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內容簡介: |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本书用十余万字的篇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延展与传承的演进过程,从生产贸易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岁时节令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多个侧面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卷。
|
關於作者: |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学术论文170篇,出版著作有《中国历代葬礼》、《解读禁忌——中国民间散文叙事中的禁忌主题》、《禁忌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民间文学引论》、《中国民俗史·民国卷》、《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中国民间文化》、《中国饮食文化》、《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等。
先后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独立讲授的
“民俗学”课程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民间文学引论》被评为“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目錄:
|
目 录
一、生产贸易民俗
1鞭春牛与开秧门
2抬龙王神像求雨
3百工技艺
4行业祖师爷
5商业幌子
6行商小贩的货声
二、饮食民俗
1感性的饮食观念
2菜系的形成
3吃“草”的民族
4美味在于调和
5民以食为天
6各地风味小吃
三、服饰民俗
1衣冠之邦
2中山装与旗袍
3人生礼仪的换装
4服饰穿戴的规矩
5民族身份的标识
四、居住民俗
1穴居与巢居
2风水宅基地
3主要民居样式
4木结构传统建筑
5庭院深深
6寻求“家”的平安与富贵
五、交通民俗
1陆路与水路
2五花八门的代步工具
3出门饯行
4客栈与会馆
5行旅宜忌
六、人生礼仪
1好生之德
2入学开蒙
3成年礼
4千里姻缘一线牵
5新房里的狂欢
6做寿礼
7入土为安
七、岁时节令
1何谓“节”
2过年:非常时间的非常行为
3初一大拜年
4应节食品
5元宵节:普天同庆
6蕴意丰富的清明节
7端午节的两大主题
8中秋节:“圆”的美好境界
9重阳节的文化个性
八、民间游乐
1三月三狂欢节
2北方秧歌闹起来
3欢天喜地逛庙会
4瑞狮舞起来
5放烟火爆竹
6放风筝送晦气
7枰声局影
九、民间艺术
1戏曲的活化石——傩戏
2光和影的结合——皮影戏
3撂地表演
4绘出来的喜庆
5剪出最美的图案
6千丝织成锦
十、民间信仰与禁忌
1万物有灵
2俗信“三爷”
3麒麟送子
4五福临门
5生肖:动物崇拜的产物
6各行各业有规矩
7商贸活动中的约束规范
8待人接物需谨慎
|
內容試閱:
|
穴居与巢居
中国古代民居沿着两条路线发展起来:一是“穴”居。考古发现太古之民如山顶洞人以天然的洞穴为居,洞内长12米,宽9米,可容几十人居住。洞分前后二室。前室在洞口处,为公共住宅,后室在洞的深处,是公共墓地。随着农耕的萌发,家禽家畜饲养的出现,人们为获取更多生活资料,或是仿照天然洞穴的样子,依高丘挖洞,扩大居住的天地,如黄土高原的窑洞。或是从平地向下挖坑,坑面搭以茅草以避风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在坑中及周围立柱,再覆盖茅草避风雨,呈半居穴样式。西安6000余年前原始社会半坡村遗址的民居结构便是这样的。每座房都是圆形的半坑式、半居穴的样式。群居的周围,还有很深的壕沟,像后世的护城河。
半居穴,已用了柱子,为后来的宫室奠定了基础。《易经?系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似待风雨,盖取诸大壮。”1984年,5000年前的近似殿堂式房屋建筑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发现,据考察,遗址原是一个大房间结构,其中“有主室、侧室、后室及门前附属建筑”。主室呈长方形,有五个大门。地坪光洁平整,分四层制作。其中一层竟是人造轻骨料制作的混凝土。是时,中国的民居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尤其是会使用混凝土,真令人叹为奇迹。
中国民居的另一条发展路线是“巢居”。韩非子《五蠹篇》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为我何方生民,史家也难定论。但自从河姆渡7000年前的干栏式木构民居建筑的重见天日,我们似乎觅到一点踪迹。有巢式的房屋建筑样式,大约是这种干栏式木房的前身。干栏式建筑在现今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能看到。它是以木为主要构架,上下二层,干栏下层通风透光养牲畜或放杂物或闲空,上层为人居住处。傣族竹楼实际也一样,仅竹代木而已。蛇虫野兽若来侵扰,一般不易登上干栏式建筑的高处。这与有巢氏的“构木为巢”是一样的。由“巢居”发展而成的干栏式建筑,也是上栋下宇,栋作为屋的脊梁,宇为屋檐。
穴居与巢居是中国南北两大流域,两大文明中心,黄河文化源和长江文化源中因地理、气候、风土物产造成的两种居住样式。后因政治的一统,文化的交融,而统一成上栋下宇的基干的民居形式。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堂屋也是这种交融影响的产物。
上栋下宇为基干的建筑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主梁和屋檐——脊檩是最要紧的。盖新房,关键是上大梁,由大梁定局。民间盖房,上大梁都得大事祈愿庆贺。梁上挂吉祥物,唱上梁歌,放高升,抛馒头,喝上梁酒。其重要性在人们对人的评价中也可看出。凡核心人物,人们习惯称其为“挑大梁的”或“顶梁柱”。
风水宅基地
汉族作为一个定居农业民族,不仅注重房屋的居住功用,而且将住房与“家”的兴衰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家族、家庭都希望自己能够发展壮大,光宗耀祖。为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便在住宅的建造上大做文章,设法选择有风水龙脉、神灵保佑的区域建房,而一些建房的地点、方位及房屋陈设,由于不符合“风水”、“相宅”观念就被列为禁忌。
