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情暖三生: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往事

書城自編碼: 212317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科学家
作者: 朱云乔
國際書號(ISBN): 9787502196707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2/18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34
《 情人的眼泪——胡适罗曼史(王铮亮倾情作序,因为爱情,没有沧桑,聆听民国,最真实、最详实的胡适罗曼史,一生不尽女人缘) 》
+

NT$ 259
《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同名电影《黄金时代》全国热映,文艺女神汤唯演绎民国才女,王铮亮感动作序,感受《呼兰河传》萧红的文艺才情) 》
+

NT$ 234
《 翡冷翠的夜——当徐志摩遇见陆小曼(爱情都去哪儿了?王铮亮感动作序!看徐志摩逝去,陆小曼半生素衣。) 》
+

NT$ 234
《 撒哈拉,梦中的橄榄树——三毛与荷西的爱情童话(王铮亮感动作序,三毛与荷西撒哈拉的故事,媲美白落梅,和安妮宝贝一起怀念三毛的滚滚红尘) 》
+

NT$ 305
《 最忆当年初遇时 钱钟书与杨绛的百年围城 》
編輯推薦:
1.民国才女林徽因,是一个时代的馨香记忆。流传至今的,不仅是她诸多经典作品,还有她跌宕起伏爱情故事,本书以林徽因与爱侣梁思成的爱情人生为主线,结合作品,为读者重现一代才女婉转如诗的爱情故事。
2.钟爱林徽因的粉丝众多,一些人挚爱喜欢林徽因的作品,一些人感动于她传奇的人生与浪漫的爱情。本书以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人生,更深入地解读作品,更能广泛地吸纳一直爱林徽因的读者。
內容簡介: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在三个男人中,她做出了最幸福的抉择——与梁思成相守到老。
林徽因一生何其坎坷,梁思成始终陪伴左右,陪着她走完一生。本书将用最全新的视角,最唯美的语言,解读林徽因的经典,带您领略那段独具芬芳的民国岁月,重温一代才女的浪漫爱情。
關於作者:
朱云乔,一个温纯婉约、热爱生活的女子。善于以诗词来诠释现代社会的爱与情,心思兰草,文字清雅。代表作品《撒哈拉的眼泪:三毛传》。
目錄
第一章
命运之轨人生若只如初见
翩翩公子
莲花初绽
命定情缘
第二章
墨彩年华那些盛放的年华
烈火浓情
笑靥如花
色彩人生
浪漫花蕊
第三章
波心倒影相守最美的爱
一生之约
塞纳河畔
东北执教
第四章
沉浮岁月奔走精彩的人生
幸福味蕾
娉婷时光
情惑心劫
残片情殇
柔暖故事
第五章
辗转人生那些颠簸崎岖的路
仓皇奔走
硝烟流舞
流离晃县
辗转昆明
再次远行
第六章
光阴流转难以忘怀的生命痕迹
叹息的莲
又见清华
生命新途
第七章
峥嵘岁月谱写历史的记忆
国家记忆
梁陈方案
保卫古城
第八章
归彼大荒像风一样离去
莲花归寂
时代风雨
尘埃落定
最美绝唱
后记
內容試閱
情暖三生
序言

时间的飞鸟掠过水面,唤醒一个美丽芬芳的梦。一行行沾着露水的诗句,带着清晨的气息,排成了队。池中的莲花,悄然绽放。
林徽因,下笔写来,也如空谷幽兰。而她的人,也如同她的名一样美丽。人们隔着时空看她,看她的诗,也看她的爱情。
在半个世纪前的烟雨民国,她幸得三位蓝颜知己。一位是“具有赤子之心又如孩子一样”的浪漫诗人,一位是携手走过半生的谦和夫君,一位是为她终身未娶的痴心学者。
面对爱的选择,这个女子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智慧。她知道,人生并非只有温暖的四月天。诗人的爱,如同刹那芳华,虽然美丽,却不能持久。
人间四月天的梦,固然动人,可人间总还有残秋寒冬,一个女人最需要的,是能够许她圆满,许她安稳,不离不弃的同路人。
于林徽因而言,梁思成是她一世的牵挂与温暖。在爱的路上,她迟疑过,也彷徨过。可梁思成始终以宽阔的胸怀,包容了她。
他看她在太太客厅自由挥洒,许她将情人逝世的飞机残骸挂在床边,听她讲述“爱上两个男人”的痛苦,也陪她走遍了中国两千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伴她守在贫穷的李庄。
他不言语,不争抢,却用一生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这就是爱情。
一个是真正的大丈夫,值得人生死相许。一个是完美女人,值得人守护一生。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另娶林洙。世人慨叹,完美爱情的保质期原来如此短暂。可是,相信后来的那个女子,即使填补了梁公生活的空白,却永远无法以林徽因一样的步伐,与丈夫精神相伴。
1965年,梁思成出访巴黎。他在日记里写:坐在巴黎街头的咖啡店,头晕鼻塞,涕泪横流。不想在巴黎久呆,也不愿出去逛。
这是他与徽因蜜月旅行的地方,彼时彼刻,他已睹物思人。
作为艺术领域的大师,和爱情童话的典范,他们的名字依旧鲜活。在那个时代里,他们谱写荣耀,也经历苦难,每一道岁月的伤痕,都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作为回馈,历史将他们的名字始终排列在一起,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相守。
所谓“万古人间四月天”,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两个人的传奇。

