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读图之“图”可用视像、形象、图像、影像等概念作解。本书讨论“形象嬗变”实则就是“图”之嬗变,作者立足于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由形象的当代境遇作“源”“由”探究。从形象嬗变的历时性解读中直面当今艺术的处境,在当下与终极的双重关怀中表现出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焦虑,也表现出形象泛化与变革博弈中的学术自信。由现实而追溯历史,由形象的泛化而作形象史的研究,这是本书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穷源溯流,稽隐索微,遂成一家之著述。该书屡见新识,创获良多,在艺术起源、人类意识、艺术本质、艺术形象等诸多问题上能力排众议,拎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艺术形象的嬗变历程,创造性的用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的观点来概括性地描述,并以艺术形象与人类意识相结合的角度,对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对各艺术门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表现进行了点与面的深刻剖析,并对当下艺术形象的泛化现象进行了学理的探讨,指出艺术应具有的人文性和直面性,整部作品深入浅出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适用于艺术学、美学、文艺学、教育学等专业的理论学习和美学业余爱好者的视野拓展。
|
關於作者: |
孙琳,男,山东历城人,文艺美学硕士,讲师。数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教学比赛中获菏泽学院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山东省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等。
平日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对美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都有深厚兴趣,多学科的兴趣构筑了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尤其对于各相关学科中人文性的关注是本人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教学之余在《中国美学年鉴》、《甘肃社会科学》、《名作欣赏》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目錄:
|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与历史结合的研究理路
一、理论源起:何为形象
二、历史维度:形象何来
三、本书框架
第二节 形象思维研究综述
一、自发的形象思维研究
二、自觉的形象思维研究
三、科际整合的形象思维研究
第二章 艺术形象的逻辑辩证
第一节 艺术的源起
一、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二、艺术源起背后的人类意识
第二节 自我的觉醒——人类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二、意识的物质基础
三、人类意识的形成
四、人类意识的特点
第三节 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的词源探析
二、艺术本质的几种历史观点
三、艺术的概念本质
第四节 艺术形象
一、“形象”的词源探析
二、艺术形象的实质
第三章 见山是山:前艺术期的艺术形象
第一节 蒙昧时期的艺术形象特征
一、世界的形象性:形象存在的先验根据
二、意识混沌时期的自然形象
第二节 原始人的思维特点
一、巫术的诗意世界
二、原始形象思维
第三节 图腾的艺术形象性
一、什么是图腾
二、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凤图腾
第四节 原始艺术形式
一、诗乐舞合一
二、实用装饰艺术
三、原始岩画
四、原始建筑
第四章 见山不是山:古典艺术期的艺术形象
第一节 古典艺术形象概述
一、象之意义的获得:形象
二、视觉艺术的形象
三、非视觉艺术的形象
四、镜像的比喻
五、艺术家族相似之
第二节 历史与文明的载体——文字形象
一、语言、文字的产生
二、汉字形象
三、书法
第三节 实用与审美的交融——建筑形象
一、建筑的特点
二、园林建筑
第四节 立体与平面的互渗——雕塑形象
一、雕塑的特点
二、人物雕塑背后的意味
第五节 似与不似的辩争——绘画形象
一、绘画的创作过程
二、绘画的变迁
第六节 意识与精神的浸染——文学形象
一、文学的产生、流变
二、神话的精神内蕴
三、神话中的生死意识
四、其他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表达举例
第七节 在与不在的困惑——音乐形象
一、“知音”的历史误读
二、“音”的存在实质
三、“知音”的启迪
第五章 见山只是山:时尚艺术期的艺术形象
第一节 读图时代艺术面临的尴尬处境
一、“狼来了”:视图时代的来临
二、艺术的处境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时代新貌
一、形象的现代审美内涵
二、背景与表现
三、艺术的当代迷失
四、形象的背后
第三节 读图时代阅读模式的变革
一、读图时代的“读图”
二、个案研究: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三、有话不好说——从《手机》来看当下语言的遮蔽性
第四节 当代艺术类型的沦落——以音乐为例
一、音乐的“流行”
二、流行音乐的特殊性——音乐本身因素的边缘化
三、音乐的堕落?新艺术门类的产生?