建宅之前要选址。选择地址,俗谓“相地”,即对客观事物环境的取舍,可谓建筑的前提。
选择宅址有一个大的禁忌便是“太岁”。《论衡?难岁》对此有记述:“移徙法曰:‘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假令太岁在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其实,早在《荀子?儒效》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曰,以兵忌东南而迎太岁。”但太岁为何物,历来众说纷纭。总的看与岁星即木星关系密切。当时的堪舆家占卜建筑吉凶之人以为太岁为对应于天上岁星的地上凶神,可以根据岁星的位置推测地上太岁所在的方位,如在太岁方位兴工动土,便会掘到蠕动的球样的土块,建、徙宅者应当避忌,否则遭灾。这种土块就是民间常说的太岁土,无怪有谚云:“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尽管王充极力驳斥此种“俗说”,汉代以后仍有关于太岁土主凶的记载。《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载:“莱州即墨县有百姓五丰兄弟三人,丰不信方位所忌,尝于太岁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月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太岁土上实为一种白膜菌,只因当时无力解释才附会出太岁凶神的臆说。
宅基地的选择还有许多禁忌。《阳宅十书》云:“南来大路直冲门,速避直行过路人,急取大石宜改镇,免教后人哭声顿。”“东西有道直冲怀,定主风病疾伤灾,从来多用医不可,儿孙难免哭声来。”“宅前有水后有丘,十人遇此九人忧,家财初有终耗尽,牛羊倒死祸无休。”这些禁忌在民间建宅业广为遵守。如在江苏扬州江都县,盖房“主要避讳两种地方,一是大路直冲着房子的地方,当地人叫‘路箭’;二是有河道直冲着房子的地方,当地人叫‘水箭’。箭能射杀人,在这种地方盖房子,易遇到意外之祸,是不吉利的,所以一定要避开”。又据明朝《营造门》说,凡宅宜后宫观仙居侧近处,主益寿延龄,人安物阜。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塔冢、寺庙、祠社、炉冶及故军营战地,不宜居草木不生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不宜居山有冲射处,不宜居大城门口及狱门、百川口去处。这是明代人建房宅选地基的要领,是以求神佑、避鬼祟、躲战乱、图清静、多生殖、恐讼争等为准则的,这些都迎合了民间普遍的空间心态,百姓会争相仿效。
选定住宅地基之后,再由风水地师以其对外在环境、天时的观察、诠释来决定整栋屋宇的朝向。若屋主人未请地师,则由大木师傅定向。风水中称这种决定住屋朝向的方法为“向法”。
定方位要顺势、忌逆势。根据自然地形、地貌、水流方向、气候特征等决定“大向”,即大致朝向。一般规则是坐北朝向的“负阴抱阳”格局。一些特殊的村落则因禁忌、避煞、自然条件的限制及礼制上对方位的要求而朝东或西。方位上的禁忌不是很严,最忌的是地势上南高北低,看上去极不顺眼,俗说:“前南高后北低,主寡妇孤儿,门户必败。后北高前南低,主多牛马。”实际这是顺乎自然,人们都是把房院建在山南水北的阳处,而不会建在山北水南背阴地里,出门就蹬山爬坡也是很不方便的。主房建毕,要在四周增建房屋亦有禁忌。《论衡?四讳》曰:“俗有大讳四:一曰讳西益宅,西益宅谓之不祥。”所谓西益宅就是宅地向西边扩大。对此,《风俗通》亦以为是,并进一步解释曰:“宅不西益,俗说西者为上,上益者妨家长也。原其所以,有《礼记》曰:南向北向,西者为上。”这是说南北向的房屋,西边为尊长的住处,不能添建房屋。
选址禁忌,在今天看来大多是迷信而愚昧的,是不值得效法的,但有些禁忌,透过神秘的外表却能看到某些有道理的地方。比如景颇族的择墓屋,有时用芭蕉叶包好两包米酒,在选定造房的地点,依照将建房屋的长度,在两端各埋一包,过三五天后挖出,如米酒味甜,则此地为佳;如有酸味或被蚂蚁吃过,便视为不吉,不能在此处建房。埋、挖米酒包都要在晚上,不能被人看到,否则就不祥了。有时又取一节竹子割成两半,用炭在一片竹管的内壁大致画出将要建造的房子的间数,然后在每个象征房间的空格里放米两粒,再把另一片竹管扣上,晚间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埋于准备选作宅基的地方,第二天黎明再悄悄前往挖出,如米粒干燥则吉,潮烂则凶。常识告诉我们,不管是酒还是米,在干燥的地方不易变坏,而在潮湿或有蚂蚁的地方就容易霉烂变质或被咬噬。造房乃是百年大计,自然要选一个干燥、无蚁的稳妥地方。上述禁忌,其实都是为了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只是在愚昧的心理下为了求得冥冥中神灵的佑助,再添加上一层巫术的色彩,并被这种色彩掩盖了其中合理的内核而已。
主要民居样式
中国人对居住空间的建构主要受制于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再加上建筑材料和居住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传统民居的样式多姿多彩。典型的传统民居样式有西北的窑洞、南方的干栏、草原的帐篷、西南的碉房、平原的木结构、山区的石板房等等。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居住空间,成为当地标志性的人文景观。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粗具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位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东南角开一个门。
土楼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是福建客家人以土做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土楼无论大小,还是方圆,其内部结构都是内通廊式的,从进入土楼大门开始,人们便可以通过通廊、楼梯毫无阻隔地到达楼内任何一个房间。
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