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名人回忆录系列·端纳回忆录

書城自編碼: 211732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社会各界人物
作者: [澳]端纳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062312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2/17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演变特征
《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演变特征 》

售價:NT$ 1914.0
更好的行为:给教师的指南(教师成长系列)
《 更好的行为:给教师的指南(教师成长系列) 》

售價:NT$ 354.0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
《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 》

售價:NT$ 822.0
烧掉你的船:将焦虑转化为积极行动的9个策略
《 烧掉你的船:将焦虑转化为积极行动的9个策略 》

售價:NT$ 311.0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售價:NT$ 411.0
图解昆虫学
《 图解昆虫学 》

售價:NT$ 2590.0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售價:NT$ 666.0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售價:NT$ 3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7
《 段祺瑞政权:民国史军阀篇(精装) 》
+

NT$ 288
《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真实民国 》
+

NT$ 702
《 醇亲王载沣日记 》
+

NT$ 642
《 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 》
編輯推薦:
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1875-1946),英籍澳人。人称“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外国在华人士之一”、“蒋委员长和蒋夫人的有名的澳籍顾问”、“最显赫的客卿”、“中国第一顾问”、“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洋政客”、“折射旧中国五光十色政治舞台的一面镜子”、“中国第一号白人跟班”、“民国神秘洋客”、“著名西方记者和政客”、“顾问专业户”等。

端纳到达中国后,参与了革命党人的军事行动、光绪帝的被害、辛亥革命轶事等等众多政治事件,与袁世凯、冯国璋、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等人的来往密切并长期担任他们的顾问。他的经历,是一部清末至民国私人史。
內容簡介:
本书由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人)生前口述,美国记者E·A·泽勒帮助整理的回忆录,使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所写。本书告诉人们的,不是那些早已为人熟知,而是端那自己亲身参与或接触过的历史和人物功过,以及深蕴其中的种种内幕和因由:从1903年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详述了自己采访日俄战争时,第一个找到了对日威胁颇大的巴尔干舰队,有意无意间,为日本海军胜利帮了不少忙;1913年为孙中山撰写了第一个人称“端纳的宣言”的对外宣言,及被袁世凯赶下台的孙中山后的生活与工作细节;1915年第一个在报端披露中日“二十一条密约”,震惊中外;1931年参加李顿调查团后与张作霖接触,取得张学良信任,一手制订并全程参与张的戒毒治疗,东北易帜有其一份功劳;蒋介石是如何聘其为私人顾问的,陪侍时间之长,参与事件之多,在蒋氏的顾问人员中绝无仅有。直至西安事变中,第一个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并成功和平解决事情,成就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颠峰为止。
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不小的轰动,被普遍视作是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写照,披露民国政坛秘闻的奇书。整理者泽勒一再强调“
毫无疑问,本书所写的内容,一定与他人记述的稍有不同,我不欲与之争论。但无论如何,这是端纳亲口说的。”
“我完全笃信,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端纳先生和中国。”透过端纳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高层人物生活隐私及政坛上鲜为人知的秘辛,探触那段中国历史现实的核心。
關於作者:
威廉·亨利·端纳(1875-1946),澳大利亚人。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自1903年踏上中国大地,先后担任张人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等人的顾问,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被称为“
中国第一号白人跟班”
和“最显赫的客卿”。在他如此长期的顾问生涯中,几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讨袁之役、中国参加欧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13年为孙中山撰写了第一个对外宣言,人称“端纳的宣言”;1915年他第一个在英文报纸上披露了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卖国密约;1931年参加李顿调查团与张学良关系密切,亦师亦友,东北易帜有他的一份功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他第一个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40年初夏与蒋氏夫妻意见相左,出走香港。后被日军关押在菲律宾直至日本战败后,又回到中国。

