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外交官历史亲历记

書城自編碼: 213526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刘新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823664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0-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2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父母的关键认知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大地的勇士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81
《 李光耀观天下 》
+

NT$ 358
《 大使札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
+

NT$ 495
《 不信青史尽成灰 》
+

NT$ 792
《 苏联与大同盟(1941-1946年)(创新工程) 》
+

NT$ 428
《 庭院深深钓鱼台——我给江青当秘书 》
+

NT$ 522
《 《说不尽的外交》(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首部外事回忆录,坦承几十年外交风雨路,首次披露诸多重大外交事件内幕,讲述不一样的中国外交) 》
內容簡介:
外交官,这一富有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职业。本书收录了20余篇文章,作者多数是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高级外交官,包括前驻英、法、美、中东、印尼、拉美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大使、领事。他们回顾亲身经历,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下来他们外交生涯中经历的重要外交事件和精彩片断,读者不仅能阅读到周恩来、邓小平在重要外事活动中的外交智慧与风采,还能了解到外交官们与阿拉法特、撒切尔夫人、里根、勃列日尼夫、胡志明、蓬皮杜等国际重磅政界人士最直接的交往与接触。领略外交官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的工作生活之下,暗藏的斗智斗勇与纵横捭阖,从一个侧面看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關於作者:
外交部老干部笔会(简称“外交笔会”)成立于1993年,是在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领导下,由具有共同写作爱好的离退休外交官组成的群众性写作组织,其宗旨是鼓励和推动会员撰写以外交和国际事务为题材的作品,已拥有220余位成员,出版的图书和文章达八千万字之多,出版的图书系列有数十多套。如今,外交笔会的辛勤耕耘者已成为当前外交题材和国际问题写作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力军。
目錄
(一)目录

大使眼中的阿拉法特(时延春)
我给阿拉法特当翻译
“不死鸟”凭智勇频频逃过死亡
回合一:丢掉那见鬼的无线电发射器
回合二:穿行于枪林弹雨
回合三:惟坦荡以解毒
被软禁中不忘感谢友好中国
紧急夜访波兰外交部(刘彦顺)
首次夜访
再访缘由
情况突变
夜访细节
投票结果
中苏关系: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见证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会见(李景贤)
中苏关系由冷转暖
对几个问题的处理办法
一、对苏联人仍以“同志”相称
二、与苏联人见面时“不拥抱”
三、口译工作的特殊安排
中苏关系“半正常化”
打上“历史性”印记的邓戈会见
总统教我垂钓大西洋(陈来元)
成为大使中唯一受邀者
一声“同志”倍感亲切
总统亲自讲解钓鱼要诀
总统自称老渔翁
主动派人给我修车
将钓到的鱼送给大使馆,把我介绍给各国游客
生活俭朴有规律,不到“四菜一汤”水平
