它石器还有砺石和马鞍形石块、石球,后二种可能是谷物和硬壳果实的脱壳工具。
图1.2.5九孔石刀薛家岗文化
“良渚文化”遗址的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出土的石器有镰、镞【图1.2.6】、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大批石器中,还有一种形制特殊的器物,它两翼后掠、弧刃,背部中央突出一个榫头,其上常穿一圆孔,形制同后来这一地区使用的铁制耘田器十分相似,被认为是古代最早出现的稻田中耕除草的农具。“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至前2500年)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已有骨卜的习惯。
注释:
①磨制工艺:是指把石器的表面磨光,磨出刃部,并把石材磨制成形,这在石器制作上是一进步。
图1.2.6石镞良渚文化
注释:石镞:石制箭头。石shí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指石刻:金石。镞(镞)zú箭头:箭镞。形容箭的锋利轻捷。
第三节玉石工艺
在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先民认识和珍视玉石的美与坚实,将其磨之为兵,琢之以佩,史前民用玉方式已经延至到美身、祭祀、瑞符、殓葬等生活的诸多方面。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造型复杂,种类有璧、玦、璜、管、珠坠、玉铲等,工艺成熟,能明确装饰部位,或颈、或腰、或臂、或腕等,表达的意义似乎增加了显示死者财富和身份的功能。
距今5500~4000年的辽宁红山文化,江浙良渚文化,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乃至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首先是作为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圆形中空的玉璧,是先民升天通灵的祭器,外方内圆的玉琮作为礼地之器,与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念相关,象征着天地、神灵、祖先的法力。红山文化中的玉龙、云形玉佩,是部落图腾和首领权利的标志物。
玉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玉璧是良渚文化礼器中的代表性玉器,马家窑文化的许多遗址中发现有绿松石的装饰品,安徽含山凌家滩墓地还出土过几件形象生动的玉人。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图中所示的玉琮【图1.4.1】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是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它通高8.9厘米,内圆外方,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形体宽阔硕大,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案,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兽面的两侧各有浅浮雕鸟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纹饰刻画极其独特细致,这种人兽组合形式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山东大汶口和南京北阴阳营文化中发现大量玉器,阴阳营出土的玛瑙和玉制品多达280多件。山东日照两城镇和龙山文化曾发现成坑半成品玉器,其中一个玉锛厚0.2~0.5厘米,顶端刻着极为精细的花纹,甚为精美。
图1.4.1玉琮良渚文化
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发现有许多玉雕装饰品,如双龙首玉璜、玉勾云形器、筒形玉箍等【图1.4.2】,都是其它原始文化中所未见的,标志玉器之一神面形玉佩高11厘米、宽4.7厘米,双面均有纹饰,正中用粗阴线刻神面纹,内凹式圆眼,五组长齿,左右两端卷曲成勾云形角状,为神化了的兽面形式,顶部钻三孔【图1.4.3】。1970年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发现了距今5500年前的玉雕装饰品,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玉珠和玉环了,而是造型生动别致的猪、虎、龟、鱼、鸟、蝉等动物形象,尤其是80年代在辽阳牛梁河地区发现的玉龙【图1.4.4】,是我国最早的可确切称之为“龙”的形象资料,其中一件玉龙高26厘米,头尾趋合成环部,头部、目、鼻、嘴刻划细致,颈部长鬃高耸,形态生动活泼,身体中部有一小孔,可能是供穿戴的挂、佩饰品。还有一件玉猪龙【图1.4.5】,猪首龙身,同样成环状并有供佩戴的小孔。这些玉器在同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很少见,可以与商周文化相比美。
注释:
①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
②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
③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筒状物。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
④璧: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古代的一种器物名,一般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
⑤琢玉: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图1.4.2玉发箍红山文化图1.4.3神面形佩红山文化
图1.4.4玉龙红山文化图1.4.5玉猪龙辽阳牛梁河
第三节陶器工艺
