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太虚大师主以佛法应导现代人心,而要自学佛者之摧乎僻化、神化、腐化着手。使佛法而可行于斯世,合“人生佛教”莫由!惟其平常,乃见伟大!——丰子恺
★平常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寂灭的,其实,佛法是使一切恶业消灭,将人心改造,使之向真实美善前途发展。佛称两足尊,即是福、智的满足。换言之,即道德、智识都满足,达到最高人格之表现。将佛在心境上所证明到的宣说出来,使人人共闻共知,成为一个改善人类生活的文化,就是佛法。此书有助于消除大众对佛教的误解,并掌握学习佛法进而修行的方法。
★岁末巨献,民国四大高僧学佛修身系列全彩上市。大师文字直抵内心,配以百余幅精美禅意彩插,让您在审美盛宴中涤荡心灵!
|
內容簡介: |
★太虚一生,开筵讲经无算,本书所选,只是其学佛心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这些篇章,或阐明佛学与学佛,现代人如何学佛等佛法基本要义,或讲解断除烦恼的秘诀、修行就是在修心等做人做事方法论,具有劝恶扬善的教化功能。文采优美的段落,再加上太虚大师生动详明的讲说,不仅可为有志涉猎佛学者指引门径,即便对一般读者,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關於作者: |
太虚大师(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被称为“中国佛教之马丁路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
目錄:
|
☆上篇:正信的佛教
★佛学与学佛
佛学的本质
普通人对于佛学的误会
佛教一点不消极
学佛开智慧
真佛教徒是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
佛学的适应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现代人如何学佛
学佛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凡人与佛只在一念间
从信心上修戒定慧
人性可善可恶,就看如何把握
与人为善即是学佛
对治习气,解决问题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居士学佛的程序
在家众的学佛方法
妇女学佛的规范
经商与学佛
★幸福美满的人生教育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苦得乐,自利利他
三宝之信,六度之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
菩萨行先从人道做起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
建立人生道德标准
☆下篇:人圆佛即成
★断除烦恼的秘诀
看穿烦恼
苦乐皆自造
放下才能自在
人生的苦迫及其解脱
生命处在无常中
时时保持慈悲心
人生痛苦的根本解除
★修行就是修心
我的学佛经过与宣传佛学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佛
心在极乐
改变自己,重在实践
在生活中学佛,在学佛中生活
淡泊明志,潇洒自如
节俭,勤奋,诚实,公心
怎样发心报恩
养老慈幼之意义
觉悟真我与往生极乐
★世出世间,圆融贯通
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心理学
佛法与医药
佛法与国术
佛法与美学
佛法与新思想
佛法与文化
佛法与孔子之道
从世界危机说到佛教救济
根本救灾在于全国人心的悔悟
从人心中把佛教复活起来
从国难救济中来建设人间佛教
|
內容試閱:
|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所觉悟的法,不是别的东西,即尽世间一切所有事事物物,将它真面目看清,即是佛法;并不是矫揉造作出一个什么法来。原来,佛的意思即是觉悟,佛是一个能觉悟的,无所不觉悟的人,所以讲佛在世间觉悟,并不要离世间而求一觉悟的法。通常人都知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何谓四大?地、水、火、风是。何谓五蕴?色、受、想、行、识是。四大及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我们求觉悟,就是把这四大、五蕴,分析明白而不迷惑,就不会错误,即没有苦痛。所以佛法不但在世间,即此全世间就是佛法。若说离开它、逃脱它,便是迷,便是痛苦,便是不觉,便背乎佛法。
四大若照现在科学的话讲,地就是固质,水是流质,火是热力,风是动力。五蕴表现人的身体及动作行为的精神。由固体、流质、热力、动力及五蕴表现人的身体动作行为的精神而结合之之谓人,即此人是地、水、火、风、色、受、想、行、识而已,此所谓本即非有也,不是强将他看作没有。再进一步说,大概人都免不了执着为有,执着一切事物为固定实有,执着为我,由此生贪心、生瞋心,一切人类斗争皆由此发生,动机虽微,而其害则甚大。
人的身体,系由无数细胞和合而成,人生如山中流水一般,时时迁变,而且彼此互柤交换,可见其虚假不实,所以说他是空。如果说:他有个固定的东西,岂不是知识上错误!佛法就是打破知识上错误的。然此不但说是人,就是无机的物件,也是这样的。譬如这个桌子,经过材料、人工、油漆、种种集合而成;当其造时,已具坏相,时时迁变,时时交通。人人如是,物物如是,真可叫他万物一体。
在这时时变易时时相通的状态,何能执着为有个实体为我?我们将这些真相看明白,相变相通,无终无始,联络一体,哪有我人?更那有贪心、瞋心发生呢?战争的念头,自然会消灭。慈悲的心,是对残害的心。害他人的结果,则自他俱害;利他人的结果,则自他俱利。因为将人生的真相看明,自然只有利人的心,而没有害人的心。比如一分人家,这人利益一家的人,结果自己也受其利;反之,专害家人,结果自己亦受其害。此一家之小,推之社会、国家,何独不然?