教孙辈学中文,要孙辈们到中国留学
蓬皮杜总统身患绝症坚持访华(蔡方柏)
法国总统为何急于带头访华
特别的礼宾安排
最高规格接待和建设性会谈
舍命陪君子
周总理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群众那样呢
积极而深远的反响
壮志未酬身先亡
我所认识的传奇总统扎耶德(刘宝莱)
开发沙漠,促建“阿联酋”
亲自安排杨尚昆主席访阿的礼遇
访华时体验中医按摩
采购锦江饭店小卖部
邀请我参观自然保护区
最具规模和现代化的鹰医院
江泽民主席赠猎隼
同意中医进入阿联酋
接待国宾中的逸闻趣事(吴德广)
周恩来总理的主随客便
美国总统访华的大“折腾”
走后门的里根总统
病房里的元首会见
国宾温馨之家
周恩来与非洲心心相印(陆苗耕)
对几内亚的危急局势忧心如焚,连夜开会商量对策
给予财力和物力上的援助,支持几内亚捍卫民族独立
积极支持非统组织的团结合作
告诫刚果(布)领导人严防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慷慨接受修筑坦赞铁路的请求
亲自安排援建细节,直至生命垂危
一个人的荒岛使馆生涯(吴钟华)
开馆亮相,独自一人举办开馆招待会
险情不断,被撞被抢后首先想到的是文件3
“拼命三郎”,独自完成三件事:电影周、建设成就图片展、招待会
馋菜断粮,把青苔铲下来,洗净晾干以解馋
忠孝之泪,为了祖国的红旗和我回到集体的怀抱
跨越生死,孤独和疾病摧不垮完成使命的意志
铁娘子也有温情的一面(马振岗)
与离任的她初步交往
有关香港回归的会谈
撒切尔夫人的积极贡献
与朱镕基总理会见
邀请撒切尔夫妇做客
戏剧性的晚餐会
给撒切尔夫人脸色看
追忆毛主席接见留苏学生(朱祥忠)
大家不断递纸条,都是一个内容:要求见毛主席
毛主席在接见驻苏留学生之前,通宵工作未眠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
再过三个五年计划或多一些时间,就能超过英国
“这些年轻娃娃学成之后,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有计划地向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派遣上万留学生
这些留苏学生中有200多人后来入选两院院士和学部委员
胡志明,那些朴素 那些情谊(李家忠)
首见胡志明
视使馆如家
朴实且亲和
厚交周恩来
乐观且幽默
参观其故居
单独的参观
一人同任三岛国大使(徐明远)
斐?济
自力更生学中国
使节赤脚下稻田
瓦努阿图
递交国书饮“卡瓦”
总统荐我上火山
基里巴斯
平民总统重诚信
中国医生稳政局
亲历尼泊尔王室血案(曾序勇)
凌晨获悉惊天案,迅速核实报国内
只有哀乐无报道,电视通知众使节
出席遗体告别式,音容笑貌犹眼前
调查报告揭真相,王储婚事成焦点
王储饮酒后举枪,警卫不得靠近前
致力友好三十载,逝前还在忙出访
王室威望受重创,不久被废君主制
目睹切尔诺贝利死亡区(周晓沛)
第聂伯河畔明珠蒙上阴影
乘车进入“死亡区”
参观前苏联列宁核电站
令世人惊愕的“石棺”
核事故依然是个未知数
人类不能因噎废食
揭秘中国与印尼复交(刘新生)
复交谈判出现契机
技术性问题谈判富有成果
债务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两国复交水到渠成
历史性的时刻
奉命半月内完成开馆和国庆招待会事宜
共话北京亚运盛会
网球以外,收获友谊
沈阳前市长以色列遇难记(陈来元)
直升机坠毁,武市长殉难
大使馆处理类似空难是头一回
积极研究索赔问题,为善后处理做准备
启动法律程序处理空难
空难事件最终获得妥善解决
我同阿根廷总统一起过春节(徐贻聪)
通过朋友邀请新任总统共度中国年
积极筹备接待工作,做到无可挑剔
总统首次在使馆签署国家级文件
震惊中外的巴西 “中国九人案”(朱祥忠)
从事友好工作却身陷囹圄
全力营救行动和狱中坚贞不屈的斗争
法庭上的较量和“正义先生”平托律师
正义战胜邪恶,九同志回到祖国怀抱
我与阿萨德父子总统的友谊(时延春)
阿萨德总统在逝世前一分钟还在打电话关心国事
巴沙尔总统表示要安排一次专门会见
请巴沙尔总统夫妇品尝中国菜
外国国宴往事拾趣(吴德广)
乌拉圭?把中国米饭煮成了稀粥
墨西哥?最高档的“达科”干脆用蝗虫做馅料
蒙古?用石头来烤全羊
巴西?刀光剑影式的吃法
美国?“全副武装”的豪华盛宴
英国?那里的宴会桌长达53米
法国?4000朵红玫瑰花装饰宴会厅
俄罗斯?采用“唱名”的办法介绍所有来宾
我与汗血马的亲密接触(周晓沛)
到土库曼斯坦必要看国宝——阿哈尔捷金马
“天马”西来及汗血之谜
中国汗血马为何会失传?
