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所出版图书的特点,所获奖项,以往销量记录,适合人群,推荐原因,在同类图书中的优势。
☆台湾“文复会”重点项目,魏子云领衔主持,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王更生、李殿魁等百余位硕学大家,以讲座的形式,对中国历代古典文学进行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
☆全10册,400万言,华文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学史。
☆逾300场讲座,每一场皆由在此领域体认深厚的硕学大家主讲。
☆全书先以经、史、子、集对古典文学作纵向梳理,然后将先秦至清代之历代文学作横向展开,历代大家、名作、重要文学主张,略无遗漏,古典文学的渊流与演变,全在一览,读者可藉此形成对古典文学的全面认识与整体观感,台湾数代读者以此获得必备的古典文学常识。
☆全书不作艰深的理论探求,通俗平易,深入浅出,读者开卷即有收益。
☆中国古典文学,道途漫长,流派纷呈,著作浩如烟海,非有大家,无以遍观,非有大作,无以承担。本书作者,系民国老派学人亲手培养的第一代优秀学者,对古典文学认识深厚,亦无意识形态之羁绊,阵容之强大,气派之恢宏,空前绝后,不容错过。
☆全书作者,皆亲炙老派学人,文史并举,其中多有史界大师,对历代时势,俱有深入理解,在解读
|
內容簡介: |
上世纪乃新旧文学之分水岭,亦古典文学最易坠废之时。此时,台湾老派学人尚在,他们亲手培养的一代学者已蔚然成林。有鉴于此,台湾
“文复会”决定靠他们对古典文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拟将古典文学精神与现代文学相续接。
上世纪七零年代初,台湾“文复会”联合“国家文艺基金会”出面发起,由学者魏子云主持,遴选古典文学各领域硕学之士,定时在台湾各地做讲座。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等台湾一流学人,尽在其列。讲座执行10年,逾300场,讲稿在八零年代初集结出版,书稿系由魏子云主编。
“文复会”设有专人安排学者讲座,魏子云亲临商榷,每场讲座内容,皆由此领域体认最深的人主讲,如《诗经》当中的《王风》《齐风》与《魏风》即分由王熙元、叶庆炳等主讲。
全书结构安排,第一册系概说部分,由经、史、子、集角度对古典文学作纵向的梳理。自第二册起,将先秦、两汉、魏晋直至清代文学,进行横向展开。先秦因年数久远,成就为诸代之冠,安排有第二、第三两册,其余各代皆安排一册。
每一册当中,均将文学所处时代大势和文学流派作一通盘开示,以明彻大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的渊流与演易。之后,再对历代大家、重要作品进行专项解读。
全书内容皆出自讲稿,故不作艰深的理论探求,而通俗平易,深入浅出。全书作者,皆亲炙老派学人,文史并举,其中多有如余培林、黄锦鋐这样的史界大师,对历代时势,俱有深入理解,对古典文学既富于见识,亦极有兴味,读者可于字里行间亲睹其出入文史之从容,纵横议论之风范。
本书为第3册,按文学史乘的递嬗,讲论周代文学,撷先秦诸子百家言论中的文学精髓加以探讨解说,重点在其文的内涵。诸子散文,古书皆入于子部,本不是纯粹文学性的作品,本书专意于从文学的角度析赏、讲论,对较富于诗意的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论述较详,晏子、公孙龙子、李斯、吕氏春秋等占用篇幅则较少。全书分老庄之部、墨子之部、孟子之部、荀子之部、韩非子之部及其他,共27讲,对诸子之生平、文学观、散文艺术、文学特质等均有精辟析论。
|
關於作者: |
☆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成立于1967年,蒋介石时见学术传承难以为继,亦出于统战思考,决定成立“文复会”,由其亲任会长,着意遴选台湾文史界一流学人,整理国故,以待新人。其中“古籍今注今译”和“中国文学讲话”为其重点项目,意在使古典文学精神在白话文的时代当中传递不废。因其机构严整、经费有强力保障,故在遴选学人和举办活动均有巨大优势,产生了不少富于影响的著作。
☆黄锦鋐,福建省莆田人,1922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时任师大国文系教授,兼国文所所长、国文系系主任。著有《庄子读本》、《西汉之孔学》、《魏晋之庄学》、《日本之论语学》、《六十年来之庄子学》、《庄子之文学》、《老庄思想之比较》等。
☆傅锡壬,1938年生,浙江东阳人。台湾淡江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师从台静农先生习《楚辞》,获文学硕士,复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著有《楚辞语法研究》、《楚辞古韵考释》、《新译楚辞读本》、《山川寂寞衣冠泪——屈原的悲歌世界》等。