存这种心思,就是贵会所谓普济了(此文为太虚大师在上海普济协会的演讲,编者按)。济,还容易;普的意思就较难了。比如我热了,他们拿把扇子来,即是救济。本来,济是个比方,如以船只济人过渡一样。我们饥饿、寒冷,要饱、要暖,就是济,不过这是只济一己还小;若将此心扩大,济一家,济一国,济一世界,那就是普遍了。譬如屋内之灯,照耀一室,都是普遍而调和的,倘有一点不普遍不调和,就是不平等。室中一人谈话,室内外人皆能听明。又如无线电传播广阔,皆是表显普遍的道理。
所以有句常话,存仁爱心的,万物为一体;存争斗心的,骨肉成敌国。我若不能将这世上的万物息息相通互互相关的看明,若互相障碍,互相冲突,处处执着,就比方人生病一样了。病要医的,我们能觉悟,就是能医这迷悟的病了,所以佛又号大医王,佛法就是医世间心病的。济的意思,也就是医的意思。
世俗有道德不道德这一句话,大概利人是道德。害人即是不道德。佛法是完全以利益人世间为要务,而且以普济为义务的。
济的意思,还有物质上的济,精神上的济,都是我们要照行的。佛本是普遍彻底的大觉悟的人,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做普遍彻底的救济世间的事,一方面须依佛的用功方法,要普遍彻底的觉悟世间一切万物的真相,才是我们真正普济的目的。
学佛的法门甚多,先须研究佛的遗教,以道德的行为,统一我们的精神,积极以求觉悟的进境。最简单的法门,即是念佛,是集中我们的思想以求普济,及求觉悟的最简单的步骤。
★佛教一点不消极
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大概是以信佛作为信鬼神一样看的缘故。其实,佛教是一问题,鬼神又是一问题,至于鬼神究竟存在与否,到现在在科学哲学上还是一个待解的悬案。可是,最近的科学趋势上,大抵已有虚心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倾向,即所谓灵学的研究,已不同那十九世纪的科学家武断为没有;而中国的圆光、扶乩等等,也时常发见和研究鬼神的地方。
然佛教与鬼神却是没有关系的,如真正于社会学和宗教学有研究的人,他即能够知道世界宗教可以分作三大类:一是多神教,即鬼神教;二是一神教,即耶、回等天神教;三是无神教,即是佛教。然中国一般无知的,却不能知道。我曾在欧美和许多科学、哲学者谈过,他们知道佛教不是多神教和一神教,而认为是科学的和哲学的宗教;佛教不是鬼神教是无疑了。但佛教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因为鬼神这样东西,是不值得人们崇拜的,它的程度不比人高,还要以佛教去教化他哩!不消说,信佛教的是完全不崇拜鬼神的,而佛教所崇拜的佛菩萨,与鬼神绝异。
那么,佛菩萨又是什么?佛,即是觉者。但觉有大小,如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觉者,佛则是宇宙人生究竟真相的觉悟者。而所谓菩萨,他对于佛所发明的真理也已得到相当的觉悟,了解宇宙万有以至人类都是从无量无数的因缘合成的,也即是懂得个我以大宇宙为全体的。
所以,对于做事不以个人为前提,而根据佛的无我大悲,孜孜然普为众人谋利益,这就叫做菩萨。至于佛教寺中所塑佛和菩萨像,那就是表示纪念的意义,就是世界上崇拜先知先觉者及于公众有功德的人而立像是一般的。至于平常人当把他认为鬼神去迷信,那是和佛教不相干的!
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这是对于佛教知其一不信其二所生的误会,但这也是佛教徒未能昌明佛教的真理之故。拿一句普通话来说:佛,就是最彻底的革命者,不但从人类习惯上下一个彻底的革新,像于崇拜自然的道理、儒教和科学等等,而在佛教上看起来,说它也是一种不彻底的。因为自然就含有不善不美的根源在中,故对于自然亦决意奋斗而革它的命。而此对于自然的革命过程,也是与一般革命党须先经过破坏而后才建设是一样的。但有些人就误认佛教只是空的、消极的、破坏的了。其实,一般的革命都是为建设而破坏的,佛教也是要根本上彻底改革宇宙人生而建设成清净法界的。照这样看起来,佛教是消极的吗?
