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編輯推薦: |
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医案学创始人鲁兆麟教授亲自编写首部“中医医案学”专著。本书精选历代名医医案,详细解析中医名家临证方法,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学习中医名家学术专长。本书为广大中医学人提高临证水平提供了不二门。
|
內容簡介: |
中医医案学形成较早,中医医案的整理最早始于明代,江瓘父子用数年时间,整理成《名医类案》一书,开创了医案整理研究的先河,清代魏之琇在《名医类案》基础上,又整理成《续名医类案》一书,两部医案著作收集自战国至清代近8000则医案。时至今日,这一工作尚无人继续传承。
鲁兆麟教授在完成《二续名医类案》编纂工作的基础上,经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本书的编写。本书是中医医案学学科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中医医案学概论、医案的书写方式、医案的学习方法以及医案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巨大贡献,通过实例教给读者阅读和学习医案的方法。下篇个别介绍自金元以来历代医家的生平、学术特色,通过各个名家多则典型医案,切实的体现出名家的学术思想和真实的临证见解。
|
關於作者: |
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194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承受家传,师从于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鲁兆麟幼承庭训,亦立志于中医事业,于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后师从中医泰斗任应秋教授,致力于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文献学研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专论》,与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编《中医内科学》高级参考书等。
作为我国中医医案学研究的创始人,主编了《二续名医类案》,为中医医案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目錄:
|
总论
引言
第一章中医医案的发展源流
第二章中医医案的书写方式
第三章中医医案的学习方法
第四章中医医案的贡献
各论
第五章宋代医案选析
一、钱乙医案
二、许叔微医案
第六章金元医案选析
一、李东垣医案
二、罗天益医案
三、王好古医案
四、张从正医案
五、王中阳医案
附:中神琴溪医案
六、朱震亨医案
七、滑伯仁医案
第七章明代医案选析
一、戴思恭医案
二、汪机医案
三、虞抟医案
四、薛己医案
五、李时珍医案
六、孙一奎医案
七、杨继洲医案
八、王肯堂医案
九、高果哉医案
十、陈实功医案
十一、张介宾医案
十二、李中梓医案
十三、周慎斋医案
十四、卢复医案
十五、胡慎柔医案
十六、吕复医案
十七、易大艮医案
第八章清代及民国医案选析
一、喻昌医案
二、张璐医案
三、高丰魁医案
四、吕留良医案
五、马俶医案
六、尤怡医案
七、张志聪医案
八、徐大椿医案
九、余霖医案
十、叶桂医案
十一、薛雪医案
十二、吴瑭医案
十三、王孟英医案
十四、张锡纯医案
十五、丁甘仁医案
|
內容試閱:
|
中医医案书籍数以百计,如何正确地理解与深入地研究医案,不仅是丰富临床经验的必要方法,也是整理研究中医理论,发掘历代名医的学术贡献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 结合医家的学术思想阅读与研究医案
历代名医医案的撰书,都与这一医家的学术思想有关,包括该医案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对诊断学的见解,对方剂、药物的个人体会等等。因此,研究某一医家的医案,如能掌握其学术思想,则对其医案的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当然,我们对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往往很难全面理解与掌握,可以通过对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以加深我们对其医案的认识,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是,如果对医家的学术思想一事无知,仅凭一般的中医知识去认识,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或者对医案的要点不能正确掌握,反而事倍功半,甚者不得要领,无所帮助。兹举二案试作分析:
丹溪治一老人,七十九岁,头目昏眩而重,手足无力,吐痰相续,左脉散大而缓,右脉缓大不及左,重按皆无力,饮食略减而微渴,大便四日始一行。医投风药,朱曰:若用风药,至春必死,此大虚证,宜大补之。以参、芪、归、芍、白术、陈皮浓煎,下连柏丸三十粒。服一年后,精力如丁年。连柏丸用姜汁炒,姜汁糊丸。