☆王仁钧,1930年生,字沢溥,斋号醉墨楼,江苏南京人。台湾著名书画家。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书谱》、《形象思维与魏晋书法》、《雪亭书影》等。
☆颜昆阳,1948年生,台湾嘉义县人。曾在台湾淡江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现任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擅古典诗词,现代散文、小说之创作与中国古典美学、文学理论之研究。曾获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等、中兴文艺奖章古典诗创作奖、中国文艺奖章现代散文创作奖。著有《庄子寓言世界》、《庄子艺术精神析论》、《六朝文学观念丛论》、《李商隐诗笺释方法论》等。
☆余培林,字立木,江苏淮安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幼承私塾,四书诸经悉能成诵,经擅于诗,子长于老,而于史部集部,亦多所涉猎。著有《群经引诗考》、《尔雅毛传考异》、《吕氏春秋虚字集释》、《老子读本》等。
☆王熙元,字孟远,湖南湘乡人。台湾师范大学博士。执教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及国文研究所,兼任台湾“中央大学”、文化大学、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高雄师范学院国文研究所教授,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致力古典文学研究,《论语》、《春秋穀梁传》之学尤为精深。著有《文学心路》、《历代词话叙录》、《论语通释》、《穀梁著述考证》、《王守仁》等。
☆主持编订者魏子云教授。其少入私塾,熟读经典,兼习桐城义理,国学基础深厚。以《金瓶梅》研究享誉学界,在学术、戏曲、写作领域俱有嘉名。
|
目錄:
|
第一篇?老庄之部??(1)
老子与文学??尉天骢(3)
庄子文学的特质??黄锦鋐(9)
庄子的寓言??傅锡壬(21)
庄子的散文形态??王仁钧(41)
从庄子谈艺术创造的原理??颜昆阳(59)
第二篇?墨子之部??(75)
墨子——热情救世的巨子??王冬珍(77)
墨子的文学观??王冬珍(97)
墨家的辩术??王冬珍(116)
墨子书的文学价值及影响力??王冬珍(144)
第三篇?孟子之部??(161)
孟子的辩论术??余培林(163)
孟子中的小说雏型??王熙元(173)
孟子的譬喻技巧及其对后世文学影响??张学波(185)
孟子的文人性格??魏子云(193)
第四篇?荀子之部??(209)
荀子——一个奇特的思想家??陈修武(211)
荀子学说在人群共同生活中的建设性价值与潜在灾难性??陈修武(222)
荀子的文学观——他如何看诗??陈修武(231)
荀子的文学观——他如何看音乐??陈修武(240)
荀子一书的文学价值??陈修武(250)
第五篇?韩非子之部??(255)
韩非——一位悲剧性的思想家??周富美(257)
韩非的文学观??周富美(262)
韩非散文的艺术??周富美(271)
第六篇?其他??(285)
晏子春秋及其散文特色??王更生(287)
公孙龙子及其文学??刘兆祐(315)
李斯之生平、著述及其文学??李威熊(325)
李斯的文学观??蔡信发(337)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田凤台(348)
吕氏春秋的思想与文学??董金裕(373)
编后记??(380)
|
內容試閱:
|
一、古书中“小说”一词含义的演变
“小说”二字,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自然指的是一些浅薄琐细、无关治道的言论,并不是一种文学体裁。
其次,《荀子?正名》有“小家珍说”一词,与庄子所说的“小说”,意义相同,内容大约相当于后世杂记琐事之类的书。
后来,“小说”一词成为汉代目录学家用语,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里有《诸子略》,专门编录诸子方面的书,其中录了十家,小说家放在最后,共收录“伊尹说”、“黄帝说”等小说家书十五种、一千三百八十篇。班固的注解说这些书:“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因为语句浅薄,好像不应该是伊尹、黄帝那个时代的产品,而是后人假托伊尹、黄帝的意思写成的。班固的注解有时候说:“迂诞依托。”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所搜集的小说家言,都是一些迂诞的、依托的、浅薄的、虚妄的琐碎言语。这些书都已散失,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它们的真实内容,我们无从了解。