有人说佛教徒是厌世的:这种原因是根据认佛教只是消极的而来;其实,他的积极建设是在后面的。因为要真能成功大的智慧、大的勇力、深的经验、深的学识,必须先要经过长时间很专精的一番修养,而后才能表现出他的大用来,来为一切众生谋利益,做人类最有价值的模范。但要做一番很深沉的修学,对于社会事业不能不暂时放下,而他所抱的大愿,实在是要为众生做一种最彻底的改善!一般目光短视或盲目无知者,不晓得他到什么地方去安闲快乐了!譬如一个国民,他心中担着社会国家的责任,但是他的知识很幼稚,能力很薄弱,不能做这么大的工作,担这么大的担子。
所以,往往要经过长时间去深造他的学问,或到外国去留学,暂时置国家社会于不闻不问;佛徒修养经过的历程上也是如此。而向来为人误认为只是厌世逃空者,亦因为没出息的佛教徒,大抵没落在这种过程中,对于世界少有贡献的缘故。
有人说僧伽是分利的:分利的话,要看怎样讲,不能说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就是分利的。因为,一个社会的组织成功,他是有千差万别各种关系上的互助才能如此的。譬如一个国家中,军人能防卫国家,警察能维持治安,党政能办理国民应兴应革的事宜,法律能保障人民的秩序而制止人民的犯乱,教育能发育人民的知识,宗教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而佛教在无形中也是极大的一种慈悲感化的社会教育。照这样看起来,佛教对于社会确有相互利益的。所以,佛教徒平常用一点布衣素食,也不为对不起社会,即照经济学上看,也莫有违背其原理的。
前来的四点,在理论上是已经解释过去了,但回到事实上的佛教徒,于此四点却应深深地反省一下:果能真确了解佛教而不落迷信否?果能积极救世而不流消极否?果能修学济人而不逃空厌世否?果能有更大的利益贡献社会而不徒分利否?这是希望所有佛教徒共同奋励精进的!
★佛学即慧学
戒定慧,系无上觉者所开示,依之学习即可成佛。由确切的意义归束起来,其中最要紧的是慧学。佛学即慧学,其意义何在?因学佛之人,首先要有信心,信心之起,由乎闻所成慧,即由闻法所得之智慧。佛以自觉而觉他,用种种方便现身说法,使人由闻而觉,由觉而得慧;如我今日在此讲演,诸位不论是已闻初闻,由闻而得知佛理之义如是,即谓之闻所成慧。此外有许多经典流行在世,经律论三藏之外,又有杂藏,由研读经典而明了法义,所得之慧亦是闻所成慧。由闻所成慧所得之结果,即为信心。
各位多系皈依三宝者,或未皈依而已有相当之信仰心;由信心而皈依佛法僧三宝,依三宝而得坚固信心,到信心完全成立时,则身心有所皈依。这样,由闻佛法而生了解,由了解而生智慧,由智慧决定而生起坚固信心,信佛法为无上正觉之真理;此信心是从闻法的智慧——即闻所成慧而起。若一向未闻佛法,或未曾研究经典,完全不知佛理者,则无闻所成慧,也谈不上真确信心。
佛教入门,第一步要有信心。信心有浅深及圆满与否之别,故闻所成慧亦有圆满与否之分。此谓由闻法心中所发智慧到何种程度,则所起信心亦到何种程度。佛学是成佛的学,学佛先成之信心,要由闻所成慧而成立。要成立闻所成慧,故有组织佛学会之必要。盖研究讲习等皆能于闻法机缘中而成闻所成慧,由此可使已信仰了解者愈加认真圆满,未知者可使了解起信,使信心由发生而增长。佛法信心的发生增长,都与闻法有关,学佛的人,信心为一切思想行为依归的标准,无信心则自己的思想行为往往泛滥无归。所以,依所研佛学而成信心,由信心更求多闻,因多闻而信心益圆满增进,由此可知佛法基本是慧学。
★现代人如何学佛
佛学有广狭二义:广义,即戒、定、慧学,由发心求学到入三乘圣流,名为有学;至三乘圣果圆满,名为无学;戒、定、慧三学之外,别无所学。佛典上称戒名学处,亦称戒增上学、定增上学、慧增上学;如此、三学即佛学,修此三学即是学佛,则佛学与学佛两个名词是分不开的。
狭义之佛学,如科学、哲学等,佛学,即指佛教的学理而言。佛法中有教、理、行、果,教,即如来圣教,有言教、有身教,佛的种种威仪言说都是教体,往往有常人意想不到之境界,故须以真诚的信心来接受,但所说三藏十二部教的义理,甚深广大,为求理解,乃成为学理的研究,由听讲、讨论、分别推求而得其胜解,此专指研究佛教的学理名佛学,可说只是学佛应经过的一个阶段。并且也有虽研究佛学,而仍未生起信心,进于修行证果的,如今之学校把佛学当作一种哲学或人生哲学来研究的。因此、狭义的佛学,就与学佛有了区别。