第六章 艺术的可能性前景展望
一、正面现实:重提人文性
二、面对明天:走出生活看生活
附录: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期刊文章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上述几种艺术起源的理论,根据其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潜意识说包括美欲说等主要是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答问题,强调艺术创作者即人的主体方面的原因和心理、本能的因素,如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原始思维的特征等,较多地关注于艺术中人的因素。摹仿说和劳动说则立足于朴素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偏重于从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方面来探讨艺术起源 ,关注的是外在于人的物质客体因素和过程。所有这些理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和各自独到的价值,都为揭示艺术起源之谜作出了富有启发性和开创性的贡献。然而,它们都对艺术起源的复杂的多元混合的因素,作出了单一化的处理和解释,即使像美欲说好像是多元论者,但其涉及的多元仍然只是平面的,未能将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放在这个问题中去思考。艺术活动既涉及到人和物,也牵涉到人和物的互动过程,只有在充分考虑艺术活动的因素和过程,并且站在人的意识思维发展历程上看待,才能真正解释这个难解之谜。
虽然现在穿越剧流行于荧屏,但毕竟没有时光隧道可以让现代人回到远古时代去调查艺术的真正起源。现代人探究艺术起源的主要途径只能是这几种:一是依据现存的史前艺术遗迹,也就是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二是通过考察现存原始部落的文化艺术形态而推测艺术的起源,也就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三是通过考察儿童艺术观念、艺术创造的产生发展考查人类艺术审美的内在心理需求,也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艺术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各人视角的不同。先讲一个关于艺术的例子,这个例子的名字就是《艺术》。
法国当代喜剧《艺术》是法国新锐女剧作家雅丝米娜? 雷札(Yasmina Reza)的成名之作。《艺术》法语版在1994年10月巴黎香榭丽舍喜剧院首演。肖恩?康纳利制作的《艺术》英文版于1996年公演于伦敦的Wyndham''s Theatre,取得空前的成功,使《艺术》走向了世界。之后短短的几年,《艺术》被译成36种语言,不断被搬上全世界各大都市的舞台,包括柏林、伦敦、东京、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莫斯科、约翰内斯堡、布宜诺斯艾利斯、孟买、悉尼、波兰、南非、百慕大群岛、葡萄牙、新加坡等重要城市国家都有过此剧的演出,无不造成轰动。2003年底,台湾的三位国宝级演员李立群、金士杰与顾宝明排演了《艺术》的台湾版,连演四十多场,场场爆满。2001年7月31日在伦敦的Wyndham''s剧院举行了庆祝《艺术》的第2000场演出。2001年《艺术》首次搬上中国舞台,当年11月在上海首演,2003年底再次演出。两轮《艺术》的上演,在上海剧坛刮起了一股“白色的艺术风暴”,一票难求。每场演出,剧场里总是笑声不断,平均多达150次。
《艺术》一经问世,便受到国际戏剧界的高度关注,先后荣获多项大奖:1995年莫里哀戏剧奖(Moliére Award)最佳编剧奖;1996年伦敦标准晚报奖(London Evening Standard Awards)最佳喜剧奖;1997年奥利弗戏剧奖(Olivier Awards)最佳喜剧奖;1998年纽约戏剧评论奖(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s)最佳编剧奖,1998年托尼戏剧奖(Tony Awards)最佳编剧奖(该奖第一次由一个非英语剧作家捧得)。一向以挑剔著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也给了《艺术》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一出高明、诙谐、第一流的喜剧”。