《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列为十家之一,而且班固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可见他只承认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九家为自成流派的诸子之学,“小说”只是不成体系、不能入流的一家,对小说颇有轻视的意味。这个传统的观念,对中国后来小说之不发达有相当的影响,虽然当时所谓“小说”与现代小说意思不完全一样,那时,目录学家为了图书分类编目方便起见,把内容浅薄琐细,甚至荒诞不经的书,一律划归小说一类,自然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说不尽相同,但内容还是有些相近的地方。
《汉书?艺文志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可见当时所谓“小说”,是市井小民就大街小巷间流传的话题、道途听闻的一些传说,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特别注意这个“造”字,“造”就是虚构的意思,这一点可以说跟近代西方对小说的认定相符,近代西方所谓小说,就是指虚构出来,以散文写成的故事性作品,那么《汉志》所谓“小说”,便已涵盖了这一概念。
“小说”在当时既不能与圣经贤传相比,也不能与史籍诸子同流,所以常常被看成小道。但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得不承认:“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班固也说,“如或一言之可采”、“亦使缀而不忘”,而称之为“刍荛狂夫之言”,所谓“刍荛”,就是砍柴割草的樵夫,是古代广大社会劳动群众之一,他们常在一天辛劳工作之余,也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讲些故事来消遣。这些樵夫多半隐居在山林中,远离世俗,但他们多通晓历史兴亡、人间盛衰的事,所以,他们常常是这类故事材料的来源。
在文学作品当中,尤其是元明清的小说戏曲,樵夫常与渔夫相提并论而称“渔樵”,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回,一开始就有一首西江月词,其中有两句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孔尚任在《桃花扇》的余韵中也说:“渔樵闲话兴亡。”又说:“渔樵同话旧繁华。”可见渔翁、樵夫都是古来善于说故事的人。至于“狂夫”,是指习惯上喜欢放言高论、想象力丰富,也善于编造故事的人。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了解“小说”这个名词,从庄子经过荀子,发展到《汉书?艺文志》以来,它的涵义已逐渐清楚地指大街小巷、市井小民乐听爱说的有趣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时也有可采取的言论,或具有启发性的道理。换句话说:小说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给人娱乐,一方面也可以给人教诲,也就是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
二、中国小说的起源
从文学的起源这个观点来看,上古时代的人民,他们生活在农业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身体劳动之余,唱唱歌、跳跳舞,足以解除一天的疲劳,而得到身心的娱乐,后来逐渐演变成诗歌、音乐与舞蹈。当他们在休息的时候,三五成群地相聚在一起,讲些有趣的故事来消遣闲暇,由此而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小说,这应当是相当可能而且合理的一种推想。
历来小说史家,大多以先秦至汉魏时期所出现的一些神话、传说,加上寓言故事,或人物的轶闻琐事,当做是中国小说的先驱,在小说形态形成之前,它们至少是中国小说的重要素材。至于真正的小说,到唐代甚至宋代才出现,譬如第一个写中国小说史的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话不但是就作者的创作意识来说,也是就小说的形态来说,因为唐人传奇,是用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故事,有人物,有结构,也有故事情节。到这时候,中国小说才不是零碎散漫的“残丛小语”(东汉桓谭《新论》所说),而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
