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編輯推薦: |
1.
杨绛先生的人格魅力引人探究。杨绛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女性的美德,其丰富与完善,使她已超越了“文化人”的范畴,成为大众向往的人格榜样、“精神偶像”。其人格的形成完善过程给人诸多启示。
2.
杨绛先生的人生格局让人叹服。杨绛生长于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20世纪,一生经历“九蒸九焙”,炼成中国人最为推崇的“美玉之质”。其一百余年的人生智慧让人受益无穷。
|
內容簡介: |
此书呈现了杨绛先生一百年的人生轨迹,开掘其高贵雅洁的人格内涵。伴随命运多舛的中华民族的20世纪,杨绛秉持读书人的本分,超越苦难,潜心一志,树立了一种不蹈虚、持久坚定的人生姿态。
作者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了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锺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
杨绛低调内敛,淡泊名利,然而“上帝抬举卑逊的人”,她以历经“九蒸九焙”而臻美玉之质的人生,谱写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段传奇,给心灵迷失的当代人无尽启示。
|
關於作者: |
杨国良,1963年生。1987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5—1996
年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胡适的精神之旅》《杨绛年谱》《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宋耀如现代教育理念研究》(合著),主编《古典与现代》《海纳百川——名师演讲录》(合编)等。
刘秀秀, 海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目錄:
|
引 言
一 骨血相承
二 小荷初露
三 妻子?情人?朋友
四 “交易光明”
五 沦陷?突围
六 灵魂的“洗澡”
七 劫难与持守
八 渡劫名利场
九 天命大戒
十 走在人生边上
不是尾声 愧对杨绛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引 言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一生节俭,精神沉静,艰难穿过生命重重关卡,将所有负面因素转化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一辈子坚守读书人的本分,点亮尘世人的心灵之灯,成人类精神史上新的标杆。
一百多年渐次成长的过程中让人感动的具体细节是什么?尤在没有钱锺书和钱瑗的日子,身心憔悴,连走路都要扶着墙壁的杨绛究竟如何在孤寂、病痛、死亡的大考中挺过来,浴火重生,奇迹般成了一家三口的新生命?
极度悲痛中选择翻译《斐多》,讨论灵魂不死;垂暮之年,将对一家三口的记忆诉诸笔端,感受漫长岁月悉心经营的温馨,又仿佛在舔舐自己的伤疤,甚至能听到伤口裂开又开始结痂的声音。这种温馨中带着残忍。在默然中自我疗伤,借沉痛的文字排泄身上的“毒瘤”,将“有毒”的负能量一一清洗,用干净悲怆的语调给至亲者献上瓣瓣心香;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槐聚诗存》,追忆在心中早已定格的与钱锺书在一起的美妙时光;以老迈之躯发宏愿,悉心整理钱锺书采百花而酿出的蜜——七万多页的中外读书笔记,一个人留下来“打扫现场”,在敲木鱼式的疗伤中,让颠沛流离、伤痕累累的几麻袋笔记变成有系统有秩序的煌煌数十册,为读书人显现一代宗师的成长踪迹,恩泽千秋;九十六岁时沉着简洁的封笔之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在人生边缘的边缘自问自答;百岁前后,信奉上帝、内心更新的杨绛忠实履行夫君所嘱,生活谨严,精力过人,超然物外,宁静平和。
原本柔弱,经岁月之锤磨砺,如坚硬的岩石,在生命的河床傲然屹立,风吹雨打,巨浪冲洗,在世俗的浊流中持守本真人性,赓续文脉、薪尽火传,成迷乱时代的中流砥柱;原本单纯,艰难困苦培养周密的思想,晚年信心明澈如秋水,映衬蔚蓝的天空以及晨岚夕影中的山景,是漂泊、浮躁、沉迷物欲者一剂永恒的良药!
苦身焦思,终而得道,人生若此,欲毋显,得乎?
一 骨血相承
我不相信
没有种子
植物也能发芽,
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
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
我等待着奇迹。
——梭罗
人之初
被胡适晚年视为“世间最可宝贵的文字”的《登山宝训》里,耶稣打着比方对门徒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1911年7月17日,北京,杨家第四个孩子出生,名季康,小名阿季,后以笔名“杨绛”行世。杨绛以心为种子,其生命发端,伴着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由高潮到落潮,断裂的文化传统正历经千回百折的打磨而被修复。她就扎根于这方土地,在时代转型的跌宕起伏间,在为人之初的辉煌瞬间,期盼圣道,等待奇迹。
爱默生1837年8月31日在剑桥镇对全美大学生荣誉协会发表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说,其对作为未解之谜的“人”有独到见解:
所谓“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或是通过其中的一种禀赋得以体现;你必须观察整个社会,才能获得对完整的人的印象。所谓“人”并非只是指一个农夫,或一位教授,或一位工程师,而是他们全体的相加。“人”是神父、学者、政治家、生产者、士兵。在分裂的,或者说是社会的状况下,上述的职能被分派给每一个个人,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致力于完成共同工作中分派给他的定额;与此同时,人们又相互弥补着自己。
亲见五四运动
1919年,杨绛八岁,亲见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在幼年杨绛敏锐的眼睛看来,在这个历史、文化的双重标志性时间坐标里,也同样显出某些新旧元素的更替、演进。秋季始业,杨绛升初小三年级,发现学校里的女学生开始着新式服装了。之后的历史证明,运动唤醒了有志之士的梦想、激情和个体意识,现实环境却限制要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这成了一个时代的问题,如“世纪病”般困扰、折磨着百年里无数的思想先觉者。困惑,犹豫,挣脱,抗争,人们由此或将目光转向现实的政治反抗,或退居书斋,保守灵魂家园。杨绛百年生命亲炙其间,她是伴随五四这一特定的、纷繁驳杂的社会文化思潮成长起来,从而深刻领略了其背景的深沉底蕴的。亲见运动爆发的这一时刻,为她清明心智的养成播下了种子。
(下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