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镜头中国:一起追味感动我们的瞬间(十余位新中国摄影记者用生命写就的当代史,100余幅经典瞬间唤回久违缺失的信仰、真诚和激情)

書城自編碼: 214426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料典籍
作者: 中国青年报
國際書號(ISBN): 9787505732162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3-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8/24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深度学习详解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NT$ 519.0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NT$ 207.0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战胜人格障碍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302.0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14
《 慕雅德眼中的晚清中国(1861-1910) 》
+

NT$ 441
《 说岳后传-单田芳自选集 》
+

NT$ 684
《 美国63封绝密文件大公开 》
+

NT$ 378
《 镜里看中国(2013修订版)(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外国记者记录的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同角度讲述蒋介石时代、毛泽东时代的近代中国变化沧桑) 》
+

NT$ 279
《 另一半中国梦 》
+

NT$ 353
《 飞虎传奇: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影像档案(十年素材积累,两度赴美探访,揭秘中美关系史上的第一次军事合作,珍藏最宝贵的国家记忆) 》
編輯推薦:
你是否在追味岁月陈迹?
这里珍藏着我们永恒的共同记忆。
你是否曾感怀往事狂潮?
这里珍藏着激情年华的感动回眸。
你是否感慨感动不在?
这里珍藏着我们心头共鸣的情怀。
十余位共和国摄影记者用生命写就的新中国史,100余幕经典瞬间唤回我们久违缺失的信仰、真诚和激情,带我们一起去体悟感怀。
內容簡介:
《镜头中国》是由著名作家陈彤执笔撰稿的一部经典作品,本书以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记录的新中国历史影像记忆为线索,刻映出扣动心弦的瞬间。用生动的笔触谱写下一幕幕令人盈眶的感动。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分激情岁月、转折年代、寻梦中国、醒思期盼四部分。它直击新中国历史大节点,用100余幕精彩瞬间再现了国人久违缺失的信仰、真诚和激情。
關於作者:
陈彤 作家 编剧 现供职中国青年报社
曾出版随笔集《女人的幸福与什么有关》《当男人说想你的时候》《看破红尘爱红尘》《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等;长篇小说《灰姑娘》《男人底线》《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等;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与王海鸰合作编剧)《马文的战争》《你是我爱人》《妯娌的三国时代》等;电影《我愿意》原著兼编剧。2013年,为中国青年报社编写《镜头中国》,她用凝练的文字刻照出了一部六十年来中国青年报记者镜头下的新中国史。她的作品观点独到,笔风犀利,直指人心,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目錄
第一篇 激情岁月

 现代人用片段的影像和支零的文字来追溯和感怀那段久违的岁月,试图恢复当年连续的历史场景。无论黑白静默还是鲜红似火,灵魂深处时时孕育着一种将要奔放的激情。
 群众大游行
 伟大友谊的见证
 为毛主席点烟
 除“四害”
 井冈山牌小轿车诞生
 劝业场的早晨
 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反帝爱国斗争
 深入持久地学习毛泽东著作
 以社为家,斗志昂扬
 以农为荣
 号车上的雷锋精神
 父是英雄儿好汉
 农业学大寨
 铁人王进喜
 模范社员郭凤莲
 争做贫下中农的好儿女
 牢记血泪仇 守卫长江口
 苦练杀敌本领 坚决保卫祖国
第二篇 转折年代

 旧的苦痛已经过去,新的秩序正在开启。这是万物待醒的时刻,这也是走过清冷彻凉寒夜的序章。人们放声高歌,纵情吟唱。人们在享受着时代变迁的同时,也经受着急剧变革带来的阵痛。
 悼念周恩来总理
 大中小学生统一服装式样展览
 第二次解放
 女排夺冠归来
 离别时刻
 小平您好
 激情似火
 老山故事
 破产的滋味
 换煤气罐
 令人震惊的一千万
 民主的进程
 春风
第三篇 寻梦中国
 拥抱世界的窗口早就打开,满载新中国的梦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奔跑。即便是有令人难以忘却的苦痛,更有满怀的豪情。
 年七运会
 希望工程
 黑白人生
 农村旧观念
 悲喜申奥
 李建泉的平凡世界
 香港回归
 洪水之殇
第四篇 醒思期盼

