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

書城自編碼: 213412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王仁湘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088827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1/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霍比特人(插图典藏版,150余幅精美全彩插图,原作地图首度汉化为简体中文,2024年全新译本)
《 霍比特人(插图典藏版,150余幅精美全彩插图,原作地图首度汉化为简体中文,2024年全新译本) 》

售價:NT$ 562.0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

售價:NT$ 718.0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售價:NT$ 411.0
人设、流量与成交
《 人设、流量与成交 》

售價:NT$ 311.0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售價:NT$ 468.0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售價:NT$ 458.0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售價:NT$ 718.0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

售價:NT$ 41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68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 》
+

NT$ 972
《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四册) 百年语文第一书,超值普及版!解释字根意义、正本清源的《说文解字》。胡适、竺可桢、茅盾等都是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 》
+

NT$ 419
《 礼乐01:大学之道 》
+

NT$ 3711
《 中国成语故事(彩图版) 》
+

NT$ 646
《 黄帝内经(插图本,全二册)(权威校本、无障碍阅读家藏四库系列全新增订版) 》
編輯推薦: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在每日的饮食中,味中有味,深层次的体味是有难度的。个中三昧,在于个体的体验,在于群体的记忆。味蕾上的记忆,是一种最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体现了深厚的时空传统。
《文物·图像·历史系列·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是一本探讨古代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和理念的书,也是一部探讨古代舌尖上的中国的佳作,也是可读性与观赏性较高的一本普及读物,有助于读者积累知识,了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內容簡介:
古代的中国人,将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文物·图像·历史系列·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从古代壁画、画像砖、器物等的图画分析解读入手,讲述古代中国以及从域外传入中原地区的食物特色和滋味,分析中国古代的味觉审美意识和理论,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境界。
關於作者: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
在田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多年,先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西藏队、甘青队、三峡队、云南队的工作,在边疆作过多次大范围考古调查,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关注发掘成果的文化解读,推动大众考古学的发展,十多年的尝试有了一些明显收获。有各类著作近50种,如《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中国古代饮食的历史与文化》《中国饮茶史话》《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等。
目錄
壹餐桌风景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羞、鲜、羹、美说食羊
孔子饮食观
老饕东坡的饮食世界
红与黒的畅想:彩陶食器
饕餮狰狞:青铜饮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贵之象:金银饮食器
美食至美搭档:光洁的瓷器
汉代食尚:染炉与染杯
御膳膳单:美食配美器
饮食觅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锅
贰食大如天
进化:咀嚼长成的俊模样
鼎鼎大名:吃出来的政治观
酒气:汉代画像中的醺蒸样
鱼影:汉代画像中的跳跃精灵
三秀:汉画中的芝草
叁且食且思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羞、鲜、羹、美说食羊
孔子饮食观
老饕东坡的饮食世界
红与黒的畅想:彩陶食器
饕餮狰狞:青铜饮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贵之象:金银饮食器