出土青铜器“马踏飞燕”的原型是汗血马
4匹小马驹顺利降生,十分淘气
土库曼斯坦赠送的两匹汗血马抵达中国后,引起一股汗血马热
罗高寿先生:一生一世中国缘(李景贤)
“水到渠成”,“你我都有福”
“划界大臣”是个“难缠的对手”
给中国领导人和梅兰芳当过翻译
“光荣的归宿”
內容試閱
法国总统为何急于带头访华
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扩张对西欧的威胁日益突出,西欧国家掀起了同我建立外交关系新高潮,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背景下,蓬皮杜萌发了访华的愿望。1971年10月,中国外贸部长白相国访问法国。蓬皮杜总统亲自设宴招待代表团。在宴会前喝开胃酒的交谈中,法国前总理富尔对蓬皮杜说,“总统先生,要是您去中国,我相信,中国当局必定会给予最高的礼遇”。蓬皮杜风趣地回答说,“亲爱的总理先生,我很乐意去。不过,不论您在北京的声望有多高,我总得该先收到北京当局的邀请才行”。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补充说:“如果北京方面知道您希望访华,您当然会收到邀请的。”1972年7月法国外长莫里斯?舒曼率阵容强大代表团访华,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在谈话中,毛主席表示十分欢迎蓬皮杜总统访华,并说接待法国总统的规格将比接待尼克松高一点。周总理会见舒曼时,舒曼说,蓬皮杜总统很想知道他的访华愿望能否实现。周总理的回答当然是欢迎法国总统访华。于是舒曼外长建议以董必武代主席的名义向蓬皮杜总统发出邀请。法方原提议蓬皮杜于1974年4月来华访问,后又突然把访华日期提前到1973年9月。因此,1972年11月乔冠华副外长会见舒曼外长时以董必武代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名义邀请蓬皮杜总统于1973年9月11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蓬皮杜急于访华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力图通过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增强其同美苏打交道时的话语权;二是通过访问,保持法国作为西方第一个同中国建交大国的优势地位,以免落在意大利、加拿大的后面;三是借机发展经贸关系,获取实惠;四是身体健康原因,蓬皮杜已身患骨髓癌,全身浮肿。为避免重蹈戴高乐访华未成身先亡的覆辙,决定不辞辛苦,争取有生之年来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特别的礼宾安排
中法双方都为这次访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蓬皮杜总统在1973年6月招待外交使节的宴会上和7月举行的法国国庆招待会上,先后两次找曾涛大使进行个别交谈,强调他访华不只是去游览,当然也将作一点游览,主要是去看看中国人民,同中国领导人就一些问题进行会谈。同时,法方在访问前注意营造友好气氛。法国电视台于7月30日和9月6日先后播放了法国人拍摄的题为“接班人”,介绍我青少年的影片和长达1小时20分钟的“愚公移山”电视片。“愚公移山”片以新旧对比手法介绍中国人民的生活、精神面貌的变化和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所进行的斗争,受到法国许多人士的好评。法国文化电台还介绍了毛主席的诗词和书法。佩雷菲特部长对记者发表谈话说,蓬皮杜总统访问中国才是西方国家元首第一次真正访华,尼克松访华是为了解除两国间的战争状态,不能算数。
中方也为此访做了充分的准备。曾涛大使于8月31日回到上海,向上海市有关领导介绍了中法关系和蓬皮杜总统的情况,以便他们做好接待工作;9月初回到北京向周总理做了专题汇报。笔者奉命回京参加接待工作。大约在9月10日左右,我在民族饭店的会议室向有关接待人员简要介绍了法国的内外政策和接待法国客人应注意事项:不要问女士的年龄;对老人不要说您年纪大了,多注意身体之类的话,相反要说老人年轻,有活力;不要问客人是否吃过饭;送花不能送菊花等。
在日程安排上,马纳克大使提出,由于蓬皮杜总统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不能多走路,也不宜长途坐汽车,改乘火车去大同云冈石窟参观。为此,中央政府专门拨款翻修了从车站到云岗再到机场的公路。马纳克大使要求保留机场欢迎仪式,以免被人看出法国总统身体不好。但是,红地毯要缩短,欢迎群众要少,以便总统少走路。
最高规格接待和建设性会谈
蓬皮杜一行于1973年9月11日下午飞抵北京,周总理亲自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欢迎宴会,气氛十分热烈。周总理在祝酒词中特别指出:中法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是我们都愿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相互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交朋友。我们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共同点,这就是我们都爱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都不允许世界上有哪个超级大国来控制、干涉或侵犯我们,都反对一两个超级大国垄断世界事务。蓬皮杜总统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认为迫切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来组织国际家庭。还有独立的原则。这条原则使我们拒绝外国的任何干涉,反对会危及我们自己要求继续掌握自己命运的任何企图……对上述原则,法国和中国的看法完全一致,所以两国对国际关系中的某些基本问题采取相似的态度就毫不奇怪了。