目录
第一章??命运之轨?人生若只如初见
翩翩公子
莲花初绽
命定情缘

第二章??墨彩年华?那些盛放的年华
烈火浓情
笑靥如花
色彩人生
浪漫花蕊
第三章??波心倒影?相守最美的爱
一生之约
塞纳河畔
东北执教

第四章??沉浮岁月?奔走精彩的人生
幸福味蕾
娉婷时光
情惑心劫
残片情殇
柔暖故事

第五章??辗转人生?那些颠簸崎岖的路
仓皇奔走
硝烟流舞
流离晃县
辗转昆明
再次远行

第六章??光阴流转?难以忘怀的生命痕迹
叹息的莲
又见清华
生命新途
第七章??峥嵘岁月?谱写历史的记忆
国家记忆
梁陈方案
保卫古城

第八章??归彼大荒?像风一样离去
莲花归寂
时代风雨
尘埃落定
最美绝唱
后?记


命运之轨?人生若只如初见
翩翩公子

岁月漫漫,沉淀着中国的建筑历史,就像是一杯浓浓的苦茶,让人回味无穷。而梁思成的名字就在这沸水中不停地起伏。时光荏苒,梁思成的学识与品格都随着清水慢慢变色,越来越浓,越来越苦,直至沉入杯底,沁入人心。
梁思成,一代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他不止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更是一个立足于人类文化角度的世界主义者。他在学术上的追求,在感情上的执著,都让我们后世之人钦佩不已。而上天成就了如此的他,也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感叹,原来血脉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它让人们一代一代地繁衍、生存下去,可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却依旧有那互相感染、互相牵连的根。当文化渗透到了生命里,便会得到永恒的延续,梁思成就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作为梁启超的儿子,无疑,梁思成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的显赫和思想塑造了如此优秀的他。
一八九八年的夏天,身为老师的康有为带着学生梁启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天真的他们期望着自己可以通过支持年轻的皇帝,实施激进的改革来拯救当时的国家。然而,这也只是个想法而已。随着维新变法由于保守的政变以失败而告终,作为戊戌变法领袖人物之一的梁启超也因此离开了中国,流亡到了日本。
当时的他,虽然只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但是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一身的精力和才学去释放,去展现。
而谈及梁启超的婚姻,他不到二十岁便早早地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一位比他大四岁的贵州女子,名叫李蕙仙。在这样一段看似不般配的婚姻中,作为丈夫的梁启超,立志要以探索和开拓更广阔的世界为自己的目标与责任,而作为妻子的李蕙仙,实在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了,以至于她的其他情况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点,那就是保守如她,缠过的小脚,封建的思想,老旧的思维,总是让人觉得她的一生都被禁锢在囚牢之中。
尽管如此,李蕙仙还是满足于恪守传统。一八九三年,李蕙仙在广东生下了她和梁启超的第一个孩子——女儿梁思顺。五年之后,李蕙仙带着女儿到了日本,和流亡中的丈夫梁启超团聚。
经过了那些动荡不安的漂泊岁月,梁启超一家三口在日本的生活相对比较舒心和安定,女儿梁思顺乖巧可爱,那逗人的小模样让初为人父的梁启超倍感欣慰。但在那样一个封建守旧的年代,家里需要一位男性继承人来给家族传宗接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众人心知肚明的,作为这一任务的执行者,李蕙仙的心里如明镜一般地清楚。
很快,作为标准好妻子的李蕙仙再一次怀孕了,这次,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原本是件大喜事,却反而成了悲伤的故事,这个小小的男婴在生下来之后不久便夭折了,一家人的欣喜也落了空。
女人的生育年龄是有限的,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似乎怀孕的几率也越来越小。这个时候的她,已经三十三岁了,可是却只给梁家添过一个女儿。或许李蕙仙对于自己的基本职责还是很清楚的,她知道为梁家传宗接代是她最大的任务。这个识大体的女人还给梁启超找了一个适合的、可以为他传宗接代的女子,但最后还是李蕙仙自己先生了一个男孩作为继承人,而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成为中国建筑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
一九零一年四月二十日,梁思成出生在日本的首都东京。作为梁家人期盼已久的长子,梁思成似乎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便承担着一种重大的责任,这种责任,即便是在他日后遭受磨难的艰苦岁月里,也不曾削减半分。