 曾经走过的坎坷,正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宝贵经验。转身回望走过的岁月,还预料前路崎岖弯转。跨世纪的忧思,并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反思抑或期盼,都将是我们的必经之途。
 三峡移民
 抗击非典
 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
 川东天然气井喷
 公安系统大比武
 “神六”发射
 悲情汶川
 奥运圣火
 另类的视觉奥运
 我的“眼睛”
 又唱毛泽东
 灾害连连
 两会回眸
 关注底层
 高铁专题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篇
激情岁月

现代人用片段的影像和支零的文字来追溯和感怀那段久违的岁月,试图恢复当年连续的历史场景。无论黑白静默还是鲜红似火,灵魂深处时时孕育着一种将要奔放的激情。

1951年4月27日,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批准,《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中国青年报》题写报名。

那一年,铁矛26岁。据他的回忆,他当初到《中国青年报》报到的时候,报社正在筹备中。他希望能够去当编辑,但被告知编辑岗位已经满员了,他只能去做摄影记者,就是拍照片的。铁矛回忆说,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笔杆子更重要,更代表才华,也更能见证历史,而拍照片似乎并不被认为有多少技术含量,照片多是为文字的配图。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初铁矛以及他的同事们拍摄的照片依然能勾起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而同时期文字记者的报道,很少有人会去阅读。

《中国青年报》有60余年的历史,其中前40年左右的照片都是胶片史,而这40年的胶片史中,又有10多年是珍贵的历史照片,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些历史照片的资料不全了,有的索性丢失了,所以很多照片只剩底片,没有文字说明。2006年,报社决定重新整理这些图片,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图片说明”,大部分根本没有说明,即使有些保留下来的,也是用文学性的文字描述而不是新闻图片的说明。

后来,一方面请老报人尽可能地回忆这些照片,另一方面,采取铁矛先生提供的笨办法——翻报纸。如今86岁高龄的铁矛先生说,当年拍摄的图片,很少有被“枪毙”一说。这一来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胶卷很贵,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个业余的摄影师都可以由着性子随便按快门,按到手酸为止。那时候,即便是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摄影师手里的胶卷也是有数的,基本得做到“弹无虚发”,不可能逮着一个画面没完没了,所以,他建议“大海捞针”,到资料室翻旧报纸,总能翻到一些。很快我们就发现这个办法虽然有效,但难度很大。

比如说一张图片,从画面上看,一群人兴高采烈地游行,但他们为什么游行呢?不知道。而在当时的报纸上,类似这样的游行画面很多,亩产过万斤要游行,“五一”要游行,“十一”要游行,甚至一个厂矿企业完成当年的生产计划也要游行,这叫“报喜”。除了这一原因,还有一客观因素,因为年代久远,报纸印刷质量又有问题,所以半个世纪前报纸上的画面,到今天很多都已经模糊不清,再加上当时还不流行发大图片,报纸上的照片一般都发成邮票那么大,除非是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那照片才稍微大一点。因此,这相对增加了查找难度。

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一天也就能翻出一张到两张图片,如果这一天能翻出3张图片,那就是运气好极了。因为大概有30多万张底片,而人脑又不是计算机,所有图片看一遍都能记在脑子里,然后在报纸上一搜索,30万张尽在眼底!更何况还有些图片压根儿没有在报纸上发表过!后来在资料室李志强的建议下,采取了“图片断代法”,渐渐地提高了效率。

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每一张图片背后都藏着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我们不仅仅能够认知那个时代,更能了解当时人们的所感所想,时不时荡气回肠。
群众大游行