9月12日下午5时,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蓬皮杜总统。双方交谈得很热烈。关于国际形势,毛主席指出:目前西方有一股“祸水东推”的潮流,推动苏联进攻中国。其实苏联野心很大,整个欧洲、亚洲、非洲都想拿到手。苏首先要把美军挤出欧洲,把德国拿到手,然后把法国、意大利也拿到手。美国搞孤立主义对欧洲不利,对中国不利,中国赞成法国要求美军继续留驻西欧,赞成法国把英国拉住。蓬皮杜表示:中法都认为世界上有两个经济、军事大国。美国开始收缩,而苏联在不少地方扩张。美苏加在一起,对别国的独立是个危险。法国的政策是,既不联华对付美苏,也不企图把苏实力推向东方。而是同所有国家保持最好的关系,保持警惕,加强防务。缓和与防务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即“缓和加防御等于安全”。
关于两国关系,毛主席说,中法没有什么隔阂,不要相互戒备,也不要相互提高警惕。法国不会像赫鲁晓夫那样把中国人看成“黄祸”。毛主席赞扬戴高乐将军有勇气不受美国压制,把北约总部赶出了法国,并以惋惜的口气说,他完全可以不搞什么全民公决。蓬皮杜回答说,“您说得很对。我是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对将军来说,区域改革本身并没什么重要性,他想要人民重新表示对他的信任,但是人们在这个问题和它的细节中迷失了方向”。
周总理同蓬皮杜举行了两次正式会谈,笔者和另一位同志担任会谈记录。双方就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列举了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共同原则,都认为两国的政治制度虽然不同,但是这些共同原则使两国可以很好地发展各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蓬皮杜还问中方是否准备同共同市场接触,周总理表示还要看一看,希望先发展双边关系,然后再考虑同共同市场接触。
关于中法关系,周总理指出,中法既不是结盟,也不是谁靠谁。两国坚持独立和加强防御力量,这至少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牵制苏联冒险作用。同时可推动美国采取更明智的政策。关于两国经济、贸易关系,蓬皮杜总统希望中国能购买法国的化纤设备。周总理重申了中国对法国“同等优先”的原则,并指出,中国和西欧贸易首先要考虑从法国进口,只要是好设备,我们是要的,但是法国的价格比别国高,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经过有关方面进一步洽谈,在蓬皮杜访问结束前,双方签署了购买法国大型化纤设备的合同。中法两国政府还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商谈公报时,法方不同意写上“霸权”二字,怕因此而刺激苏联。在我方坚持下,蓬皮杜亲自拍板同意写上。周总理还同意以中国政府名义给法国总统和人民赠送一对大熊猫。
9月14日,蓬皮杜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对中法关系和双方进行的会谈做了很高的评价,说此访收获很大。晚上,他举行了答谢宴会,在讲话中指出:非常具有建设性的会谈使我确信,我们两国之间有很多牢固的理由来互相进一步了解、很好地取得一致看法。……法中友谊的性质不排斥任何其他方面的友谊,因为它的唯一目标就是要巩固世界和平;同时,如果哲学家们允许我把莱博尼茨的一个词用在政治上的话,法中友谊的目标就是“世界和谐”,尽管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从蓬皮杜这段讲话可以看出,他对在中国的访问成果表示十分满意,但又十分谨慎地强调中法友谊不是排他性的,以免得罪美国和苏联。
舍命陪君子
1973年,周总理身体也不好,但仍坚持全程陪同蓬皮杜总统在中国的访问。在北京,周总理陪同蓬皮杜参观了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皇穹宇等。蓬皮杜对中国这样重视保护文物古迹,十分赞赏。
9月14日晚,蓬皮杜总统举行答谢宴会后,在周总理亲自陪同下,乘专列火车去山西大同。笔者作为大使翻译和工作人员也乘同一火车随团前往。在火车行进中,突然接到北京电话,问周总理饭后情况如何?周总理说,很好!并问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据北京告知,蓬皮杜举行的答谢招待会上吃的东西,全部是从法国运来的,饭后,李先念等领导人都拉肚子,因此打电话问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周总理随即要曾涛大使了解一下专列上其他同志的身体情况。经调查,没有发现有人身体不适。周总理同身边的其他领导研究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人拉肚子呢?有同志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席间喝了不少葡萄酒的原因吧!