陶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发明成果,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陶器的出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陶器出现以前人类已有数十万年的用火历史,发现经火烧结后的泥土质地脆硬,并且吸水率低等现象,可能启发了原始先民有意识的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特别是随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发展,陶器被广泛使用,陶制容器取代了那些从自然中取材经简易加工而成容器,使食物的储藏和水的搬运更加方便,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陶器出土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遗址,据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000年。此外,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距今约7000年;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各个文化遗迹出土的这些陶器,在制作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它们是由不同地区的原始先民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独立发展而来的。
陶器的成型技术有捏塑、贴敷、模制、泥条盘筑和轮制等。一般认为泥土的可塑性被发现以后,捏塑应是最原始的陶器成型技术。贴敷是另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型技术,是用泥片贴筑成型,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陶片普遍存在泥片粘合的层理和陶片层理剥落的现象,说明贴敷是当时比较常用的成型技术。模制是用模具分别制作器物的各个部分,然后粘接成型,一般用于造型比较复杂或特殊的陶器。泥条盘筑成型技术出现于新时期时代中期,是用粘土搓成泥条,自下而上盘成器壁直至器口,内外施以泥浆填平缝隙,再经拍打使器壁匀实,泥条盘筑可能是受到筐篮编制的启发而产生的。轮制成型技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不同于其它手工成型技术,而是借用一种具有简单机械结构陶车或称陶钧,将坯料置于陶车转轮面中央,以手提拉旋转的坯料成型。轮制成型技术应用于陶坯的塑形、修整甚至纹饰的描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是制陶技术的一个飞跃。上述几种陶器成型技术出现虽有先后,但也只是反映了技术的改进与丰富,如捏塑、贴敷和泥条盘筑等手制成型技术并未因轮制出现而消失,有的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成型技术之外,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在制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逐步解决了诸如坯料的选取与配置、器表处理、烧制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经淘洗筛选后的粘土,可制作较精细的器物。加入沙粒(石英)、谷壳可以避免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变形和开裂,并且使器物更加耐高温。在陶坯表面进行磨光、彩绘、印纹、堆贴塑和划刻等处理,提高了器的装饰性。早期的陶器多采用平地堆烧,后逐渐出现了坑穴封泥烧,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窑,窑内焙烧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使粘土充分烧结,提高了陶器的质量。同时,在陶器烧成过程中,通过控制窑内的空气供应量使其形成不同的烧成气氛,新石器时代比较常见的红陶、灰陶、黑陶等即是由于窑内烧成气氛不同而体现出不同颜色。
在所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陶器均占有突出的地位,说明陶器是当时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与龙山文化黑陶取得的工艺成就为最高,此外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流行的几何印纹陶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彩陶
彩陶是一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比较常见的绘有黑色、红色或黑红两色纹饰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其纹饰中的红色为含铁矿物颜料,黑色为含猛矿物颜料。彩陶是用淘洗过的粘土制成陶坯,干燥后用颜料描绘纹样,也有彩绘前先在陶坯表面涂抹一层白色陶衣作为底衬,可使黑红色纹饰更加鲜明,然后入窑烧成。彩陶一般作为贮藏器物使用,而用作煮食的陶器不加彩绘。
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出土最丰富的地区,分布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及青莲冈文化等。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遗址虽也有彩陶出土,但远不及黄河流域发达。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彩陶,各有其艺术特色,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彩陶类型。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后延续约2000年。仰韶文化彩陶以泥质红陶为主,多采用捏塑和泥条盘筑成型,器物有钵、盆、盂、罐、瓮、碗、釜等。色彩以黑色为主,少见红色。装饰纹样以几何形为主,也有写实动物形态。仰韶文化分布广阔,其彩陶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征,但在造型、纹饰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时代和地域不同,可把仰韶文化彩陶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北首岭型、半坡型、庙底沟型、西王村型、后岗型、秦王寨型,其中以半坡型和庙底沟型最为典型。
(1)、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周边发展,以陕西省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发展时期距今约7000至6000年。