“生为中国之友,死愿永息此乡。”是端纳最后的心愿。1946 年病逝,葬于上海宋氏陵园。
目錄
端纳“五说”及其他 张耀南
第一章 开启中国顾问的传奇生涯
第二章 成为举世瞩目的名记者
第三章 中国式政治游戏的特质
第四章 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核心
第五章 调和革命党的权力内讧
第六章 走进孙中山的世界
第七章 陪孙中山向宋家求亲
第八章 揭露二十一条要求的真相
第九章 袁世凯兴亡秘辛
第十章 中国首度踏上国际政治舞台
第十一章 目击孙中山临终的一刻
第十二章 蒋介石叱咤风云的日子
第十三章 张学良公私生活搜秘
第十四章 张学良的内心世界
第十五章 与蒋氏夫妇形影不离的日子
第十六章 西安事变中的蒋氏夫妇
第十七章 蒋氏夫妇的内心世界
內容試閱
端纳“五说”及其他
张耀南
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1875-1946),英籍澳人。不会中国话,却好为中国“说客”。人称“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外国在华人士之一”、“蒋委员长和蒋夫人的有名的澳籍顾问”、“最显赫的客卿”、“中国第一顾问”、“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洋政客”、“折射旧中国五光十色政治舞台的一面镜子”、“中国第一号白人跟班”、“民国神秘洋客”、“著名西方记者和政客”、“顾问专业户”等。
自称“永久的三角形”。或为“说客”,居中外商业谈判之间;或为“和平使者”,居内战双方之间;或为“掮客”,煽动中国入协约国并对德宣战。既为“三角形”,则决不得罪两极,而是游走于两极之间:阴太过则阳之,阳太过则阴之。故“三角形”必为“阴阳家”。
端氏居中国凡四十年,其著名“游说”案,约有五件,兹以“端纳五说”为总名,分而论之。
一曰“游说”两广总督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人。晚清名臣张佩纶(张爱玲之祖父)之堂侄,袁世凯之亲家(其子娶袁氏长女为妻)。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广西布政使、山东巡抚、广西巡抚等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接替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武昌起义后守江宁,不遂,遁沪以遗老自居。民国十六年(1927)逝于天津,享寿八十有二。
端氏约于1903年到香港,供职于《德臣西报》及《中国邮报》。欲接近中国政要而不得,乃剑走偏锋,在广州两广总督府门前“死等”,求见总督张人骏。有总督府幕僚感其诚,终得安排谒见。端氏以三寸不烂之舌,纵论天下大势,显摆其见多识广之一面。总督以香槟酒待之,并聘其为无报酬之“名誉顾问”,并得随时晋见总督之权。其首次重要“游说”成功。
二曰“游说”孙中山及革命党
孙中山(1866-1925),本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广东中山人。曾上书李鸿章要求政治改革,不遂。甲午战时,于檀香山加入“兴中会”,走上革命之路,成为“以革命方式覆满清”之最早提倡者。
端氏在香港主动求见孙中山,时孙游欧,只得胡汉民接见,并从此与革命党人保持密切关系。辛亥革命起,上海革命党人于伍廷芳公馆成立总部,指挥东南数省之革命,伍廷芳总其事。端氏乃鼎力协助伍氏之工作,内促各省反清光复,外则任对外交涉之事,人称“革命党的无官职的外交部长”。孙中山返国,与端氏相见恨晚,数日长谈,论及中国当时面临之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重大问题。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聘端氏为“中华民国外务高级参议”(1912年3月21日)。其第二次重要“游说”成功。
三曰“游说”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财政总长周自齐
北洋军阀政府,全称为“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指民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之统治时期之中央政府(1912-1928),亦称北京政府。北洋派及其领袖袁世凯得势,故有“北洋”之名。
周自齐(1869-1923),字子廙,山东单县人。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返国后主持筹建清华学堂。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财政次长,后历任交通部总长、农商总长等职。1920年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1922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曾任国务院总理兼教育总长。1923年10月21日病逝于上海。
周氏支持袁世凯称帝,曾任大典筹备处委员。1915年1月,日本以“二十一条”为交换条件,支持袁氏称帝。端氏欲得“二十一条”之详情,乃以财政总长周自齐为突破口,展开“游说”工作。周不敢透露,暗示袁氏之英国顾问毛里森(端氏好友、袁氏政治顾问)处有英译本。端氏终得“二十一条”正式文本并全球发布。1920年,端氏被北京政府聘为顾问;又受财政总长周自齐之委托,创办主持“经济情报局”。其第三次重要“游说”成功。