近代学者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除了鲁迅之外,如胡怀琛的《中国小说论》、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都以为中国小说应该起于魏晋,当是指魏晋时的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而言。另外,钱静芳的《中国小说丛考》,以为起于宋仁宗时,当是指白话的宋人话本小说而言,当然比较晚。专门研究中国短篇小说的美国汉学家韩南,更将中国短篇小说研究的范围延迟到明朝末年,甚至明末以后,当然这并不表示他认为中国小说的起源晚到这个时代。
一般说来,中国小说应当起源于上古的神话和传说。回溯我国远古的神话和传说,虽然很多都已散失,没有汇集成专书,但是散见于先秦古籍中的神话和传说的片段资料,仍然相当丰富,尤其是《山海经》与《穆天子传》这两部书。
《山海经》中保存了许多远古时代的神话,像“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都是有名的带有悲剧意味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的故事,描述一个叫夸父的神,为了追赶太阳,追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后在半路力竭而死,这故事不仅是在讽刺人类行为的愚昧,也象征人的有限生命是无法与无限的自然相抗衡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叙述一种名叫精卫的小鸟,每天含着木石,要去填平大海,当然是永远没法填平,这样不自量力,也正是有限与无限的强烈对比。至于《穆天子传》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一部传说,书中记载周穆王驾驭八匹骏马,向北边横渡流沙,登临西方的昆仑山,去拜见西王母的故事。
除了《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以外,在其他先秦古籍如《诗经》、《左传》、《楚辞》中,也保存了部分神话和传说,加上《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书中的寓言故事,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小说的先驱。
另外还有一种书,被称为“野史”,其内容记载和正史不完全相符,多半是一些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常常有细密的故事情节,甚至对人物的性格、动作、神态也有生动的描绘,这类作品的性质,使我们感觉更接近小说。譬如《燕丹子》这本书,《汉书?艺文志》没有记载,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才收录了三篇,后世目录学家列于小说类。书中叙述燕国太子丹,为了报复秦国的仇恨,派遣志士荆轲潜入秦国,刺杀秦王的故事。描写行刺的惊险场面,十分紧张而精彩,不但整个故事结构谨严,而且情节演变也很离奇,人物性格也写得栩栩如生,易水送别等情景更是悲壮动人,不知道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风萧萧兮易水寒”那一幕,是不是参考了《燕丹子》?根据后人的探讨考证,这部书可能是秦人的作品。
三、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
前面讲中国小说的起源时,曾经提到“寓言”也算是中国小说的先驱。在先秦诸子的散文著作中,所包含的寓言故事相当丰富。所谓“寓言”,就是特别寄托了一番道理的故事。这些寓言通常很简短,故事的本身只是一种手段,由故事引发出来含意,或富有启发性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譬如《庄子》这部书中就有《寓言》,他自己说他的书十分之九都是寓言,司马迁为庄子写传记时,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率皆寓言也”。《庄子》书中著名的寓言,如“濠梁观鱼”、“庖丁解牛”、“材与不材”、“朝三暮四”等,都是含义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其次,《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也见《山海经》)、“伯牙鼓琴”、“歧路亡羊”等,都是有名的寓言故事。另外,《韩非子》中也有不少,如“矛与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和氏之璧”等,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寓言。像“矛与盾”的故事,说有一个人推销一种攻击性的武器叫做矛,他向围观的群众说:“我制造的矛是无坚不摧的。”过了一阵,又拿出防御用的盾来,照样吹牛说:“我制造的盾没有任何兵器可以攻得进。”旁边有人反问他说:“如果用你制造的矛,来攻你制造的盾,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这位卖矛又卖盾的人当场语塞,哑口无言。这故事讽刺有些人说话言词会自陷于矛盾,露出破绽给人攻击。郑人买履的故事,叙述一个郑国人到市场买鞋,因为忘了带鞋样,匆匆赶回家,等他拿到鞋样再到市场,已经罢市休息了,结果徒劳往返,没买到鞋。这故事中的郑国人,居然不相信自己的脚,而只相信鞋样,讽刺人们舍本逐末的行为之可笑。“守株待兔”与“和氏璧”的故事,也都流传久远而意义深长。
