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編輯推薦: |
《中国产业金融研究创新系列丛书:美丽城镇产业金融论》是从产业金融的角度谈美丽城镇建设。“美丽城镇”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人居环境良好,经济增长较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保护有力,空间布局和规划合理,文化氛围健康,行政体制效率和作用较好”等方面。城镇产业是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核心、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新型产业。城镇产业有利于实现产业和城镇的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拉动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
關於作者: |
肖艳旻,大连水产大学经济管理学学士,东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硕士。1995年荣获“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和“全国优秀退伍军人企业家”称号。曾担任泰国正大集团新农村事业线、房地产事业线核心领导人;2008年起在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局和市场与投资局挂职副局长;2011年创办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着力研究行业金融与区域金融创新。现任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开发性金融大讲堂组委会秘书长。2013年3月出版著作《中国政治金融论》。
|
目錄:
|
第一章 美丽城镇的科学解读
1 美丽城镇的特征功能
2 美丽城镇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3 美丽城镇的建设主体
第二章 美丽城镇的建设路径
1 城镇主题化
2 农村城镇化
3 农业产业化
第三章 美丽城镇的金融推动
1 美丽城镇建设的金融需求
2 融资
3 融智
4 融商
第四章 美丽城镇的产业金融
1 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配置
2 城镇主题化的金融配置
3 城镇建设的金融配置
第五章 美丽城镇的案例研究
1 发达国家城镇建设鸟瞰
2 发达国家城镇建设的金融推动
3 发达国家城镇建设的其他方面
4 中国城镇建设鸟瞰
5 中国城镇建设实践的金融推动
6 中国城镇建设的其他方面
第六章 政策建议
1 面临的问题
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该把征地、户籍、财政三方面的制度改革统筹起来通盘考虑,并通过制定配套性的改革方案来从整体上推进,实现土地一财政一户籍改革的全面突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称,中国城镇化需要户籍土地改革联动。户籍制度已被证实是横亘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壁垒,要加快准市民向市民的转变,应当加快户籍改革力度,取消附加在户籍上的福利不平等。在很多大中城市中有很大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已在城市生活多年,属于城市常住人口,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本地的城市户口,他们在就业、购房、子女入学等多方面享受不到便利条件,被区别对待。只有通过户籍改革,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不平等限制,才能真正消除乡城一体化发展障碍,促进城镇化进程。
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方向看,长远目标是必须通过城乡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要素流动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户籍制度背后的公共服务差距。但从现实情况看,必须创新思路。一是要考虑实现“两个脱钩”,即城市福利与城市户籍逐步脱钩,农村户籍与农村土地脱钩。制定就业、义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各类公共服务政策时不再与户籍相挂钩;尽快清理整顿与户口相联系的各项政策。二是要考虑建立“两个机制”,即农民工进城的成本分摊机制,农村闲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要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进城农民工个人的成本分摊机制,按照农户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民有偿转让农村的宅基地。三是重点解决举家进城定居就业人群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户籍。可考虑全面放开城市辖区内本地农民和长期举家在城镇就业的外来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限制。与此同时,要优先解决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在城镇有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的落户问题。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度减少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和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户籍管理制度在我国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依据。户改难度大,主要难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上。户改的逻辑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围越大,城市户籍制度的含金量越少,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越窄、范围越小,户籍制度改革就越能突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