美食至美搭档:光洁的瓷器
汉代食尚:染炉与染杯
御膳膳单:美食配美器
饮食觅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锅
肆礼饮礼食
礼始诸饮食
周礼:吃饭的规矩
帝王的恩典:天下大酺
御筵上的规矩
御宴:拒赴与混吃
清宫盛会:隆重的千叟宴
友情相约:古代宴客请柬
太官:古代宫廷的食官
伍美食美器佳境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羞、鲜、羹、美说食羊
孔子饮食观
老饕东坡的饮食世界
红与黒的畅想:彩陶食器
饕餮狰狞:青铜饮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贵之象:金银饮食器
美食至美搭档:光洁的瓷器
汉代食尚:染炉与染杯
御膳膳单:美食配美器
饮食觅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锅
內容試閱
知味与至味(代序)
食物的甜酸苦辣咸五味,可称为原味。我们一般的人,要分辨出这五原味并不困难,但要达到较高层次的辨味水平,成为古人说的"知味者",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就是《中庸》所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的意思。谁都需要饮食,天天都离不开饮食,却很少有人能达到"知味"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知味者,见于记载的并不多,不知味的人,文献上却能寻到不少。《淮南子?修务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楚人有一天宰了一只猴子,煮好以后请邻居来共餐,邻居吃起这
猴羹来,觉得特别香美,以为是狗肉。吃饱以后他才知道,那并不是狗肉而是猴肉,顿时趴在地上吐了个干净,这是一个不知味的典型例子。又据宋人《萍州可谈》说,岭南地区吃蛇肉,市面上有不少蛇餐馆,苏东坡谪贬惠州,曾买过蛇羹与他的妾共餐,妾只当是美味海鲜吃了下去,吃完后听说是蛇肉,当时也吐了出来,而且因此病卧数月,一命归天。不识味而赔上性命,这例子倒不多见。
古代善于品尝滋味的知味者,比较著名的是春秋时代的易牙和师旷。易牙是齐桓公的膳夫,《吕氏春秋?精谕》说他能尝出两条江里不同的水味,能分辨出水来自哪条江。师旷是晋平公的一位盲人乐师,有一次他吃御膳,尝出做饭用的柴火是"劳薪"(破旧木器),晋平公一问,果然厨子烧饭时用的是旧车轴。端起饭碗一尝,就知道是用什么柴火炊成,味觉也实在太敏感了。据《晋书》记载,西晋时的尚书令荀勖,也有同师旷不相上下的辨味本领,他在一次陪侍晋武帝吃饭时,也尝出那饭是劳薪炊成,结果证实当时烧的是一个破车轮子,与宴者都非常佩服荀尚书的明识。
史籍记载的最杰出的知味者,当数晋代的苻朗。苻朗是前秦自称"大秦天王"的苻坚的侄子,苻坚很喜欢他,称他为"千里驹"。苻朗降晋后,官拜员外散骑侍郎,他精于辨味,在当时名声极大。据《晋书?苻坚载记》说,有人请苻朗吃炖鸡,他还没吃几口,就尝出那鸡是露天的而不是圈在笼里养大的。还有一次吃烧鹅,苻朗竟能指点出盘中鹅哪儿长的是黑毛,哪儿是白毛。开始别人不大相信,以为他也太玄乎了,后来有人专为他宰了一只杂毛鹅,将毛色不同的部位仔细作了记号,结果苻朗很准确地判断出了不同毛色的部位,而且"无毫厘之差"。苻朗是根据味觉作出判断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美食家,假如没有长久的经验积累,在精味上是很难达到这个高度的。
知味是一种境界,是饮食的最高境界,是味觉审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国人,正是将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我们一般人只知五原味,这同只知三原色或七声音阶一样,我们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所以也算不上是知味者。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非得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只要在懂得五原味以外,再能辨出更多一些的复合味型也就满够了。
什么样的味道才是美味?这个问题好像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各人的爱好与体验是不同的,美味不会有统一的标准。你喜爱辛辣,他喜爱酸甜,人们对五味的感受程度有明显的不同。
其实美味的体验与经历和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是要会辨味。同是猪肉,一盘是野猪肉,一盘是家猪肉,只要一对比,味道是有区别的,但如果不细心咀嚼,也许不一定能体味出什么区别。不仅猪肉如此,其他同一类动物家味与野味也都是有区别的,清人李渔对分辨家味和野味很有经验,他能找到味道不同的原因所在,他在《闲情偶记》里说:"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家味之肥,肥于不自觅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香于草木为家而行止自若。"同样是饲养的鸡,出自农家小院的与出自机械化鸡场的,味道又有不同,小院的不及鸡场的肥,鸡场的又不及小院的香,这是因为饲养的方式与饲料不同。这样的区别一般人还是能体味出来的,不过达到这个层度还不能算是知味者。
