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基于“产业发展规划”的课题研究成果,对高新区的发展创新以具体案例的形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先介绍了高新区相关概念和内涵,并对高新区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律进行了总结,然后对高新区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了归纳,并对国内外典型高新区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以莱芜高新区为案例,归纳了国内外高新区发展对莱芜高新区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对莱芜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思路,重点对高新区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创新体系、循环经济等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最终形成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该研究对于指导高新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關於作者: |
李振京,1967年5月出生,2003年12月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发展与创新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临沂粮油机械总公司、山东鲁南绿色食品集团、临沂华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园艺场工作,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处长,现任经济体制综合研究室主任。李振京,1967年5月出生,2003年12月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发展与创新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临沂粮油机械总公司、山东鲁南绿色食品集团、临沂华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园艺场工作,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处长,现任经济体制综合研究室主任。李振京,1967年5月出生,2003年12月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发展与创新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临沂粮油机械总公司、山东鲁南绿色食品集团、临沂华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园艺场工作,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处长,现任经济体制综合研究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体制改革、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系、两型社会、循环经济.
|
目錄:
|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理论
一、高新区相关概念与内涵
(一)相关概念研究
(二)研究评述
二、高新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增长极理论
(二)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三)溢出效应理论
(四)产业关联理论
(五)孵化器理论
(六)生命周期理论
三、高新区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市场运作规律
(二)“智资”聚集规律
(三)技术扩散规律
(四)“倍数”发展规律
(五)支撑和保障规律
四、高新区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高新区带动区域发展的一般性分析
(二)高新区带动区域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高新区带动区域发展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典型高新区发展经验借鉴
一、国外典型高新区发展经验
(一)美国硅谷
(二)美国北卡三角科技园
(三)英国剑桥工业园
(四)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
(五)印度班加罗尔
二、国内典型高新区发展经验
(一)台湾新竹科技园
(二)上海张江高新区
(三)苏州高新区
(四)西安高新区
三、国内外高新区发展对莱芜高新区的启示
(一)注重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与所属地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吸引人才与培养人才的有机结合
(四)注重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的有机结合
(五)注重配套服务的“软”与“硬”结合
四、莱芜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思路
第三章 莱芜高新区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1]
一、优势分析
(一)产业发展基础较为扎实
(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
(三)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四)政府支撑体系较为完善
(五)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到位
二、劣势分析
(一)经济总量仍然较小
(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区域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五)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建立
三、机遇分析
(一)经济社会将继续稳定发展
(二)产业升级改造成为经济发展重点
(三)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四)电子核心基础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六)生产性服务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七)中小微企业发展受到重视
(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步伐加快
四、挑战分析
(一)传统产业转型压力较大
(二)高新技术行业竞争激烈
(三)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五、SWOT 小结
六、发展阶段判断
第四章 莱芜高新区产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为支撑,实行高端发展
(二)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三)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
(四)坚持内生式发展和开放型发展相结合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发展定位
(二)发展阶段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重点和路径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优化结构布局,打造规模化、现代化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以高新技术平台建设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
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支撑
(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低碳之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五)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为高新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第五章 莱芜高新区现代工业发展研究
一、工业发展基础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
(二)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三)区域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四)生产性服务业制约发展
三、重点产业发展趋势
(一)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七)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趋势
(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
四、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五、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两大优势产业
(二)积极培育四大新兴产业
(三)优化提升两大传统产业
六、实现路径
(一)有效推进产业高端发展
(二)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不断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四)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五)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第六章 莱芜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生产性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三)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四)物流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五)生活性服务业质与量同步提升
(六)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物流业发展潜力没有充分挖掘
三、发展目标及思路
(一)发展目标
(二)基本思路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四)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五)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七章 莱芜高新区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一、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布局呈现“散、小、乱”特点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税收贡献低
(三)园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二、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一)依托区域总体规划
(二)推进园区集聚发展
(三)突出园区主体功能
(四)促进要素优化流动
三、空间布局总体结构
(一)“一心”——综合服务中心
(二)“两带”——孝义河多功能发展带、牟汶河绿色景观带
(三)“四区”——东、南、西、北四大功能区
(四)“十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
第八章 莱芜高新区创新体系研究
一、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基础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明确
(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启动
(四)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五)政府管理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二、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尚未显现
(二)特色创新体系仍未建立
(三)创新转化要素缺位
(四)高、精、尖人才匮乏
三、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二)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着手建设技术创新中心
(二)强化知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三)优化提升公共创新平台
(四)加快培育中介服务机构
(五)构筑创新创业融资平台
(六)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七)培育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链
(八)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九)全面推进创新人才体系建设
第九章 莱芜高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一、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依据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三)循环经济项目的经济技术特征
(四)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界定与政策支持
二、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一)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二)实施企业和产品代谢补链工程,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遵循生态工业的理念,建设循环经济园区
(四)打造静脉产业,产业模式治理环境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建设
第十章 莱芜高新区体制创新与配套政策研究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完善规划管理体系,促进产业合理有序发展
三、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不断优化产业生态
四、完善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扶持产业发展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发展吸引力
八、探索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九、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附录A 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 年)
附录B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