就在梁思成出生后的第三年,那位李蕙仙给梁启超找的妾室也生了一个男孩,名叫梁思永。多了一个年纪相仿的弟弟固然是好的,因为小男孩们在年幼的时候彼此多了一个玩伴,身为兄弟的他们在青年时期是好朋友,成年以后,两人又都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政权的统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也由此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而与之重生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梁启超。因为这样的喜讯,意味着他不再需要继续过流亡国外的漂泊生活了。对于全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一九一二年,归心似箭的梁启超带着全家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中国。
往事如风,将生平飞落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心海。无论时隔多久,故乡总是格外亲切。他们原本的家是在天津意大利的租界处,而当他们全家从日本回来以后,又有了第二所房子。那是一所西式风格的房子,由意大利的建筑师设计而成。那栋房屋足足有三层楼之多,比之前的老房子还要宽敞明亮,白色的石头成了一垛垛的墙,隔开了一个个的屋子,显得是那样的洁净与清雅。就如同一个款款绅士,风度翩翩。
房屋最上面的两层是给梁启超做藏书室用的,下面一层则分布着卧室、大厅、餐厅,以及其他接待客人的客房和仆人的休息处。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数梁启超的书房。
他曾经给自己取了一个奥秘的名字——“饮冰老人”,以此来标明他的著作,作用就如同我们现在写作时所用的笔名。由此而来,梁启超还在自己新书房的门上挂上了一块写有“饮冰室”的牌匾,每个见到它的人都感叹不已,那“饮冰室”三个字真是夺人眼球,不容忽视!
从天津迁居到北京,变动的不仅仅是住所,还有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像梁启超这样有学识的家庭,传统的做法是让孩子们上私塾。但那个时候全家在日本,没有私塾。所以梁思成和他的弟弟,以及其他的兄弟们上的是当地的一个中文学校。
具有现代思想的父亲认定他的长子梁思成已经到了适合的年龄了,他必须要学习英语并准备将来在国际大环境中生活。有了这样的想法,自然地,梁思成进入了北京一所著名的英国学校,在那里度过了属于他的两年美好时光。
一九一五年秋天,他顺利考入了清华学堂,成了中国政府公派留美预科班的一名学子。这所清华学堂是用美国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创立的学校。这所学校不仅供给六年预科、两年本科,而且还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到美国深造的机会和奖学金。
学校里的课程和美国的高中课程十分相似,很注重英语和科学。但艺术、音乐和体育这样的副科也并没有被忽视。学校里有些美国教师,他们的教学全部都是用英文来进行的。认真好学的梁思成在学术和艺术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虽然他在绘画、着色和音乐方面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他在中学便学会了素描,相信对日后作为建筑师的他来说,绘得一手好素描是相当有用的。
才华初露,梁思成进入了清华艺术俱乐部,并成为大学年报《清华校刊》的艺术编辑,他为刊物画了一些整版的水墨画,偶尔还画几幅漫画。在年报的学生名单里,梁思成不仅被同学和老师称为艺术家和作家,更被赞扬“精通音乐”。至于体育,梁思成也还是在行的,强壮而健康的他,热爱着跑、跳、攀援和体操。
一切都显得那样顺其自然,一切都是那样美好,让人心生羡慕。似乎这一刻,梁思成成了上帝的宠儿,上天偏心地把一切的美好都给了他。然而再完美无瑕,也还是会有疵点。于梁思成来说,唯一不足的就是这座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城西北边,路途的遥远让交通成了个大问题。固然,人力车和自行车是最快的,但是身为学生,这样的花销难免有些昂贵,支付不起。驴和驴车倒是能雇得到,但速度慢且不方便。尽管学校里装着电话,但那也只是个摆设,在平日里是不允许打的。于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同家人和朋友们的唯一联络方式就只剩下写信了。
对于梁思成来说,这段相对隔绝的时间,反而能让他更专注地接受清华的教育。在这长长的中学和大学八年时间里,他打下了英语和对西方科学及历史的良好基础。但是梁思成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些教育水平是低的,那些繁多啰嗦的课程完全可以缩短为五年。因为他曾评价道:
“我很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那时学校在生活上对我们管得很严,清华有不少达官阔佬的子弟,但是不管家里寄多少钱来,都由斋务处掌管,学生花钱要记账,周末交斋务处检查,乱花钱不记账要记过的。但另一方面,学校提倡各种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好处。只是学制太长了些,我看不用八年,最多五年就够了。”