一般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渴的时候,喝凉开水都会觉得甘甜非常,特别饿的时候,吃什么都会觉得味美适口。这样的时候,人对滋味的感知会发生明显的偏差,正如孟子所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孟子·尽心下》)。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看来《中庸》上的这句话,应当说是千真万确的。知味者不仅善辨味,而且善取味,不以五味偏胜,而以谈中求至味。明代陈继儒的《养生肤语》说:有的人"日常所养,惟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惟不得养,且以戕生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称''鲜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照这说法,以淡味和本味为至味,便是知味了。又见明代陆树声《清暑笔谈》也说:"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豕类,用料物炮炙,气味辛醲,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以淡味真味为至味,以尚淡为知味,这是古时的一种追求,各代都有许多这样的人。《老子?六十三章》所谓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味即是味,也是祟尚清淡、以淡味为至味的表现。
什么味最美?并不是所有人都以清淡为美的,古人有"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的说法,也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味觉审美理论。这道理大体是不错的,但不一定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人本来吃的是美味,但心理上却不接受,吃起来很香,吃完却要吐个干净;有些本来味道不美的食物,有人却觉得很好,吃起来津津有味,觉得回味无穷。这里有一个心理承受水平问题,味觉感受并不仅限于口受,不限于舌面上味蕾的感受,大脑的感受才是更高层次的体验。如果只限于口舌的辨味,恐怕还不算是真正的知味者。真正的知味应当是超越动物本能的味觉审美,如果追求一般的味感乐趣,那与猫爱鱼腥和蜂喜花香,也就没有本质区别了。
如果要谈一个例子的话,那臭豆腐是最说明问题的了。对于臭豆腐,有人的体验是闻起来臭而吃起来香,有人不仅决不吃它,而且讨厌闻它。食物本来以香为美,这里却有了以臭为美的事,实在不容易解释清楚。鲁彦的《食味杂记》说,宁波人爱吃腐败得臭不可闻的咸菜,作者也是爱好者之一,"觉得这种臭气中分明有比芝兰还香的气息,有比肥肉鲜鱼还美的味道。"咀嚼的是腐臭,感受到的却是清香。我们可以用传统和习惯来解释这种现象,但这种解释显然不够,那么这传统与习惯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境界,可以看作是饮食的最高境界,一种味觉审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国人,精味确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人们把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历代的厨师,高明者,身怀绝技者,大概都可以算是知味者,他们是美味的炮制者。但知味者绝不仅仅限于庖厨者这个狭小的人群,而存在于更多的大范围的食客之中,历代的美食家都是知味者。《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下面一段话,讲的便是这个意思:"喜武非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对药方感兴趣的不是医生,而是病人。对骏马喜爱的并不是喂马人,而是骑手。真正的知音者不是乐师,真正的知味者也不是庖丁,是听众,是食客。
知味与至味(代序)
食物的甜酸苦辣咸五味,可称为原味。我们一般的人,要分辨出这五原味并不困难,但要达到较高层次的辨味水平,成为古人说的"知味者",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就是《中庸》所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的意思。谁都需要饮食,天天都离不开饮食,却很少有人能达到"知味"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知味者,见于记载的并不多,不知味的人,文献上却能寻到不少。《淮南子?修务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楚人有一天宰了一只猴子,煮好以后请邻居来共餐,邻居吃起这猴羹来,觉得特别香美,以为是狗肉。吃饱以后他才知道,那并不是狗肉而是猴肉,顿时趴在地上吐了个干净,这是一个不知味的典型例子。又据宋人《萍州可谈》说,岭南地区吃蛇肉,市面上有不少蛇餐馆,苏东坡谪贬惠州,曾买过蛇羹与他的妾共餐,妾只当是美味海鲜吃了下去,吃完后听说是蛇肉,当时也吐了出来,而且因此病卧数月,一命归天。不识味而赔上性命,这例子倒不多见。
古代善于品尝滋味的知味者,比较著名的是春秋时代的易牙和师旷。易牙是齐桓公的膳夫,《吕氏春秋?精谕》说他能尝出两条江里不同的水味,能分辨出水来自哪条江。师旷是晋平公的一位盲人乐师,有一次他吃御膳,尝出做饭用的柴火是"劳薪"(破旧木器),晋平公一问,果然厨子烧饭时用的是旧车轴。端起饭碗一尝,就知道是用什么柴火炊成,味觉也实在太敏感了。据《晋书》记载,西晋时的尚书令荀勖,也有同师旷不相上下的辨味本领,他在一次陪侍晋武帝吃饭时,也尝出那饭是劳薪炊成,结果证实当时烧的是一个破车轮子,与宴者都非常佩服荀尚书的明识。
史籍记载的最杰出的知味者,当数晋代的苻朗。苻朗是前秦自称"大秦天王"的苻坚的侄子,苻坚很喜欢他,称他为"千里驹"。苻朗降晋后,官拜员外散骑侍郎,他精于辨味,在当时名声极大。据《晋书?苻坚载记》说,有人请苻朗吃炖鸡,他还没吃几口,就尝出那鸡是露天的而不是圈在笼里养大的。还有一次吃烧鹅,苻朗竟能指点出盘中鹅哪儿长的是黑毛,哪儿是白毛。开始别人不大相信,以为他也太玄乎了,后来有人专为他宰了一只杂毛鹅,将毛色不同的部位仔细作了记号,结果苻朗很准确地判断出了不同毛色的部位,而且"无毫厘之差"。苻朗是根据味觉作出判断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美食家,假如没有长久的经验积累,在精味上是很难达到这个高度的。