画面内容为一排人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过天安门广场,首先断定这是某一年大庆。之后,根据图片上的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是繁体字,推断出是1955年大庆。因为1956年就推行简体字了,所以这张照片拍摄于1955年或其以前。

在这段图片说明的边上,有一条新华社消息。原文如下:“据新华社消息(1955年国庆),上海、天津、沈阳、武汉、西安、重庆、广州等七大城市人民热烈庆祝第

六届国庆节。上海市举行了60万人大游行,天津市参加游行的有12万人,沈阳市有40万人参加了游行,武汉市17万多人分别在汉口、武昌、汉阳举行了庆祝国庆节的集会和游行。西安市有20万人游行,重庆市有12万人游行。广州各界人民10多万人分区举行了集会和游行。拉萨、鹤岗、玉门、志愿军领导机关、福建前线解放军都举行了盛大庆祝活动。各地参加庆祝国庆集会和游行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文艺工作者、工商业者、宗教界人士和市民等都坚决表示:要为全部完成与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为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为解放台湾,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
伟大友谊的见证

铁矛先生最著名的作品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华,毛泽东主席亲自去机场迎接。那张照片的标题叫《伟大的友谊》,不仅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还被印做宣传招贴,贴满大街小巷。

关于这张照片拍摄的经过,铁矛先生记得非常清楚——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有其非常独特的时代背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后,尤其是波匈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个反苏的浪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苏友谊,双方商定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1957年1月6日,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致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邀请他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访问中国。1月18日,伏罗希洛夫复信毛泽东,感谢对他的邀请,并表示准备在4月15日至5月5日期间访华。

伏罗希洛夫是苏联的国家元首,他的这次访问,受到我们高规格的热情接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代表、数千群众到南苑机场迎接。在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陪同伏罗希洛夫检阅了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毛泽东在欢迎词中,称伏罗希洛夫是中国人民最亲密的朋友。

根据当初一位老同志的回忆,欢迎仪式结束后,毛泽东陪同伏罗希洛夫乘坐敞篷汽车驶向中南海,几十辆汽车组成的迎宾车队跟随其后,从南苑机场到中南海新华门受到几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

这是铁矛职业生涯中最难以忘却的一天——他被派到南苑机场,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意味着什么。按照惯例,最初图片的画面应该是正式的会面,铁矛甚至有点小小的遗憾,他以为可能飞机一到,伏罗希洛夫主席就会被小车接走,然后飞驰去中南海。
他根本没有想到,他能离毛泽东主席和伏罗希洛夫同志这么近!

铁矛身材高大,一米八几的大个儿。根据他的回忆,当时身边也有其他的记者,但是身高跟他差太远,所以,最终“伟大的友谊”,家喻户晓的图片是他的这一张。
伏罗希洛夫

伏罗希洛夫,1881年出生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参加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同年11月,担任彼得格勒委员,与捷尔任斯基从事肃反委员会的组织工作。1921年出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1924年改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25年11月至1934年6月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至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11月,首批荣膺苏联元帅军衔。1940年起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国防委员会主席,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成立,伏罗希洛夫成为大本营成员。6月30日,担任苏联国防委员会委员。7月10日,被任命为西北方向总指挥部总司令,统一指挥北方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及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的作战。战后伏罗希洛夫历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共产党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9年12月2日,于莫斯科逝世。
为毛主席点烟

《中国青年报》许多经典的老照片都有类似这样的故事。其中有一张,劳动模范徐建春给毛主席点烟的照片,就流传着好几个版本的“传说”。

根据媒体报道,1950年,徐建春高小毕业,也就是十几岁的姑娘,回到家乡务农,后来她成了劳模。作为扎根农村的青年典型,徐建春的事迹在当时被广为宣传,鼓舞了许多年轻人。1954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农村青年向徐建春学习。1957年,徐建春进京参加团代会。