四曰“游说”张学良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奉天(辽宁)海城人。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中华民国陆军元帅。“西安事变”(1936)后,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软禁,凡五十余年。李登辉登“中华民国总统”位,始获自由。
端氏去东北(一说受蒋介石委派)任张学良之顾问,是在1928年底,在辞去工商部经济报道局工作,谢绝要人孔祥熙及外交部长王正廷挽留之后。其对张学良又有“三大劝”:一劝张学良戒毒;二劝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三劝张学良归顺中央政府。
张学良毒瘾很重,全身病态,初见端氏,每十五分钟即需中止谈话,注射吗啡提神。端氏很反感,劝其戒毒,后来并亲自陪张去上海治疗,在张病房外支床,日夜守候,直至其彻底戒除毒瘾。期间端氏曾向张之警卫长揭发张之秘书、仆人、医生等贴身人员怂张吸毒以渔利之事,使张开除此批人。
杨宇霆为张作霖老部下、东三省兵工厂督办,常荫槐则为黑龙江省主席。杨常两人亲日,日亦有以两人为“东北王”之打算。两人见端氏初来,想拉拢之。端氏密报张学良,并揭发两人私借巨额外债、进口武器诸“反常事”,引起张高度警觉。杨以“老臣”自居,对“少帅”本就看不起,还曾逼“少帅”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让常荫槐主其事。“少帅”不再容忍,于1929年1月10日诱杀两人,史称“诛灭杨常”。后送两家银元各一万,以为抚恤。
“中原大战”于1930年爆发,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争持不下,张学良于是得举足轻重之“势能”。若偏蒋,则蒋胜;若偏冯阎,则冯阎胜。关键时刻端氏劝张通电全国,出兵平津,助蒋赢战。1930年11月4日,阎、冯通电下野,张收编接管西北军,入主燕京,进军华北,中原大战结束。蒋对军阀控制力大增。
五曰“游说”蒋介石、宋美龄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48年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引退”。败退台湾,又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等职。宋美龄(1897-2003),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结婚(时蒋为北伐军总司令,进驻上海),史称“中美合作”(中者,蒋中正;美者,宋美龄)。
端纳陪张学良出洋考察返国,受到蒋、宋热烈欢迎。端氏对蒋却“犯颜直谏”之,引起“翻译”宋美龄之关注。1934年(一说1935年),端氏正式受聘为蒋之顾问,并住进蒋之官邸。与蒋、宋同住一别墅,共用一餐桌,可谓形影不离。
端氏1903年离开澳大利亚,直至1946年病逝,43年未回故乡,期间38年在中国度过。端氏“五说”,圴极重要。其详情,已见于诸人笔端,兹不赘。兹请罗列其所得重要之“评语”。
孙中山以“不胜感激”评端氏:“国家统一,伟业告成。你曾力将我们的主义宣示天下,使革命获得成功;南京一役,你更是奔走沪宁之间,尽力助我军民。每念及此,不胜感激。”(孙中山致端纳函,1912年3月21日)
宋美龄以“绝非偶然”评端氏:“清末民初,在华受聘的外国顾问不在少数,但大多数是在本国具有相当地位和声望的人。而象端纳这样的人,在其国内不过是当工人的一介平民,只身来到中国,
居然能成为岑春煊、孙中山、袁世凯、蔡锷、张作霖等人的朋友或顾问, 绝非偶然。”(宋劝蒋之言,1934或1935年)
刘大钧以“创始人”评端氏:“你是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创始人,我只是作为你的代理人而已……我认为,国民经济研究所是属于你的事业,同你紧密相连,如果你与它脱离关系,我不知道它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刘大钧致端纳函,1940年5月7日)
艾伯特?
泽勒伯爵以“身体力行、坚韧不拔”评端氏:“四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坚韧不拔,力图将中国凌乱的国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还其本来的尊严。……自从马可?波罗以来,他是得以与中国的最高统治同吃同住,并跻身于核心圈内的唯一一位外国人。他得到他们的信任,得知他们的秘密。可是,他不愿写出来。”(《中国的端纳序言》,1948年1月3日)
邢建榕以“讲信用、重情义”评端氏:“他是个讲信用、重情义的人,深感自己失信对不起张学良,并怀疑自己对蒋氏是否还有一点作用?气愤之下,他向人表示:‘蒋委员长不放张学良,我辞职,不当顾问!’”
思嘉以“客观上也做了一些对中国抗日有利的事情”评端氏:“他在中国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站在维护英美在华利益,遏止日本在东方侵略扩张这一目的上,客观上也做了一些对中国抗日有利的事情。同时,端纳的一切活动是使中国政府采取亲英美的政策,使英美在华得到更多的侵略权益,当然也不会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2013年6月20日