再就学佛来说,亦有广狭二义:广义者,凡是对于佛法由向慕信仰心而学习者,皆名学佛,如读诵经典,受持皈戒,或礼拜恭敬佛菩萨,或信因果忏悔罪业,或求福报、或求解脱,或求生西方,依佛所说法门修学行持或多或少,皆名学佛。若以严格的狭义而说,或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由信有大乘种性,了解大乘教理,发起真正菩提心,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普度众生的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修菩提行而至于成佛,即是发成佛心,修成佛行,得成佛果,名为学佛。
学佛是依教、解理、修行、证果,佛学只是依教、解理。但此佛学的广狭义,与学佛的广狭义,皆只就修学的一面说;若依佛的平等意乐来说,如《法华经》所明:“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凡得遇佛法,或解或迷,或信或谤,或发一善心,修一善行,皆是究竟成佛的因缘,则上来种种分别仍无分别。
★从信心上修戒定慧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重要的条件,便是首先要具足信心了。
佛教把信徒分成在家出家二众,但皆由信心而成立,是二众修学的共同点;其不同点,即在于戒律。戒律有在家二众的戒律和出家五众的戒律,在家出家之分,便是在这戒律上区别的。出家所以能称为僧宝,也就是由严持出家的戒律,由戒学之增上因缘,才能证得出世的圣果。戒学做到相当的功夫,便可由戒生定。
定就是禅定,中国自唐以来,禅宗风靡于天下,出家者对于戒非常的轻视,毫无深刻的修习,即躐等的去探讨禅定,所以中国的佛教徒,便没有实际的成绩。本来,照佛教原始的制度,出家修学的次第程序,须先修学几年戒律,把戒律弄得清楚明白,有系统有条理的来规范行为,实践于日用行事上。使心身在语默动静之间皆与戒律相应,六根不流荡于六尘,便自然可做到禅定的功夫;如此久而久之,心力集中,便可以由定发慧。故知若无戒律之基础,而躐等探求定慧,那是极枉然的事!
从信心上建立三学,先修戒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此慧有三种:一、 闻所成慧,二、 思所成慧,三、
修所成慧。在具足信心之时,就有闻所成慧,因信心必从闻教领解而起故;至用胜解去思维决断,去心身体验而实习戒行,便是思所成慧;由修习戒行而到成就禅定,依禅定为基础的慧,就是修所成慧。至修慧功深,功用广大,便能引发无漏圣慧,断惑证真,获得解脱。
由是可知佛法中所谓修学,实不出于三学,而三学皆以具足信心为出发点。从迷入悟,转凡成圣,亦是扩充此信心使之圆满而已。在这种意义上说,现在各位在佛法中,对佛法当然已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识而成就了信心的善根,所以更求进步也容易了。学佛能具足清净信心,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一样。
★在家众的学佛方法
学佛之人,在佛教中向有在家出家二众。其未出家曾经受过三皈五戒之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众,而沙弥、比丘等为出家众。然出家众乃将世间俗务完全辟开,以专修佛法及办理佛教事业者,故其人只有少数而难普及;于是欲将佛法普及于世界,在家众亦有其责任,故为诸君一讲在家众之学佛方法。中国之佛教,向来未普及于社会,故唯以僧尼为佛教之代表,而不知在家众兼负有大半之责任。至近来则已有少数之在家众,能实负其责任,设立林会社团等,故佛教已渐能流行到社会中去,不可谓非佛教前途之一大转机。此因一般智识人士相次引入于佛法中作深切之研究,故佛法得日见其发达矣。
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生起皈依信崇之正信。故其第一步,须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在中国旧俗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其实佛与神迥不相同!在寻常所敬之神鬼或祖先,若天地山川渎岳草木等神,其崇奉之者皆中国向来之习惯,或对于历史上有功德之人而为之纪念者;或谓神有操纵祸福之神权,敬之则可趋吉避凶,否则不利,故不得不敬者。在此种通俗之敬神信佛观念上,有以神为佛者,有以佛为神者,故信佛之人往往不知何者是佛。所以在家众之学佛,须先将何者是佛认识清楚,而去除其媚神佞神之迷信。