周总理听了大笑说,看来喝酒还有好处,不过不要因此鼓励大家喝酒啊!在离大同不远的地方,专列停下来,让大家休息。我下车在站台上走了一趟,发现欢迎的群众很多,既有当地领导,也有普通百姓,既有载歌载舞的文艺工作者,也有拿着旗子表示欢迎的学生,到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9月15日上午,乘汽车去云冈石窟参观。这个石窟是北魏时期的佛雕。“文革”期间一直由军队保护。蓬皮杜尽管当时已行动迟缓,但仍参观得很细致,并询问石窟的历史和保护情况。参观后,他赞扬说,真伟大,真了不起!中外随行记者为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发了专门消息。记者们还围着周总理提问。周总理说,由于没有时间,我从来没有参观过云冈石窟,应该感谢总统,如果总统不来,我也不会来的。
15日下午,蓬皮杜总统一行及中方陪同人员乘两架专机赴杭州,晚上周总理同蓬皮杜总统共进晚餐。第二天上午,蓬皮杜游西湖参观了不需走多少路的花巷观鱼和三潭印月。诺贝尔外长等法国客人看了灵隐寺等地。参观西湖过程中,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是总理关心群众,非常愿意接触群众。当蓬皮杜在领略风景时,周总理被许多群众围住了。大家围着他提了好多问题,总理都一一回答,总理还问大家“生活情况怎么样”、“你们单位的生产怎么样”等,感到很亲切。
下午,蓬皮杜充分休息后飞上海,晚上出席了上海市举行的晚宴。9月17日上午登上上海大厦顶层观看上海全景。上海给蓬皮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周总理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群众那样呢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乘法方专机回国。在飞机场送行时,下着大雨,上海市领导还安排了一大批群众去机场送行,他们都冒雨列队站在那里。尽管我方派专人为蓬皮杜及随行人员撑伞送上飞机,但在告别时,蓬皮杜总统西装革履,冒着大雨不打伞。警卫想给周总理打伞,总理不让,并生气地说,法国总统没打伞,还有这么多群众都淋着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群众那样呢!于是后面不少领导因此也纷纷把伞收起来了。
总理在病痛中依然非常注意外交礼节,关心群众。这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会谈和宴会过程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个有病的人,但他实际上是忍受很大痛苦来做这些事情的。大家对周总理抱病顽强工作、注意外交礼节、尊重群众的崇高精神,非常敬佩。
打上“历史性”印记的邓戈会见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见,定于5月16日10:00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开始举行。9:35,邓小平在女儿萧榕(即邓榕)的陪同下来到了东大厅。他频频举手、点头向在场的中方人员致意。他老人家都快85岁了,可精神还是那么矍铄。邓小平安详地坐着,话不多,但有一句我一直记得。老人家告诉大家:请人给戈尔巴乔夫带口信以来,在这3年多时间里,“就想着今天怎么样跟他谈”。遵钱外长之嘱,我除了要一字不落地记录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谈话外,还要记下老人家在会见前的内部谈话内容。我这是第一次“零距离”站在这位伟人的身旁,感到无比兴奋与自豪。望着他那安详的面容,我心里在想,老人家也许在这最后一刻,还在思考着过一会儿“怎么样跟他谈”。
9:45,贵宾车队离开国宾馆18号楼(俗称“总统楼”)。礼宾司司长江康根据“砖头”步话机传来的信息,不断地向站在会见大厅正门内侧的邓小平,报告着贵宾车队来人民大会堂的“行踪”。我站在他的身边,只听得老人家频频地说:“噢,出钓鱼台啦,好!”“噢,过西单啦,好!”萧榕两次对老人家说:与戈尔巴乔夫握手的时间最好长一些,好让记者们拍电视、照相。
9:55,车队过了六部口。我们在东大厅的人员被告知:从此刻起,中央电视台开始向全世界直播邓戈会见的实况,要大家注意举止仪容。这种电视直播在我外交史上尚属首次。
10点差一两分钟,邓小平破例到东大厅正门外迎客。此时,已在那里等候多时的中外记者,黑压压地一大片站在又宽又高的大梯子上,有些人的脑门儿几乎顶到离地面足有八九米的天花板。
10:00,戈尔巴乔夫来到邓小平跟前,中苏两位最高领导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一二百盏镁光灯顿时乱闪成一大片“银色火海”。