或许,梁思成的这种看法偏颇了些,毕竟年轻的他忽略了自己在清华时期参加艺术、音乐和体育活动中所得到的终生好处,总归还是有些片面的。
但无论怎样,那个时候的梁思成已然是一位翩翩少年,他受到父亲的感染,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周围的一切都在助力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男子。
人生在世,漫漫长路,命运的安排总是均匀的。或许在此时此刻拥有着,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就会失去;如果现在你面临缺失,那么以后你就会复得。一切都在于时间,不缓不急。是你的,就注定属于你。而彼时的梁思成,也在默默地期盼着那属于自己的未来。
莲花初绽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然而作为一个群体,我们的周围又有那么多和我们同样的个体。浩瀚的宇宙中,一个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显得那么偶然,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而一个人的离开,同样也是那么偶然。世间的我们都是如此,匆匆而来,倏忽而至。一代一代,生老病死,循环往复,这就是自然规律。
就在这冥冥之中,在这偶然里,似乎又夹杂着那么一点东西,说不清,道不明,让人难以形容,也难以表述。细细想来,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一个脆弱的小生命来到这个充满未知的繁华世界,所经历的种种,都是命运的安排。其实,有始必有终,一切的开始就已经预示着它的结局了,正如四季的次第更迭,白昼的日月交替。世间之事大抵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只是,这循环往复的轮回中,有着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虽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常常是没得选择的,这世间没有办法选择的事情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就像是我们的父母,就像是我们的出身,我们的家庭。可这样的问题又是太深奥了,不是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可以参透得了的。
外面的世界始终是浮躁的,光怪陆离,想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我们就要稳住自己的内心,不为所动,这才是最好的做法。只可惜,这类聪慧的人并不算多。或许,林徽因就算是一个。
徽因这个名字是由她的祖父起的。祖父为襁褓中的女婴起名的时候翻阅了许多古籍,最终从《诗经》里取了“徽音”两个灵透的字。“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按照祖父的意思,一来是为了让孙女传承美德,二来鉴于她是自己长子的第一个孩子,也隐隐在说明希望家族能够儿孙满堂。于是,这个小女婴便名叫“林徽音”。一直到一九三四年她初涉文坛,与一位同样名为林微音的男作家重了名,这才改为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许多同时代有抱负的青年一样,在小徽因两岁那一年,为了自己的抱负与理想,他东渡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始学习政治和法律。而当时的徽因实在是很小,父亲又不在自己身边照顾。于是,林徽因便一直和母亲在杭州居住。自己的身边没有了父亲和兄弟姐妹,围绕自己周围的还尽是些成年人,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感到孤单与寂寞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父亲在小徽因的心中,就是一个长年不在家的人,而父亲一词的含义就是那一封封从遥远国度寄来的信件里的最后一句写给自己的问候。她曾在散文《一片阳光》中记录着自己年幼时的孤寂与苦闷: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到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情。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地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唯一留守的主人。
毫无疑问,林长民是优秀的,徽因所生的家庭也是优秀的,因为有这样一位顶梁柱的父亲在支撑着这个家,感染着这个家。然而上天给了林徽因一个如此优秀的父亲,却为她安排了一名极其平凡的女性作为母亲。