《孟子》书中也有这一类的寓言,譬如“揠苗助长”的故事,叙述一个宋国人种了稻秧,第二天去看,秧苗还没长高,他性子很急,索性一根一根往上拔,好让它们长快一点,拔完之后,懵懵懂懂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可累坏了,我帮助秧苗长高了呢!”他儿子往田里一看,所有的秧苗都枯死了,到现在我们还常用这故事,警惕违反自然,斲丧生命的无知行为,像填鸭式的教育便等于揠苗助长。又如“鹬蚌相争”,使渔翁得利,以及“五十步笑百步”,忘了自己也同样可笑等,都是《孟子》书中有名的寓言。
像上述这类字数很少、篇幅很短,往往只有寥寥数语的寓言故事,通常都有深长的涵义,让人咀嚼,耐人寻味,这些寓言故事,都可以说是后世小说的一种雏型。所谓雏型,雏就是小鸡,公鸡、母鸡一定从小鸡长大,但是长大后的羽毛、形态跟小鸡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后来的中国小说,是从这些寓言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等慢慢成长而形成的。在《孟子》的寓言中,最值得注意、最突出的,是“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
四、孟子中的小说雏型——齐人故事的小说结构分析
在中国完整而成熟的小说型态出现以前,也就是唐人传奇小说以前,在六朝人的散文中,以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篇,最具有小说趣味;而秦以前的诸子散文中,则以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最富有小说性。它不只是文笔生动有趣的寓言而已,所说的故事有很完整的结构,而且还具备了近代小说的三个重要条件:人物、事件和结构。其中有齐人、齐人的妻与妾、东郭外坟墓间祭扫坟墓的祭者等人物;有齐人好充面子的故事,作为事件的中心;且故事深具结构,有情节发展的变化。因此,这则故事在文学上的价值,远超过其他的普通寓言。因为它题材独特,有很高妙的描写技巧,并具有耐人寻味的深刻意义,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说雏型。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意念,也可以说是这个发现,是我们文学界的朋友,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维梁先生所提出来的,他的意见发表在《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这篇文章收在幼狮文化公司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论集》第一辑中,请大家参看。我觉得他的说法非常可取,所以在这里借用他的意思来把《孟子》这段寓言故事做一个分析。分析的重点,主要还是参考黄先生原文中的意见,间或掺加一些由黄文引发出来的感想,等于是为黄先生的主张作一番推广和阐扬。
《孟子》中的“齐人故事”,见于《孟子?离娄下》的最后一章,只要是读过《孟子》的人,对这个故事大概都耳熟能详,而且一定记忆深刻。兹先将原文引录于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食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这故事的内容,叙述一个死要面子的齐国人,娶有一妻一妾,经常出门吃得酒醉饭饱、满嘴油腻的回来,在妻子面前夸说参加好多富贵朋友的宴会,说起来好像很光彩、很有尊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样子。但是,这位聪明的妻子心生怀疑,丈夫既然有那么多大富大贵的朋友,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到家里来过?于是心生一计,准备跟踪。有一天,她起了个大早,一路上尾随她丈夫的踪影,可是当她走遍了整个城市,也没看到一个人跟她丈夫打招呼,或者跟他攀谈,最后,眼看着丈夫走出东门城外,来到一处坟墓间,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他们剩下的酒肉饭菜,吃完又觉得不够,居然又向别的祭扫坟墓的继续讨来吃,这下子做丈夫的欺骗行为完全被妻子揭穿了,这才发现,原来丈夫竟是这样一个无耻的男子。于是匆匆回到家中,把亲眼看到的事实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丈夫的妾,她们两个弱女子想起自己所终身仰望的丈夫,竟然这样没有出息,实在教人伤心难过,于是二人在庭中互相拥抱而哭泣,这时候丈夫还不知道内情,依旧摆出一副喜悦自得的样子,又在妻妾面前骄傲夸说,重施故技。故事发展到这里,作者透过高妙的写作技巧,描写出这样一副可笑而且可怜的嘴脸,对人性作了莫大的讽刺。
