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20世纪汉语新诗语言研究》编著者陈爱中。
《20世纪汉语新诗语言研究》主要是从话语语言
学的角度来论述20世纪汉语新诗的。共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叙述,论述了现代实证思维
与汉语新诗的关系,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新诗命 名的异质性,谈到了汉语新诗的认同危机问题,以及
从价值选择的角度探究汉语新诗在文体形式建设上的 困境。下编则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论述,从诗歌思
潮的角度选取新月诗歌、1949—1979年汉语诗歌、朦 胧诗、第三代诗歌,从诗人诗作的角度选取胡适的《
尝试集》、杨炼的诗歌和张曙光的诗歌进行论述,试 图为20世纪汉语新诗的话语语言研究提供一点经验。
|
目錄:
|
序
导论 汉语新诗:从语言到话语
上编
第一章 汉语新诗的语言表述空间
第一节 从意会到实证
第二节 从片段到整体
第三节 从定则到自由
第二章 现代实证思维对汉语新诗语言的影响
第一节 现代实证思维:现代汉语的思维力量
第二节 散文语言:汉语新诗语言的内在架构
第三节 回归的可能:言说他者的宿命
第三章 翻译与汉语新诗命名
第一节 他山之石:翻译的意义
第二节 迷失先兆:借鉴的危机
第三节 被取代的诗篇:非本体的叙述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认同意识与汉语新诗
第一节 历史的伏笔:主动放弃的主体性建构
第二节 “我应该是谁”还是“我是谁”:分裂的诗学认同
第三节 可能性的选择:文体的迷津
第五章 现代视野下的古典面影——重述汉语新诗格律建设的困境
第一节 破坏:解构的可能
第二节 重构:古典的焦虑
第三节 源头:语言习得方式的改变
下编
第六章 以旧的姿态矗立——重读《尝试集》
第一节 多声部的诗学:“《尝试集》群落”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守旧的中间态:白话诗与《尝试集》
第三节 域外与传统:《尝试集》的文本虚像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格律与自由的恰切糅合——试论新月诗歌的语言表述
第一节 语言言说:迷途后的归乡
第二节 琴瑟和谐:格律与自由糅合下的规律化诗学
第三节 承上启下:新月诗歌的语言价值估衡
第八章 迷失的风景——1949-1979年汉语新诗综论
第一节 体制化:创作机制的更迭
第二节 消费模式的重塑
第三节 表述结构的重组
第四节 结语
第九章 朦胧诗一个需要继续重述的诗学概念
第一节 表述他者的媒介:“崛起”论视野中的朦胧诗
第二节 懂与不懂:一个不具学理性的命名
第三节 泛泛而言:朦胧诗的时间问题
第四节 矛盾的文本:朦胧诗的诗学结构
第十章 激情泛化的诗:论第三代诗歌的青春化写作
第一节 宣泄的青春
第二节 行为的诗歌
第三节 结语
第十一章 重塑汉语新诗的语言镜像——论杨炼的诗歌
第一节 诗语重塑:汉语新诗语言的重新认识
第二节 多声部诗学结构的呈现
第三节 被遗忘的诗学符号
第十二章 回不去时回到故乡——论杨炼的空间诗学
第一节 智力的空间
第二节 汉字字符的魅力
第三节 旁观者的诗学
第十三章 静默地谛视世界——论张曙光的诗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这一个”的诗学体验
第三节 疑问和反思的哲学对话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