分析此案时,若对朱丹溪学术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则不难理解其辨证遣方用药之深意。朱氏学医于罗知悌,对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学术均有研究,并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以及“相火妄动为贼邪”的思想。结合朱氏之学术特点来分析此案,其病患年事已高,阴血更当不足,虚阳亢动更当必然。若投风药,更加助火伤阴,阳亢之势尤甚,春时阳气升发,则将虚阳浮越而难救,故丹溪曰:至春必死。再者,证见乏力、吐痰、食减诸象,均属中气不足。东垣认为中气不足,下流肾肝,必使阴火上乘。又云:心火者,阴火也。中气不足,阴火内动,故即可见口渴之象。心盛于上,又见头目眩晕。基于以上认识,故其用参、芪、白术、陈皮以益气健脾,裨补元气,当归、白芍以养阴血,更加连柏丸者以清心肾妄动之火,姜汁糊丸者,引火归元,又防其苦寒更伤中阳,说明此案绝非阴虚阳亢之眩晕,而是阴火上乘所致,其遣药立方一方面接受了东垣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又受自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影响。
薛立斋治一男,素不善调摄,唾痰口干,饮食不美。服化痰行气之剂,胸满腹胀,痰涎愈甚;服导痰理脾之剂,肚腹膨胀,二便不利;服分气利水之剂,腹大胁痛,不能睡卧;服破血消导之剂,两足皆肿,脉浮大不及于寸口。朝用金匮肾气丸,夕用补中益气汤,煎送前丸,月余,诸证渐退,饮食渐进。再服月余,自能转侧,又两月而能步履,改服大补汤、还少丹,又半载而康。后稍失调理,其腹仍胀,服前药即愈。
薛氏以李东垣的脾胃学术为中心,又遥承王冰、钱乙之学,复重水火,遣方用药多出入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之间。
此案证属虚性肿胀,服用化痰行水、导痰理脾、分气利水、破血消导之剂,重在攻邪,故不单原证不除,而且变证百出。说明其饮食不美本系脾胃气虚,唾痰口干证属脾不化湿、津液不布。辨证有误,反而行气化痰、破血消导,更伤元气,久病及肾,脾肾两虚。据此以肾气丸、补中益气汤调治,诸证渐退。这正是薛氏学术思想的验证,若对其学术思想有所了解,此案不难辨析。而薛氏切脉浮大不及寸口,正是元气不足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学习和体会的辨证要点。
2 结合医案的前后医论分析医案
历代名医医案的撰写,有相当一部分夹于医论之中,其医案举例多与医论、方法有关。因此,若能结合其所论研究医案,往往会加深对医案的认识。同时,可对医论、制方等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入。反之,仅从医案着眼,有时会失其要领,或者不得深入。兹举两案以说明。
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甚,动则甚痛。予视之曰:此兼虚证,当补血温血,痛当自安。遂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帖而安。
此案出自《格致余论·痛风论》,丹溪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已有论述,云:“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气,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来,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又说:“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合,其病自安。”所以,痛风之治,要在温血活血,上案所以补血者,一者由于病患年六十,阴血不足;二者由于是劳后而发,故以四物汤补虚扶正。其用桃仁、牛膝、生姜、潜行散等则是补血活血、温散寒湿之法。从该案中一方面可体会朱氏对痛风治疗的经验。同时又可体会临证应灵活运用、加减变通。如若不联系其有关医论,则不知朱氏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此案,往往不得要领。
第三章中医医案的学习方法(张锡纯治)一妇人,年三十余,劳心之后兼以伤心,忽喘逆大作,迫促异常。其翁知医,以补敛元气之药治之,觉胸中窒碍不能容受。更他医以为外感,投以小青龙汤,喘益甚。延愚诊视,其脉浮而微数,按之即无,知为阴阳两虚之证。盖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而肝肾又不能纳气,故作喘也。制参赭镇逆汤,病患服药后,未及覆杯曰:“吾有命矣”。询之曰:“从前呼吸唯在喉间,几欲脱去,今则转落丹田矣。”果一剂愈强半,又服数剂痊愈。
此案附于参赭降气汤之后,张锡纯认为该方“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而满闷。”该方药物组成为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山萸肉六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生杭芍四钱、苏子二钱。张氏并说:“生赭石压力最胜,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诚有捷效,虚者可与人参同用,仲景旋覆代赭汤,与赭石、人参并用,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降者。参赭镇逆汤中人参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势,以镇安奠定之。亦旋覆代赭汤之义者。”张氏在《山萸肉解》一文中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龙骨解》中认为,其“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牡蛎解》中,认为牡蛎可以“固精神”。由此可知张氏案中用此方之意,在于参、药、芡实以补元气,龙骨、牡蛎、萸肉以收敛外散精气,苏子降气,赭石镇逆,芍药味酸亦可吸收元阳之气,下归宅舍,共合以摄纳阴阳之功。证虽属阴阳两亏,但仅以补敛而不使其归于下元,必使气壅下行,只有用赭石下行,使元气潜纳,方为对证,再加上诸潜纳之品,因而能一举成功。结合张氏方药的论述,对于本案的理解大有帮助,并能体会其用药处方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