半坡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器类有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圆底盆和钵、卷唇盆等是常见的器型。此外,还有折腹盆、尖底瓶、细颈壶、小底瓮等。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写实和抽象两种。其中,写实纹样主要有鱼纹、人面纹、鹿纹、蛙纹、鸟纹等【图1.3.1】。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鱼纹多饰于折腹盆的肩部或卷唇盆的内壁。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多用复式鱼纹。而且鱼纹【图1.3.2】由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组,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装饰图案特征。人面纹的表现简练、概括,更为巧妙的是把鱼纹与人面纹上的五官相结合【图1.3.3】,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可能源于原始的动物崇拜。除了写实纹样,抽象几何纹样也较为常见,线条均为直线,有网纹、宽带纹、三角纹、波折纹等。
图1.3.1半坡型彩陶写实纹样
图1.3.2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型)
图1.3.3人面网纹盆(仰韶文化半坡型)
(2)庙底沟型
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布在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东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西达青海东部的广大地区。以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发展时期距今约6000至5000年。
庙底沟型彩陶的典型器型是小底鼓腹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样式。折唇小底鼓腹钵与半坡型折唇盆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庙底沟型彩陶中常见的敛口小底瓮、圆底釜等是半坡型彩陶中所未见的器型,说明庙底沟型彩陶已经自成体系,摆脱了半坡型的影响。
庙底沟型彩陶纹饰以黑色为主,少见红色或红黑两色彩绘。纹饰以抽象几何纹样为主,多以点和线结合构成装饰图案。庙底沟型彩陶纹饰的线条已由半坡型的直线发展成为曲线,纹饰更显活泼、流畅,富有节奏感,并且往往在器物的腹或肩部形成一条横向装饰带【图1.3.4】【图1.3.5】。写实纹样相对较少,有鸟纹、蛙纹、花瓣纹【图1.3.6】等,其中有些动物纹与人面纹结合的图案,继承了半坡型人面鱼纹的表现手法。
图1.3.4庙底沟型彩陶纹饰
图1.3.5旋花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型)
图1.3.6花瓣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型)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与青海东北部等地区,其发展时代晚于仰韶文化庙底沟型,距今约5000至4000年。马家窑文化与韶文化有比较明显的传承关系,马家窑文化彩陶受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影响很多,但亦有自身特色。马家窑文化彩陶工艺非常发达,器形多样,装饰题材丰富、纹饰饱满。马家窑彩陶多为泥质红陶或灰陶,常见器物有盆、钵、壶、瓶、罐等。纹饰多见黑色或黑红兼施,纹样以几何形为主,辅以动物及人形,也有表现人们生产、生活场景的画面【图1.3.7】。根据时代和地域不同,可把马家窑文化彩陶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其中以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最为典型。
图1.3.7舞蹈人纹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1)、马家窑型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黄河上游地区,是由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而来。
马家窑型彩陶造型除了继承了仰韶文化盆、钵等器型外,还出现了壶、罐、瓮、瓶等器型种类,而且,相对于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多见大口器物,马家窑型彩陶则是以小口器物为主。马家窑型彩陶典型的器型是束腰罐、双耳瓶【图1.3.8】、尖底瓶等。
马家窑型彩陶纹饰精美,以黑色为主的彩绘往往布满器物。除了外壁,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中比较常见的装饰方法。纹饰多由点、线等抽象几何纹样构成,常见有条形纹、圆点纹、旋涡纹【图1.3.9】、弧线纹、水波纹【图1.3.10】,也有写实的人面纹、蛙纹等。其中以旋涡纹和圆点纹最具特色,一般圆点纹都会结合曲线构成图案,尤其是一种在圆点外围配合密集旋涡纹的图案,不仅形成了疏密的对比,而且视觉上的动感十分强烈。
图1.3.8旋涡纹双耳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图1.3.9旋涡纹双耳四系罐(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图1.3.10水波纹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地区,以甘肃省宁定县半山地区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半山型彩陶不论在成型技术还是装饰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发展的高峰。
半山型彩陶做工精细、规整。器物造型特点是直颈、阔肩、鼓腹、敛底,器腹直径等于或大于器高,所以器体显得矮胖。常见器型是壶、罐、瓮等。
半山型彩陶纹饰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一般红黑两色间隔交替使用。构图复杂多变、繁密饱满。常见纹样有菱形纹【图1.3.11】、旋涡纹【图1.3.12】、圆圈纹、葫芦形纹、网纹等,并常以黑色锯齿纹作为边饰。半山型彩陶纹饰具有一种程式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纹样进行装饰,并且在不同的器型上也体现出了这种装饰方法。此外,半山型彩陶纹饰还具有一种适合多角度观察的特征,既纹饰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如侧视为平行线构成的水波纹,俯视则为同心圆圈构成的涟漪。
图1.3.11菱形纹罐(马家窑文化半山型)
图1.3.12旋涡纹壶(马家窑文化半山型)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