“毛主席来到团代表们中间,和他们亲切交谈。谈话间,主席掏出一支香烟。徐建春见到桌上有一盒火柴,就上前给主席点烟。主席笑了,大家都笑了。这个温馨的瞬间被《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拍下来,成为一张流传久远的照片。”这是这张给主席点烟的图片说明之一,另一版本的说明流传于报社的老员工之间。

1957年团代会,洪克作为《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奉命拍摄。他与徐建春算山东老乡,原本就熟,在等待主席来接见的时候,他对徐建春说:主席喜欢抽烟,一会儿主席接见你们的时候,只要你看见主席掏烟,你就赶紧给主席点上,我给你拍下来。
过了一会儿,主席来了,跟劳模拉家常,果然掏出烟来——于是经典诞生。
徐建春:中国第一个知青明星

徐建春,1935年3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后吕村高小。1952年村里正在组织互助组,她和村里四户人家组成一个组,并担任组长,时年仅17岁。在她的带领下,互助组搞得井井有条,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入组,这一现象很快就引起了当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2年10月,在她回乡不到两年的时候,《山东青年》率先以《当年她是个女学生,现在成了模范的互助组组长——模范团员徐建春访问记》为题,介绍了她回乡和担任互助组组长的经过。她在青年团山东省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受到奖励,成为青年团山东省委员会的候补委员,还参加了北京国庆节的观礼,第二年又参加了第三届志愿军慰问团到朝鲜访问。当国家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务农的宣传达到高潮的时候,徐建春作为响应这一号召的生动范例,被推向了全国。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山东《大众日报》的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这是党报为全国知识青年正式树立起的第一个先进典型,从此在全国掀起了向徐建春学习的热潮。她曾历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掖县县委副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除“四害”
除“四害”(即麻雀、苍蝇、蚊子、老鼠)是1958年的全国运动之一。

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剿灭麻雀的高潮。全国几乎所有的地方(大多集中于城市)都采取了全民动员、大兵团作战围歼麻雀的行动。北京市指示,从5月18日起,大战3天……男女老少,一齐上阵,连明赶夜,用“轰、打、毒、掏”的综合战术,给麻雀以歼灭性的打击。在此后的3天内,每天早晨6点前,参战人员就进入阵地,无论大街小巷、院里院外,还是楼顶、墙头、树上,鞭炮齐鸣,竹竿彩旗一齐挥动,吆喝声不断,强迫麻雀飞翔。政府和民众还组织了火枪队分布在市郊的防线,采取阻击围歼的战术,并在一定显明的空场施放毒饵。中午傍晚则掏窝搜索,不给麻雀以任何喘息的机会,使之被累死、饿死、毒死、打死,以获全胜。一篇题为《勾掉麻雀老户口》的消息说,北京市围剿麻雀总指挥部发出“首都人民苦战3天,围剿麻雀”的进军令……(3天)一鼓作气地歼灭了40多万只麻雀。
井冈山牌小轿车诞生

1954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决定将原有的北京汽车配件厂和新成立的北京汽车附件厂合并,定名为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主要生产化油器、汽油泵、气缸垫、汽车灯等17种汽车、拖拉机的配件。

1958年2月,在全国大跃进形势下,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决定开始试制小轿车。当时由于该厂并不具备生产小轿车的基本条件,除了生产汽车的一些零配件外,只在几年前生产过摩托车。可在当时党委书记冯克、厂长李锐的带领下,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仅仅凭着革命热情,很快就把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等关键部件制造了出来。

在井冈山牌小轿车的试制过程中,清华大学汽车拖拉机系教授宋景瀛和100余名毕业生参加了设计和制图,全国9个城市的30多个工厂也提供了材料和协作件。

1958年6月,一辆被命名为“井冈山牌”的轿车成功下线。那一天,北京汽车附件厂召开了庆祝大会,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局长张逢时出席了大会,庆祝首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并宣布该厂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当天汽车开进了中南海,朱德同志亲笔为工厂题写了新厂名——“北京汽车制造厂”。
劝业场的早晨