“齐人故事”的原文,故事本身只用了简短的一百七十二个字,加上末尾“由君子观之”以下三十个字的议论,可算是故事的余波,是由故事引发出来的感想,也只不过二百零三个字,真是极经济的手法。现代欧美所流行的小小说或极短篇,恐怕也难以只用一百七十二个字就包容一个完整的小说故事。
虽然文字这样少,但“齐人故事”的结构却像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等于是具体而微的一部小说。其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也很成功,譬如描写齐人的妻子,这位头脑不简单的女性,最初产生怀疑的心理,接着便立刻采取实际的行动,以观察并求证丈夫的言行,可见她是个感觉相当敏锐而又行为果断的女性。最后,终于发现了丈夫欺骗的言辞和荒唐的行径,自然悲愤不已,一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写出了古代中国妇女“出嫁从夫”的无可奈何的命运,说得通俗一点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民间俗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嫁个丈夫,如果不幸嫁给“齐人”这种窝囊废,岂不是一辈子的幸福都完全给葬送了?但是,那个时候的妇女,在社会上只有附属地位,齐人的妻妾尽管失望悲愤,也只能以哭泣、咒骂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不平。
从写作的技巧来说,由于齐人的妻子具有怀疑的个性,引起后来一连串曲折的、戏剧性的发展。除了开头的引发性事件富有几分小说的“悬念性”之外,接下来写齐人的妻子展开敏捷性的行动,中间发现“良人”的假面具、真面目,原来只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乞食者,这一个发现,造成了故事的高潮。这时,做妻子的发现自己长久以来被丈夫蒙蔽欺骗,就像千千万万的古代传统妇女一样,她们既无法反抗到底,也不能扭转事实,只好忍气吞声,妻妾二人悲愤相泣,而“良人”则虚假得意地从外面回来,依然骄纵如故,于是,又为整个故事带入另外一个高潮,而且是充满讽刺意味地收场。
一个完整的小说故事,在叙述的结构上,一定包含开端的引发性事件,中间的情节发展和最后的收场三部分,这原是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研究希腊悲剧所得到的结论,其实不止希腊悲剧,任何戏剧或小说等故事性的结构,恐怕都需要具备这三个层次,才能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孟子》齐人故事虽然短小,诚如俗话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么一个短小的故事中,却具有严谨的情节结构,开头、中间和结尾,层次井然。中间部分以发现“良人”原来是要饭的人为故事的高潮,收场部分,妻妾相拥而泣,“良人”又骄傲地归来,又为整个故事创造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反高潮。所谓反高潮,是表示具有一种反讽的意味,因为这个高潮的出现,不是故事发展正面的结果,而是要人从反面去领受它的讽刺意味。我们从整个故事的架构来看,由开头的引发事件,经过中间的情节发展,到最后的收场部分,每一个个别事件彼此相连,没有多余无用的字句,也没有支离分散的情节,每一个情节都是一个环节跟另一个环节紧紧地相扣,十分符合西方“有机体”的文学理论。
小说的语言艺术,也是小说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齐人故事”中通篇用来称呼男主角的是“良人”二字,“良”有善良的意思,也就是“好”的意思,“良人”应该是好人,换句话说,古代女子盼望自己嫁的丈夫是个好人,因为一辈子要依靠他。在我国先秦古书中,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大多称君子、夫子、夫君或单称夫,而孟子却偏偏选用“良人”一词,而且全篇始终一贯地连续用了七次之多,可见必然别有用意。“良人”的“良”字有善的意思,含义是正面的,可是这位为人丈夫的齐人,虽然名义上是“良人”,实际上却是个自欺欺人的可怜虫、一个没出息的家伙,简直一点也不善良,作者巧妙地运用“正言若反”的修辞原理和手法,透过这“良人”二字的称呼,已经把齐人大大地讽刺、一再地讽刺了。两千多年以前的孟子,便已如此巧妙地运用反讽的修辞技巧,来达到语言艺术的效果,实在不能不令人惊服!