林徽因的生母叫做何雪媛,和梁思成的母亲一样,林徽因的生母也是守旧的,她的思想和她裹着的小脚一样受着封建的束缚与禁锢。出身于嘉兴商人家庭的何雪媛,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林长民为妾。因为是“二房”,并不是正室,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吹吹打打,欢天喜地的迎娶了。况且何雪媛还是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旧式保守妇女,她不懂琴棋书画,也不能操持家务。这样的女人,自然而然也就得不到公婆和丈夫的喜欢。再加上之后的林长民又娶了三房,这更加让何雪媛的生活充满了孤独和哀怨。
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林徽因承受着一些本不应该她承受的东西,这样的她,应该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吧!但她的早熟却被家里人视为理所应当,故而家里的亲戚都把她当成了一个成年人来对待。年少的林徽因也因此而失去了本应属于她的快乐的童年,这真的是命运的不公!可是,年幼的她又能怎样呢?只有默默地承受着、忍受着,这是她唯一的办法,是她唯一的选择,她只能顺应家里人的要求,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每一次生命的轮回都是一个花开花落的过程,花开的时候尽情绽放,花谢的时候才会有一地的缤纷。到底是什么让她如此早熟呢?是因为她聪慧过人,心思细腻吗?不止,她的早熟还应该归因于几乎是遭遗弃的生母给她心理蒙上的阴影。聪慧乖巧的林徽因虽然深得父亲以及其他长辈的宠爱,可是每当她回到冷落的后院,看见生母那孤冷怨愤的神情,都会觉得是如此难过。于是,林徽因不得不过早地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而这些,都深深地根植在她少女时代的记忆里。
无奈小小的年纪,内心却要背负着诸多的沉重与隐忍。那时候小小的林徽因,或许总是会在盛夏的午后,一个人坐在木楼之上,默默地看着天空中自由自在的云朵,想着自己的心事;或是静静地蹲在院子中的花坛前,看着那些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一切都让林徽因那么羡慕,只因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可以无忧无虑。蓦然地,林徽因多了一份多愁善感,她开始懂得,生活就是生活,并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般幸福与美好。
或许,林徽因这一生都注定要因为感情而纠结,年少时因为父母的感情纠结,成年后又因为自己的感情而纠结,这也许就是命运使然吧!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是林徽因的幸运,也是林徽因的不幸。
幼年的林徽因和表姐妹们一同住在祖父的大院里,林徽因喜欢和表姐妹们在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又无学识,不能担此重任,于是,林徽因的启蒙教育就落在了她的大姑母身上,即便是大姑母出嫁后,也依然常年住在娘家。少不经事的几个小女孩住在一起,好的时候就像一个人似的,矛盾的时候又闹得不可开交。而对于这样的她们,慈爱的大姑母总是任由女孩子们打闹。
身为旧式大家族里庶出的大小姐,来自家族里的排挤与磨难成了林徽因的必修课。为了在这样的大家族里生存下去,她已不能指望自己那失了宠的亲生母亲,她需另外寻找一个可倚重的亲情作为自己的依靠,只有这样,她才能在这个大家庭里生存下去。因为想要一个人生活在这样复杂的家庭里,实在是太累了。
幸运的是,林徽因的姑母恰巧弥补了她母亲在性格和文化方面的不足。可以说,林徽因是很有灵气的,姑母经常夸奖她聪明灵秀。在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林徽因是年龄最小、最贪玩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也不注意听讲,溜号更是家常便饭,可是聪慧伶俐的她即便如此,却还依旧是背书背得最好最快的那一个。那阵阵软声细语的读书声,让人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或许年幼的林徽因还不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悟不出作者那诗意的情怀和远大的理想,但这些都并不妨碍她对书籍的喜爱。是的,林徽因爱上了书,爱上了书中那方方正正的字体,爱上了书中暗暗飘来的墨香,爱上了原本单一的文字经过组合便成了美文的神奇。
这个时候的林徽因是幸福的,属于她的那个小小世界有如微风徐徐的春天,总是那样的阳光明媚,温暖和煦。
背书写字,林徽因都学得极快。学识在慢慢地增进,心智在慢慢地成熟,懂事的林徽因,曾经还在父亲外出的时候,帮祖父给父亲林长民写信。那纤细的小手,认真地握着笔,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在纸上写下了她对父亲的真挚思念与问候,细致而美好,青涩而纯真,一切思念涓涓而来。这里便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其中最早的一封信件,那时候的林徽因七岁,是父亲为她寄来的。
徽儿:
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
祖父日来安好否?汝要好好讨老人欢喜。兹寄甜真酥糕一筒赏汝。我本期不及作长书,汝可禀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长民三月廿日
父亲林长民在信的开篇便写到了因为女儿林徽因的来信而欣喜万分,并说“我尤爱汝”,由此可见他那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也许人们还不能相信,小小年纪的林徽因怎会如此懂事。但信中写的却是丝毫不夸张,那时的小林徽因已经可以帮父亲分担起家庭的责任了。这在林徽因成年后,一封父亲给她信上这么批注:
二娘病不居医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嘱吾日以快信报病情。时天苦热,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则啼哭无常。尝至夜阑,犹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
一个人要做到对自己的美、聪明、善良,完全不自知,才显贵重,就仿佛栀子花不知道自己有多香,兰花不知道自己有多幽静。天分,天性,从来都不需要发言和解释。
人们常说“大家闺秀”,也都喜欢“大家闺秀”,一个女子出落得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固然是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年幼时林徽因的成长充满了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她拥有着父亲的喜爱,祖父的疼爱,姑母的培养,姐妹的陪伴。即便林徽因亦承受着太多的责任与心事,尽管那些原本并不属于她。可是,与普通人家的孩子相比起来,如此的林徽因已经是非常幸福而又幸运的了。
白驹过隙,十二岁的林徽因出落得亭亭玉立,身体上的瘦弱,让她看起来在单薄之余,更多了一丝丝的纤细与柔美。这个时候的她已然是个非常懂事并且有主见的孩子了,她可以得心应手地帮助长辈料理繁琐的家事。也正是因为如此,林长民才感觉这样的女儿是如此贴心,对她更加喜爱了。当然,喜爱多了一分,体贴和关爱也就相对应地多了一分。
两年过去,十四岁的林徽因长成了一个落落大方的少女,她的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小辫子,清澈明亮的眼睛透着她的机灵与聪慧。虽然穿着朴素,但却丝毫遮挡不住她的美丽和神采。
人生,没有什么东西是你应该得到的。试着将焦点放在自己已经拥有的,而不是那些想得到的;即便再怎么平淡,也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小小幸福。一九一八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要到日本进行考察,爱女心切的他本想把贴心的林徽因带在自己身边,可是却一直未能实现。为此,林长民时常感到遗憾。他曾经在给寄给林徽因的信中这样写道:
每到游览胜地,悔未携汝来观,每到宴会,又幸汝未来同受困也。
由此我们便可见林长民对女儿林徽因的疼爱。
林徽因是一位优雅、聪颖并且可爱的姑娘,她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此美妙无比,如此完美清透。或者,也可以更准确地说,林徽因其实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无瑕的艺术品、一位天资聪颖的完美艺术家。
想那后人,有多少人曾经为了她的一颦一笑而倾倒,像是因为看那杨柳吐露嫩芽,而在不经意之间爱上了江南吴侬软语的春天。不知世间有多少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或许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遇见罢了。弱水三千,只愿意独饮这一瓢。江南的女子之中,不乏这样素雅纯净的,但她们却没有林徽因那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的意蕴,那意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甚至让人不敢直视。
林徽因似乎永远都是一朵醉人的花,慢慢地绽放,淡淡地释放自己的芬芳。可那香气却久久不曾褪去,直叫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尘世之间,还有如此美妙的女子。她是那样温婉而坚强,浪漫诗意而又真实无比,像玫瑰般迷人妖艳,又像百合般纯洁美好。
灵秀聪慧的女子,自然是不会甘心自己屈服于这样的俗世的,她用自己那浪漫多情的诗句行走在茫茫人世之间,如此轻盈,如此的曼妙;她用自己那颗敏感而强大的心,去感受着世间的酸甜苦辣,体会着人生的百般况味。而面对即将到来的爱情,林徽因则把那细腻的情感杂糅到了诗句之中: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林徽因《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样的林徽因,让徐志摩想了一辈子,让梁思成爱了一辈子,让金岳霖念了一辈子。她那充满色彩的一生,她那柔情优美的诗句,也让后世之人魂牵梦萦,心醉沉迷。
命定情缘