图片中一个年轻男子跳过跳箱,边上站着几个看上去年岁相仿的青年人。跟报社老一辈人交流,他们说那个时候啊,《中国青年报》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拍一张跳过跳箱的照片。胶卷多宝贵啊!一定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事件有关系。后来想一想,为什么要拍一个普通人跳跳箱呢?大概是为了锻炼身体。于是一条毛主席语录跃入脑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这是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写的题词,在成立大会上正式传达毛泽东这一题词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时的文献记录记载:“尤其是马约翰、吴蕴瑞、徐英超等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名体育教授,格外喜悦,异口同声地说:‘毛主席把体育的真谛抓住了。’当年唯一的体育刊物《新体育》杂志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并突出宣传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重要思想。从此,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解放初期延长了许多。”

这张照片刊登在1958年12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四版上,是一篇通讯的配图,原图说明为:“在楼顶运动场上,天津劝业场仪器部党支部书记贾俊芳正在练跳箱。”一个年轻男子跳过跳箱,边上站着几个看上去年岁相仿的青年人。这是一张发成椭圆形的照片,小到不能再小。是当时的通讯标题让我们又翻了回来,那个标题是《劝业场的早晨》。文章大意为:天津劝业场是地处全市商业区域中心的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每天上午10点以前,这座庞大商场竟成了一所巨大的室内体育场。内衣部的女售货员们在柜台外边跑步,二楼搪瓷部跟照相器材部的营业员在过道进行拔河比赛。劝业场一共6层,顶层都是穿红色运动绒衣的青年男女,他们是刚组织起来不久的劝业场体育训练队,跳箱、单杠、爬竿、跳高、吊环……一应俱全。
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张图片上有一行标语“坚决支持土耳其人民的爱国正义斗争”,图片画面为红旗招展,一群神情激昂的革命群众高举右臂喊口号。这一事件发生在1960年5月,当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学生举行了连续数日的反政府示威。这张照片登在1960年5月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标题为:《美帝国主义从土耳其滚出去》。在这一天之前的报纸上,已经连续数日在刊载相关内容的报道,其中5月4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重要消息:1960年5月3日,毛主席在接见拉丁美洲、非洲外宾时表达6亿人民意志,中国坚决支持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站在一条战线共同反对美帝国主义。

紧接着是几个大版的报道,数张“愤怒声讨”的图片,5月5日这张照片和毛主席接见外宾时的讲话密切相关。当天的报道是这样写的:“1960年4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学生举行了连续数日的反政府示威,反对美国支持下的曼德列斯独裁政府。首都青年和各界群众5万多人,于5月4日举行了支持土耳其人民爱国正义斗争大会。大会在下午3点举行,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在大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教导下的中国青年和中国人民,从来就是把一切被压迫民族看作是自己的亲密弟兄。把他们的正义斗争看作是自己的切身事业,尽自己的力量支持他们,把支持他们这种正义斗争,当做我们自己的崇高的国际义务。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一切被压迫民族最忠实、最可靠的朋友。”最后,胡耀邦领导全场5万多人高呼口号:美帝国主义从土耳其滚出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殖民主义!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深入持久地学习毛泽东著作

深入持久地学习毛泽东著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66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放在第一位》的通讯。社论认为团的干部应当是“以毛泽东思想挂帅、处处讲政治,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1966年的报纸几乎隔三差五就刊登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报道。图中是五个人分别坐在办公桌的两侧学习毛泽东著作,墙上有一行标语:深入持久地学习毛泽东著作。我们翻出很多类似的图片,但不是少一个人,就是人数刚好,但性别不对,有梳辫子的。实习生说:会不会这张照片没有用?但其实是同一新闻事件。

这是可能的。比如说我们找到的一组铁姑娘照片,见报图片只有四张,但我们记者拍了六张。但那没见报的那几张,人的长相总是和那些见报的一样吧?最多是姿势不同。可是我们这图片,人的模样和见报的太不一样。再说,那行标语也不一样,我们是“深入持久地学习毛泽东著作”他们是“活学活用”。