佛之意义,在各经论中有极详尽之说明。今再为略明:佛是梵音,佛陀之略,在中国为觉者之意。觉谓觉悟,反显平常之人虽有点知识,而大部分不知不觉,如处黑暗。如我虽处身世界,而世界之事不知甚多,乃至本身之事亦多不知。比如本身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即号称有智慧之人亦不明了。故大致皆可说为不觉者。因不觉悟故如盲子,便生出许多错误的行动及苦的结果。于是种种颠倒烦恼遂相因不绝。然不觉者非永不能觉,而且已有能觉之者之佛。所谓佛者在人中曾经有过,即二千余年以前之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佛有完全普遍而彻底的大觉悟,近自一身远至万物之真相无不觉悟了知,是为宇宙人生究竟完全之觉悟者。然并非是造出万物掌管世界之神,而只是得到宇宙万有之究竟觉悟者。
佛当时所现的是人身,得到大觉悟后亦与人无异,由此可证明人人皆有得到觉悟之可能。我们各人现虽暂时不觉,然非究竟不能觉。故佛证明一切人及众生皆有成佛之可能性,应去求觉悟而打破种种之疑惑颠倒以至于达到究竟之觉悟。现在各人既皆认识自己有成佛的可能性,然假使无已成佛者为其模范师导,恺切告示,则其可能性不易发挥而仍没在不觉之中。今欲从不觉中依觉悟之可能性以转变成觉悟,则当以佛为我之模范标准。从如此求觉悟上发心信佛,乃非感情上之迷信而是觉悟上之正信。故一切佛法都要以摩诃般若为母。般若之意义即大智慧,依大慧得到大觉,将无始无明完全除去乃能实现究竟安乐。因烦恼痛苦之源即无明,若欲解脱须从根源上将不觉破除,成立正觉!正觉确立即佛。应如此认识佛而信佛。
★经商与学佛之行法
经商者,是在通有无,利人生;如甲处所无者——指各种货物言,则以乙处所有者以运济之;反是,若乙处所无者,则以甲处所有者以运济之;于一般人之生活,至有裨益。学佛者,是自利利他,望人成佛,以所得福德智慧之自利,再用以利他;正与经商者之以运济货物流通有无,便利人生相等也。至经商者之行法,大抵可分三种:1.资本丰富者,或作大商业之经营,如设大公司、大工厂等。2.资本少者,或用其智识能力而作各种之商业。3.资本无者,或运用其勤俭之劳力,而作小小之商业。
学佛者之行法,亦分三种:1.上根人之具有福德智慧者,学佛甚易。2.中根人之具有少分福德智慧者,学佛亦易。3.下根人福德智慧全无者,但能勤恳发心,只要肯学,亦能成功。中国向来有行商坐贾之说,运输货物,流通各地者为行商;固定一地,销售货物者为坐贾。坐贾与佛法中之专一行修,以自悟悟他者相类;行商与佛法中之参访诸方,以自度度人者相类。
大概经商者,自己须有经商之知识经验,与夫高尚道德,而又须能观察社会上之情势,临机应变应付环境,如是商业始有发达之希望。学佛者以自利利他为标准,尤处处以随宜修持及观机设教,化导众生是务。观此,可见经商与学佛之行法,殊无二致也。
★经商与学佛之关系
吾人在世,凡作何事,若专赖自己有限量之知识能力,而应付茫无依恃之外境,繁无限量之现象,实有所不能。于此,须在精神方面求得安心定志之处以为补助。然能使人得到安心定志者,探之世界各宗教学术,莫若佛法。
因余者均偏,唯佛圆满。经商者茍能学佛,则可得到精神上之安慰,而有一定之把握,其补助作业之功,诚属不鲜。虽然,如何学佛须得方法简便者,以先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是。盖皈依佛后,则己之生命已得一种之保障,不致堕落;皈依法后,则因得闻正法,渐起正信精勤进修可至成佛;皈依僧后,则己身即预菩萨、声闻等圣贤之中,所作无不成办矣。
复次,吾人经营商业,不能专恃自己之知识能力而即可得到很大之利益,还须恃有一种道德之标准。果能先受三皈依,以为信仰佛学之始基,继修五戒、十善以为道德之标准,如是,则能做一很有道德信用之商人;由此推广,亦即所以造成很有道德信用之商人社会,岂不甚善!
由上说观之,经商与学佛关系至巨。愿到会诸君,细心探讨佛教之真理,身体力行,达到商人之目的。以所得之资财,办宏扬佛法之世界公益,则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而本日之所讲,不为虚过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