总觉得,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他的一生就已经被上天安排好了。虽然每个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纯真美好,啼哭不断,但是它却给每个人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个性。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那就像是一场舞台剧,他们会按照命运编写好的剧本,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按部就班地表演着属于自己的那段故事。
这个故事或是悲伤,或是喜悦,但无论怎样,即便结局让众人艳羡的完美无瑕,也还是会有疵点,只是大小不一;即便是过程中充满着让人失去信心的艰难困苦,也还是会有幸福来临,只是早晚不同。这,也是命运的公平吧!
茫茫宇宙中,偌大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属于自己剧目里的主角,都全心全意地演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故事,远比一部小说精彩得多。可是,世间是如此广阔,如此繁乱,茫茫众生,并不是所有人的故事都会被旁人记住。
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说,无疑,他们是幸运的,属于他们的人生故事被众人知道且了解,艳羡传唱,一代一代,直至今日。
在林徽因的舞台剧中,翻开童贞的那一幕,新的篇章开始于她的十五岁。
十五岁的林徽因,有着安静时的恬静与典雅,亦有着热情时的狂热与躁动。这样的林徽因是双面的:安静的时候,她喜欢自己一个人,喜欢沉醉在独处的美妙当中,静得如此宁谧,如此认真,她的血液是安静的,她的灵魂是安静的。那样的她,宛如婴儿般,在梦里寻找着一切的美好与纯净,让人不忍心去打扰,去惊动;而有些时候,徽因也是不甘于寂寞的,不甘于被人遗忘,她的血液里满是狂欢和躁动不安的基因。
是啊,人世间的一切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明了。它是复杂的,复杂到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还不了解,有太多太多的世界我们还没有看见,而这一切,却是那样真实地存在着,以它自己特有的方式,存在着。
就像是彼时的林徽因,她有着与生俱来的优雅恬静,聪慧灵秀,也有着后天姑母对她的教育培养,这一切都为她日后成为才女种下了美好的种子。
此时的林长民和梁启超,由于彼此志同道合,又常在一起谋事,已经成了互相欣赏的非常要好的朋友。由于两人都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又都在革命后的北京政府中任高级官吏,所以,让梁、林两家结为亲家的想法便在两位长辈的脑海里萌生了,这个想法似乎一拍即合。林家有女初长成,梁家有子多才学。他们想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这段婚姻把两家的关系进一步联结在一起。
一九一九年的某一天,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平常的一天,但是对于林徽因与梁思成来说,却是极不平常的。因为就在这一天,这对才子与佳人,在长辈的安排下,初次见面了。
回想那一年,梁思成十七岁,林徽因十五岁。
那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亭亭玉立但仍旧是稚气未脱的林徽因走进房来,她梳着两条油光光的辫子,明亮的双眸清澈有神,精致的五官更是衬托了她的娇美与含蓄。浅色的半袖短衫罩在长及膝盖的深色绸裙上,更多的是一份素雅与纯洁,是一位谁见了都会心生喜欢的女孩。她安静的时候内敛沉稳,活泼的时候朝气蓬勃。当她翩然转身想要告辞时,飘逸模样宛如一个小仙子,就那样,带着她那淡淡的笑容,如同她的那首诗——《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爱情是一场注定的潮水,而自己就是一叶随时等待靠岸的小舟。潮来潮去,随波逐流,载沉载浮,在劫难逃。同林徽因一样青涩懵懂,那时候的梁思成也只有十七岁而已。风度翩翩如他,年少气盛如他。那种强烈的优越感也因此油然而生:他有着一位受人敬重的父亲,有着良好的出身和家世,亦有着帅气的容貌。如此的他,身边自然也不会少了优秀漂亮的女孩子想要与他成为朋友,可是他却从没有对哪个女孩子真正动过心,或许是那个能让他心跳加速的女子还没有出现吧!
而这一回,却是例外的。面对如仙子般的林徽因,他是真的动心了,他心里面一直等待的那个人终于到来了。想来这也难怪,像林徽因这般清新温柔的江南女孩,纯真自然,毫不做作,又有哪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子能不喜欢呢?
而眼前出现的这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也让当时情愫懵懂的林徽因心灵为之一震。她不禁有些腼腆,甚至脸上泛起了红晕,就连行动也难免显得有点拘谨。在心仪男子的面前,似乎每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子都想把自己最完美的那一面展现出来,她们不想把自己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哪怕是一点点的小失误,也会让自己懊恼半天。但毕竟这次见面两位长辈安排的,林徽因大概也偶尔听到过自己父亲对于这个男孩子的谈论,也或许听到过这个男孩子的名字。
聪慧懂事的她明白,这个人总是有一天要见到的,或许还会和他喜结连理,共度一生。无论怎样,只要是家里人的意愿,她便会遵循。只不过,她没想到来得会这么快,这么突然,让她有些始料不及。
千百年来让那么多红颜才子纠结不已的情感,是如此剪不断、理还乱,是如此说不明、道不清。这奇妙情感,还是发挥了它神奇的力量,终是将两个人牵连到了一起。关于风流倜傥的梁家公子和美若天仙的林家小姐第一次的见面的其他情景,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确定的是,这一次的见面,二人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身影就注定了他们的生命会有交集。
尽管两位长辈是再希望这门亲事可以结成不过了,尽管林长民早已在心中认定了青年才俊梁思成就是他的乘龙快婿,尽管梁启超对林徽因这样的儿媳也是中意的,但毕竟这两位父亲是有着先进思想的学者,他们是开明的,并没有落入俗套。他们深知儿女的婚姻大事还应该由他们来自由选择,自定婚姻,才会幸福,这才是他们所希望的。因此,梁启超和林长民也都决定先不向两个孩子透露他们的打算,顺其自然才是最佳的选择。