知味是一种境界,是饮食的最高境界,是味觉审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国人,正是将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我们一般人只知五原味,这同只知三原色或七声音阶一样,我们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所以也算不上是知味者。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非得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只要在懂得五原味以外,再能辨出更多一些的复合味型也就满够了。
什么样的味道才是美味?这个问题好像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各人的爱好与体验是不同的,美味不会有统一的标准。你喜爱辛辣,他喜爱酸甜,人们对五味的感受程度有明显的不同。
其实美味的体验与经历和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是要会辨味。同是猪肉,一盘是野猪肉,一盘是家猪肉,只要一对比,味道是有区别的,但如果不细心咀嚼,也许不一定能体味出什么区别。不仅猪肉如此,其他同一类动物家味与野味也都是有区别的,清人李渔对分辨家味和野味很有经验,他能找到味道不同的原因所在,他在《闲情偶记》里说:"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家味之肥,肥于不自觅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香于草木为家而行止自若。"同样是饲养的鸡,出自农家小院的与出自机械化鸡场的,味道又有不同,小院的不及鸡场的肥,鸡场的又不及小院的香,这是因为饲养的方式与饲料不同。这样的区别一般人还是能体味出来的,不过达到这个层度还不能算是知味者。
一般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渴的时候,喝凉开水都会觉得甘甜非常,特别饿的时候,吃什么都会觉得味美适口。这样的时候,人对滋味的感知会发生明显的偏差,正如孟子所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孟子.尽心下》)。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看来《中庸》上的这句话,应当说是千真万确的。知味者不仅善辨味,而且善取味,不以五味偏胜,而以谈中求至味。明代陈继儒的《养生肤语》说:有的人"日常所养,惟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惟不得养,且以戕生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称''鲜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照这说法,以淡味和本味为至味,便是知味了。又见明代陆树声《清暑笔谈》也说:"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豕类,用料物炮炙,气味辛醲,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以淡味真味为至味,以尚淡为知味,这是古时的一种追求,各代都有许多这样的人。《老子?六十三章》所谓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味即是味,也是祟尚清淡、以淡味为至味的表现。
什么味最美?并不是所有人都以清淡为美的,古人有"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的说法,也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味觉审美理论。这道理大体是不错的,但不一定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人本来吃的是美味,但心理上却不接受,吃起来很香,吃完却要吐个干净;有些本来味道不美的食物,有人却觉得很好,吃起来津津有味,觉得回味无穷。这里有一个心理承受水平问题,味觉感受并不仅限于口受,不限于舌面上味蕾的感受,大脑的感受才是更高层次的体验。如果只限于口舌的辨味,恐怕还不算是真正的知味者。真正的知味应当是超越动物本能的味觉审美,如果追求一般的味感乐趣,那与猫爱鱼腥和蜂喜花香,也就没有本质区别了。
如果要谈一个例子的话,那臭豆腐是最说明问题的了。对于臭豆腐,有人的体验是闻起来臭而吃起来香,有人不仅决不吃它,而且讨厌闻它。食物本来以香为美,这里却有了以臭为美的事,实在不容易解释清楚。鲁彦的《食味杂记》说,宁波人爱吃腐败得臭不可闻的咸菜,作者也是爱好者之一,"觉得这种臭气中分明有比芝兰还香的气息,有比肥肉鲜鱼还美的味道。"咀嚼的是腐臭,感受到的却是清香。我们可以用传统和习惯来解释这种现象,但这种解释显然不够,那么这传统与习惯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境界,可以看作是饮食的最高境界,一种味觉审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国人,精味确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人们把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历代的厨师,高明者,身怀绝技者,大概都可以算是知味者,他们是美味的炮制者。但知味者绝不仅仅限于庖厨者这个狭小的人群,而存在于更多的大范围的食客之中,历代的美食家都是知味者。《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下面一段话,讲的便是这个意思:"喜武非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对药方感兴趣的不是医生,而是病人。对骏马喜爱的并不是喂马人,而是骑手。真正的知音者不是乐师,真正的知味者也不是庖丁,是听众,是食客。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