10点过了三四分钟,宾主入座。邓小平安详地坐着,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还说:现在结束过去,过去的事情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代”;对于中方的看法,“不要求回答,也不要辩论”,“可以各讲各的”;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就“一风吹”,“把重点放在未来”。
邓小平扼要地回顾了列强侵华的历史之后,花了四五十分钟时间,着重谈中俄、中苏关系,回顾了近一二百年来两国关系的演变。他谈及60年代的中苏论战时,说自己是“当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对于这场大论战的是非,我国从未作出过正式表态。邓小平这次代表我们国家首次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我当时听到后顿时为之一震,亲身感受到老人家的实事求是和光明磊落。“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我认为,这句断语意味着毛泽东在与赫鲁晓夫那场“真假马列”大论战中,有些话说得并不对,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就批错了,因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许多做法,与毛泽东当年狠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立意,完全是两码事。
12:00,会见已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邓小平此时谈兴正浓。过了大约四五分钟,萧榕递上了一张纸条。我坐在老人家后面的椅子上,纸条上写的五六个字看得一清二楚。女儿这是在提醒父亲:会见的时间已过。但老人家连看也没有看一眼,就把条子推到了茶几的一边,继续兴奋地谈着。可以感觉得出来,萧榕等人在那里干着急,紧接着还有四场大活动呢,而且还是一环紧扣一环:下午1时邓小平午宴,2时戈与中国总理会谈,5时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会谈,7时总书记晚宴。
12:20,萧榕又递上了一张纸条,提出午宴时再边吃边谈。老人家还是没有理会,继续兴奋地谈着。只是大约过了10分钟之后,邓小平才拿起一张条子看了看,略带歉意地说:“哦,时间过了,人家在催我呢!好吧,现在就吃饭去,好在等一下子还可以边吃边谈。”
12:30,中苏高级会见结束,历时两小时又30分钟,比原定的“超长”会谈时间还超出了半个小时。
写到这里,我还想略为介绍一下戈尔巴乔夫的当场表现。他进入东大厅后,一边落座,一边打开随身带的手提箱。一支笔突然从箱内掉落在地,发出小小的响声,我坐在他的后面听得一清二楚。他对这个小“闪失”显得有些尴尬,连忙弯下腰去捡起那支笔。见此状,我不由得一笑:在邓小平这位“历史巨人”面前,紧张乃人之本能。戈尔巴乔夫定了定神后庄重地说:“我们政治局全体都赞同您那句著名的话(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坐在邓小平这位曾震撼过全世界的“传奇人物”身旁,戈尔巴乔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一直聚精会神地听老人家在讲,不时边听、边记、边点头,连连说:“对”,“是的”,“同意”,“完全赞同”。看着坐在前面只有半米远的戈尔巴乔夫,我在脑子里突然闪出了这么一句:在一位85岁高龄的长者跟前,一个58岁的“后生”毕恭毕敬!后来,我听一位苏联朋友说,在钓鱼台国宾馆,出发去见邓小平之前,戈尔巴乔夫对陪同的苏方官员说,他是作为一个“晚辈”,去见一位“长辈”的,要“多听少说”。
会见当天晚上,我立即将邓戈交谈内容还原成会谈记录。记录整理出来后回过头一读,感到这是一篇绝妙的文章。它立意高远,大气磅礴,论证充分,结论中肯,逻辑性强。每个字,每句话,宛如照片上扫描出来的每一点、每条线,都早已“照相制版”,“刻印”在老人家脑海里(借用季羡林赞姜椿芳语)。谈话中所提到的大量中外史实,时间、地点、国别、事情经过,样样都极为准确。这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照稿读出来的,而是“即兴”讲出来的,这位中国领导人当时手头连一张小纸片都没有。我精确地算过,当天自己站在和坐在他老人家旁边的时间,总共有两小时55分钟,这是一生最大的光荣。
周恩来总理的主随客便