造成这么大影响的作品是什么内容呢?《艺术》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三个男性之间的动人故事。愤世嫉俗的航空工程师马克、追求时尚的皮肤科大夫塞尔吉和干了大半辈子的纺织业失业后,刚刚开始凑合着学做文具生意的伊万,是三个在职业、年龄、性格和兴趣爱好上截然不同,却又情同手足的好友。然而,一幅纯白色现代派的油画几乎摧毁了这种铁三角式的哥们儿情谊。塞尔吉花二十万法郎买了一幅几乎是白板的油画,在塞尔吉看来这幅几乎白板的油画价值连城,作为艺术是无价的,而在马克看来这又是非常荒谬的,空白也能算作是艺术,马克认为塞尔吉购买这幅“臭狗屎”画的举动是不可饶恕的愚蠢行为,二人很不开心。他们找伊万来判断对错,没料到伊万是个折中主义者。结果三人之间居然引发了一场撕心裂肺的辩论和感情风暴,三人为了这幅画大动肝火、大伤和气,直至大打出手。就在三人的友谊即将崩溃之际,突然他们醒悟到,为了莫名其妙的一些概念而伤了十几年的友情实在是太不值得了。为了表示对他们对友谊的尊重,塞尔吉将伊万的画笔交到马克手里,要他把这幅挑起争端的油画给涂抹掉……
什么才能算作是真正的艺术?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其实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也正是如此,一把石斧在古人眼中只是工具,而在今天看来就是艺术品;在古人眼中为生计而进行的仪式(巫术),在今人眼中可能也是艺术。
现在各种艺术起源的学说都依赖于同一个事实,即只有在人类心理较为成熟的基础上,人类才会拥有意识,也才会有所谓意识的分化,从而无论是经由游戏也好,劳动也好,巫术也罢,意识中的某一种才会逐渐向艺术方向过渡。换句话说,只有人类拥有了艺术意识,才会真正产生人类的意识,艺术也才真正起源。猛一看,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式的循环论,艺术意识与艺术孰先孰后,先有艺术活动才从活动中产生人类的艺术意识,还是先有人类艺术意识才有艺术活动,这个问题的解答绝对不可能仅仅从时间的维度上来分析。因为原始人的艺术遗迹之所以为“艺术”,是由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而当时原始人最初的用途或者说对之的看法则无从查考,况且当时许多人类萌芽状态的活动与心理都是凝结在一起的混沌,如果强行分剥,就像庄子寓言中混沌强行被凿开七窍,必然会造成“混沌死”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不会对问题的解答有任何的帮助,还会引起其他学科门类为了寻找彼此的起源而互相争夺这第一桶金的局面,最终使问题不了了之。
依笔者的观点,艺术是人性对于物性的超越,艺术的起源所探讨的一方面是艺术活动的源起,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评论等的第一次,另一方面更是人类艺术意识的萌发,也即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何为的自我感知,这两个方面共同促成艺术的萌生,缺一不可。原始人的艺术意识的产生肯定是伴随着艺术活动而展开,而艺术活动在起初之时的功用对于原始人来说并不单纯是艺术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宗教的和认知的,即原始人的大部分活动是为了将先代的有益于人类生存及延续的知识与禁忌传递给下一代或如何适应并改造自然界,这也是人类活动最为客观上的价值与意义。而当原始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自我与自然、与其他物种、与其他个体的区别之时,他们便会恍然发现,原来这一切活动竟然都是自己所创造的,竟然都有着自己的智力与体力的贡献在里面,于是这种欣赏并自豪的心态催生了艺术意识的生发,最终在原始人自己的意义上产生了艺术。而原先那些明显具有宗教巫术特色的物品与遗迹也就离生活愈来愈远,最终成为单纯的艺术品。这一现象愈往人类发展的后期愈为显著,而对于艺术起源时段的界定也愈为靠前,同时也有更多的物品成为艺术品,更多的人成为艺术家。譬如说对于明代人、清代人来说,隋代、唐代的不少陶瓷生活用品成为传家的艺术品而提升了原有的价值同时却失去其实用的功能,同样,到了现代,不少明代、清代的瓷碗、瓷碟同样成为了艺术品、文物,远离了当时人的用途与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