生逢乱世,动荡不安,自然也少不了如洪水般汹涌而来的一件件家国大事。当国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创立之际,就像别处一样,中国也成立了国联协会。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就是国联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所以也是协会的总干事,公务的繁忙,让他为了国联的事务而常驻伦敦。
一九二零年的夏天,林徽因第一次离开了故土北平城,跟随父亲林长民一起前往远在重洋那边的英国。因为不想让自己再留有遗憾,所以这一次,林长民决定把这个心爱的女儿也带在自己身边。要知道,林徽因在学校里学会的英文使她本就敏捷的心思更增添了不少才气,带上这个女儿,不仅是个悦人的伴侣,更是个有用的助手。
在这个异国他乡,虽然只逗留了短短的时光,但却给这位才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林长民希望自己这一次和女儿林徽因一起出行,可以让她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长长见识,增加一下她的学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的英国远游,可以让林徽因看到西方的文明,不至于让她生活在中国文化这样小小的圈子里。塑造她中西兼备的眼光,这为林徽因后来的成长和对建筑的喜爱打下良好的基础。
林长民曾在给女儿林徽因的信中写道: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可见,林长民作为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而此时,林徽因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只沉浸在西方的自然美景和异国的文化里,似乎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的重洋远游,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
就这样,父女二人登上了法国邮船,航行在广阔无边的大海上,激起了层层的白色浪花。第一次坐船的林徽因难免有些好奇与兴奋。她纵目远眺,蔚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湛蓝的色彩似乎与天空连成了一片,没有分界。天上白云悠悠漂浮着,鸣叫着的海鸥似乎在云朵里捉迷藏,成群成群的海鸥,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踪影。小小的林徽因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浩大,感叹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渺小,仿若井底之蛙,只看得见自己头上的一方晴空。
离这个世界愈近,发现自己愈是无知,前方愈远。生命的长河流经的地方,都将得到滋润,长出绚丽的鲜花丛林。在邮船行驶了两个多月后,父女二人到达了法国,准备在这里转道去英国伦敦。而在去伦敦之前,他们决定先暂时在后租阿门二十七号的民房里住下来。之后,也就是在七月的上旬,林徽因随父亲游览了欧洲大陆。瑞士湖光山色的美景,比利时的钻石和动物园,法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德国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满目疮痍,这些都让林徽因感到惊奇,让她大开眼界。
为了让女儿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除此之外,他还带着女儿参观了每一处的文化古迹。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社会文化,给林徽因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觉,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林徽因饶有兴趣地游览着各地的自然风物、民族风情,这让自己极大地开阔了视野。甚至就算是林徽因没有兴趣的工厂和报馆,林长民也带着她去参观了。对于这样的做法,林长民还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始终认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发达的地方,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还是要吸取的,这样便可以作为日后改良的参考。
不得不说,离开了家乡,在英国居住的两年,林徽因是寂寞的,尤其是在父亲去欧洲各国开会的时候,一个人的她更是如此。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孤单地从早到晚一个人待着。她才十六七岁,是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又是一个人在异乡天涯,这样的孤单与寂寞可想而知。后来她这样回忆那时的情景: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这样的日子,林徽因过了两年,虽不是天天如此,但这种境况也着实让林徽因感受到了一个人的无助与孤寂。就在一九二一年的十月,林徽因结束了少女时期在英国的难忘岁月,和父亲一起回到了故乡中国。
人与人不同,人与人的生活也不同,有些人沉浸在自己的小小的世界里,体会着淡淡的悲伤,淡淡的欢愉,就这样淡淡地过一生;有些人热衷于生活在纷繁扰乱的尘世里,活得多姿多彩,潇洒快活。
可是,事与愿违,我们希望的是一样,而现实却是另一样。就像是林徽因的矛盾。这样的江南女子,骨子里是恬静淡雅的,可是命运却偏偏要让她轰轰烈烈。她原本希望自己的感情可以顺其自然,平平淡淡,可她却偏偏生得那样优秀,那样完美,如此的她,注定会被人爱慕追求,注定不能如自己想象的那般单纯美好。
或许林徽因从未想过,自己会来到千里之外的英国,也从未想过在这个异国他乡,自己会体会到初恋的美好。或许她亦从未想过,随着这次旅行的结束,自己那期待已久的初恋也会随之结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