1965年我一进礼宾司,常常听到老前辈讲述周总理对礼宾人员严格要求的故事,其中有一些故事让我终生难忘。例如:接待国宾要做到“主随客便”。“主随客便”就是要尊重来访客人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要求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对客人的安排,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周总理的“主随客便”逸闻不胜枚举。1964年10月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陛下和王后访华。当天下午4时抵达北京,晚7时中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为其举行盛大国宴。晚上7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都到齐,在等候国王和王后一行。但王后在宾馆化妆打扮,找不到她喜欢的衣装,而迟迟未离开宾馆去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得悉原委后指示:不要去催促阿方。等到王后换完她满意的服装后随国王抵达宴会厅之时,已是晚上7时45分。对此,国王再三表示歉意。
1970年初,一位外国国家元首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在他访问北京第二天下午,周总理秘书通知接待办公室,毛泽东主席在半小时后接见这位总统,让礼宾官马上通知他。这位总统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当时他刚刚在房间做祷告。总统警卫秘书告诉中国礼宾官,总统祷告一般需要二十至三十分钟。中方礼宾官将此事立即报告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立刻电话交代礼宾官,不要去打扰惊动总统,等总统祷告结束才请他。周总理立即动身去毛主席处汇报工作,利用汇报机会拖延一下时间,以便等这位总统祷告完毕。事后,总统获悉此事很受感动,见了周总理多次为此事表示歉意和不安。
周总理非常重视各国的风俗习惯。他有一句话,我铭刻在心。他说:“尊重一个国家的传统习惯,实际是对这个国家的尊重。”在他的亲切关怀下,礼宾司人员努力做到周到细致,尤其是注意尊重来宾的传统习惯。多年来为来自穆斯林国家的国宾举行的国宴,均安排清真全席。宴席上不用酒类,而是用饮料或茶水。在宴会上如个别外宾饮食有某种忌讳,还作特殊安排。有一次在宴请外宾时,宴席上了包子。周总理询问制定菜单的礼宾人员,今晚的包子是什么馅的?回答说大概是猪肉的。周总理很不高兴地说:“什么是大概,如是素食者或伊斯兰教徒,那怎么办?”
周总理强调礼宾工作人员要细致周到。1970年初有一位来自南太平洋岛国的国家领导人访华,他身胖体重,行动缓慢。访问西安时,下榻省政府宾馆事先也派先遣组察看,但百密也有一疏,宾馆因多年失修,室内和卫生间的设备也陈旧,没有认真细致检查每件设备。谁也没料到那位国家元首一进宾馆就急用卫生间。没有多久,就听到卫生间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抽水马桶被国家元首坐塌了,他臀部受了轻伤。这一事故影响贵宾当天下午的活动。周总理得悉后,严厉批评这件事,并亲自向该国家元首表示歉意。
周总理在执行“客随主便”和“主随客便”原则方面是楷模,深受赞扬。他常强调尊重对方,不强加于人。他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更令人钦佩。
美国总统访华的大“折腾”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宾访华纷至沓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礼宾司最牵情动魄并终身难以忘怀的,是当国宾接待处副处长的日子里。我常和同事整天忙忙碌碌,要办的事情太多太多。外交无小事的信念,使我战战兢兢,浑身是劲。每年约有百起国宾访华,这意味着世界历史天平向中国倾斜。想到此,我欢欣鼓舞。
礼宾官工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大量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国宾抵达前完成。我记得那几年里,几乎没有一起国宾访华的名单和日程是一成不变的。那时没有电脑,重复劳动成为我的家常便饭。国宾访华的安全和医疗保健、宾馆、乘车、赠礼方案等,是礼宾官必须仔细考虑之中的。国宾抵京后,我们就开始在钓鱼台宾馆紧张工作,有时还得提供一天24小时的服务。几天之后国宾离华,我和同事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回家顾不上休息,又得迎接新任务,真是站不旋踵。
1975年美国福特总统访华,总数450人,其中正式成员37人,记者170人。我参加福特总统访华先遣组接待,深感到礼宾人员的担子重了,尤其接待美国总统访华,要面对大“折腾”考验。时间紧、人数多,做好接待并非容易,必须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对大“折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