拿到1966年7月4日那天的报纸时,激动啊,觉得就应该在这几天的报道里了。当天也是通栏标题:《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推动一切,改造一切,我国人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的蓬勃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创举》,我猜测这一标题大概是《中国青年报》历史上最长的标题之一了!在那篇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成为广大工农民共同的行动口号。”“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伟大群众运动,正以人类历史上空前宏伟的巨大规模,在我国人民中广泛深入地蓬勃发展。”看看,“广泛深入”,这和“深入持久”不是一个意思吗?事实上,我们错了。我们后来知道,20世纪60年代,学习毛泽东著作是一项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当时从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人物,比如大庆铁人王进喜、大寨陈永贵等。资料室的李志强指出了我们认识的错误,他说他记得那一运动是1960年开始的,“深入持久”的提法应该出现在1960年5月,到1966年就开始“活学活用”了。所以你们在“活学活用”的1966年查找一张“深入持久”的照片,肯定犯了方向性错误。

最后,我们调整了方向,终于在1960年5月8日的报纸上,查获了这一报道。当天一版标题《把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大力推向更加深入持久发展的新阶段》,通篇报道了“全国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议胜利闭幕”的消息。当看到“深入持久”那几个字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一次对了。

在这以后,我们大致明白一件事情,当时的新闻,是可能连续很多年做同一内容的,比如说学习毛泽东思想,从1960年的一版标题可以一直做到1966年通栏标题。这是我们这个年代所难以想象的,在我们这个年代,即便是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也不会天天占据报纸的重要版面。

以社为家,斗志昂扬

1960年5月11日,《中国青年报》二版整版报道了“铁姑娘”的事迹。报道中说,河北汉沽市大中公社小于庄生产队是个只有15户人家的小庄子。解放前全村群众背井离乡,25年没有人烟。解放后群众逐渐返回,但穷困面貌没有彻底改变。1959年,社员在人民公社和党的穷队赶富队号召的鼓舞下,虽然大量劳动力去修水库,但是留下的劳动力,主要是6个姑娘,组成“铁姑娘突击队”,以穷干苦干的精神,大干一年,赶上了富队。这一年全队产粮14.4万多斤,农副业总收入1.2万多元,每人平均171元。过去靠救济,这一年还卖余粮5万斤。家家户户实现了粮、菜、柴、鱼、草、钱六有余,过上了“一天三顿饭,每逢年节换新衣”的生活。
◎ 6个“铁姑娘”

在河北省流传着6个“铁姑娘”的故事。她们是汉沽市大中庄人民公社小于庄生产队的共青团员张秀敏、张秀珍、张庆云、张秀芹和青年妇女石秀芹、卢桂芹。“铁姑娘”的家乡,过去是个穷地方。它位于蓟运河畔,地势低洼。解放前,常遭洪水,造成灾荒,这里的农民只得离乡背井、逃荒要饭。6个“铁姑娘”,个个都是出生在外乡。可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6个“铁姑娘”和群众一起,经过几年的努力生产,这个地方完全变了样,全队家家户户实现了粮、菜、柴、鱼、草、钱六有余。6个“铁姑娘”的模范事迹多得很,其中最突出的一件事:去年春天,中共河北省委提出学习“穷棒子”办社精神,穷队赶上富队的号召。小于庄党支部立即订出了赶富队计划。起初,有的人信心不足,说什么“井底蛤蟆飞不上天”。但是,6个“铁姑娘”坚信:依靠党,依靠人民公社,一定能够改变家乡的面貌。她们说:“穷棒子社三条驴腿能够由穷变富,我们有12条驴腿,就更能够迅速变富。”并且响亮地提出:“井底蛤蟆一定能够飞上天,‘花子营’一定能变成幸福庄。”从此,在改变家乡面貌的劳动中,她们更加积极努力勇往直前。今年又开垦全队最后40亩荒地,种上了庄稼。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