“良人”这一名词的妙用,虽然属于语言技巧的反讽,但同时也极富有戏剧性的反讽效果。譬如在整个故事收场的时候,妻妾相拥哭泣于庭中,而被称为“良人”的丈夫从外面归来,竟懵然不知就里,仍旧向妻妾骄夸一番,形成一悲一喜的强烈对比,充满了讽刺意味。这个归来的丈夫是不是真喜呢?他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喜,而是表面装出来的,完全是一副假面具、一种虚假的喜悦自得。但是妻妾之悲呢?倒是发自内心的真悲,所以这个悲跟喜,不但是相反的两种感情,尤其在虚与实、真与假的对比之下,也产生反讽效果,而且含有戏剧性。
当故事的情节发展到收场的时候,每一个读者对故事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很清楚,所谓“旁观者清”,读者都是冷眼旁观的人。可是故事中的人物——齐人,却完全被蒙在鼓里,正如以前妻妾被丈夫蒙在鼓里一样,不晓得西洋镜被拆穿了,依然装腔做势,骄容满面,其心态和举动,令人觉得可笑可悯!而妻妾发觉终身仰仗的“良人”竟如此卑贱,怎不悲伤叹息?故事写到这里,留下无穷的余味,让读者去寻思。
结?论
《孟子》中这个“齐人故事”,和其他几则普通寓言不同,其他几则寓言,跟《孟子》外的诸子寓言一样,只有一个简短的故事、一个启发性的意义,并没有完整的结构和具有性格的人物。像“鹬蚌相争”的寓言,鹬鸟和蚌之外,只有一个憨渔夫,没有其他的人,更缺乏故事情节的演变。所以,《孟子》中的其他几则寓言,甚至《孟子》以外的诸子寓言,就文学价值来说,都不能跟“齐人故事”相比。
当我们研究小说起源的时候,齐人故事非常值得注意,它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小说的一个雏型。当然,若严格地就小说的条件来说是不够的,但是小说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它几乎都具备了。《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书,距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从孟子到唐代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小说的发展,并没有很快地成长起来,一方面孟子不是文学家,而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齐人故事”在当时社会,也许真有其事、真有其人,也许只是虚构的寓言,把这么一个故事如此精纯地表达出来,可见作者的文学素养之高与文笔之佳妙。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二书的文学价值最高,因为庄子的文笔,因想象力丰富,故像天马行空;而孟子的文笔,则气势雄壮,故像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就占了八分之三,真是天下文章在四川,四川文章在眉山,眉山文章在苏家,苏家文章是如何成就的呢?苏老泉教东坡兄弟从小熟读《孟子》,他自己曾经批过《孟子》。我们从很多古文选本来看,可知苏洵的议论文写得很好,苏轼、苏辙的议论文也写得很好,无非得力于《孟子》。所以,要想文章写得议论风发,气势如江河浩荡,非精读《孟子》不可。
孟子的文章,除了议论精彩、气势畅盛,又善用譬喻之外,其中具有一个小说故事的雏型,也是弥足珍贵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值得我们研究文学、尤其是研究小说史的人特别注意。所可惜的是,在《孟子》书中,只有这么一篇,其他几则寓言都不能比。但是这已经够了,因为在孟子那个时代,不是完整成熟的小说形态所能产生的时代。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演进,才有一些古代的传说、一些简短的人物轶闻琐事的记载,还有志人志怪的故事,然后才慢慢地酝酿发展成唐代的传奇、宋人的话本,到元、明、清三代,才产生长篇的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就像长江之水,发源处水势很小很浅,据说在云南的金沙江,江水只可以滥觞而已,这里是长江的上游,可是江水穿过三峡,流到武汉、南京,水面就浩浩荡荡、波澜壮阔了。一种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就像一道河流,是慢慢形成、渐渐壮大起来的,小说如此,一切文学也都如此。
陈玲瑞?笔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