第一章 开启中国顾问的传奇生涯
香港的影样渐渐出现在轮船右方的水平线上,左方是伸出中国大陆的一小块弯曲的陆地——九龙。在轮船的甲板栏杆边站着一位健壮的青年人,满头黑发,眼光炯炯有神,红润的脸上配着一个大鼻子和刚毅的下巴,他就是原住在澳洲墨尔本的记者威廉?亨利?端纳。
他后来陆续担任过孙中山、张学良及蒋介石夫妇的顾问,并因而参与他们的公私机密,如陪同孙中山向宋耀如提出娶其女儿的请求,如亲自监督张学良戒毒,如陪伴宋美龄前往西安营救蒋介石。
轮船在九龙靠岸,端纳改乘渡轮到香港,他走上码头,从此进入人地两疏的中国世界。街上人潮如涌,交臂而过的各种面容与肤色的人种都有,除了华人,不时涌现朝鲜、日本、波斯、印度、葡萄牙和马来人。身穿军服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士兵、印度骑兵以及穿短裙的苏格兰士兵也随处可见。
端纳边走边找,来到云咸街下头,这里正是花市。云咸街盘旋而上,通向繁花似锦的太平山顶端。山坡上有座倾斜的屋宇,上面挂着一个已遭风雨剥蚀的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德臣西报”字样。
机缘巧合到东方
一位蹲在高椅子上的矮个男子跳下来说:“你大概是端纳先生,我叫乔治?哈德?里德,你的办公桌在那边。”
“你们怎么会从澳洲请我来此担任记者?”端纳问。
里德已爬回那张高大的椅子,他大声说:“是皮特里?沃森介绍的。他在香港时,我请他替我找一个人来,不论在哪儿找都行,但这个人必须懂得印刷,又懂新闻工作,而且还要滴酒不沾。四个星期后,沃森打电报说,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就是你。”
端纳感到很惊奇,又觉得很有趣。他记得皮特里?沃森,一位外表古怪的英国人,前年圣诞节,曾到雪梨《每日电讯报》拜访。
当时,端纳是该报的副主笔。沃森说,他是日本神户《记事报》记者,正取道香港、澳洲和南非返回英国。端纳请沃森吃饭,当端纳只点茶而不要酒时,沃森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似乎心里在盘算什么。
喝茶时,端纳不断地向沃森提出许多关于日本的问题。沃森谈到日本的政治动乱,还谈到日本人的文化和他们的偏狭思路,他像专研日本的权威一样,讲得头头是道,一口气说了一个小时。沃森说,在他看来,日本人比任何民族都狡猾和伪善。
“决不能相信他们”,他警告说:“他们说什么也不能相信,永远要提防他们。”
“那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端纳问。
沃森回答:“中国人也是一团糟,这个民族久经岁月洗礼,富有智慧,但从来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纵情于追求财富和奢靡之中,只有自负和虚荣心,他们已经落伍。”沃森停顿一下,接着说:“但他们又像一座沉睡的活火山,潜藏着一股力量,它漠然兀立在那里,让人捉摸不透,让人生气,又让人着迷。”
他饮尽最后一口茶,又往下说:“必须有人给予他们刺激和启发,告诉他们哪是顺风,哪是逆风。”
他们回到《每日电讯报》编辑部,应端纳之请,沃森写了一篇文章,以“太平洋霸权”为标题刊出,内容主要是揭露日本人的野心,指出他们正在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大约过了两个星期,端纳受聘为墨尔本《观察家报》的政论版撰述委员,薪水优厚。但接任新职才两星期,却收到香港来的一封电报,请他出任香港一家有名的晚报的副主笔,这封电报还注明,请在墨尔本中华航运公司接洽船票和旅费。
用枪炮谈外交
端纳拿着电报,将信将疑前往航运公司的办事处询问,一位职员向他保证确有其事,并问他准备何时启程。端纳回到柯林斯大街走入《观察家报》,就直接走到该报主笔的办公桌前。
“我想前往中国。”他说。
“这是不是有点突然,端纳先生?”那位主笔抬起头来,满脸的惊讶:“你对中国了解多少?这里才是你的真正用武之地。”
“我要去闯一闯。”端纳说。
1903年5月,端纳从墨尔本乘船出发,真的来到香港。
里德转回去审阅正在编排的新闻稿:“端纳先生,这些是伦敦发来的截稿后电讯,请你看看并加上标题。”
从事新闻工作之前,端纳原是个印刷工人,最初在布里斯本《信使报》学排字。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知名的建筑承包商,是该报的大股东。这位苏格兰工程师的后裔,心地仁慈而家教甚严,要求儿子学会一门手艺,以便自食其力。对其带有浓厚传统思想的父亲而言,端纳现在走进的世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一个不受普通法则节制的世界,只要出点小事,英美或法国的炮舰便会逆江而上。在中国的外交事务中,枪炮比钢笔更有助于完成条约签署。
自从1842年和1856年的鸦片战争战败之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规定英、美和欧洲其他列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凡是这些国家的公民均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在中国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鸦片战争则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商业地位和政治威信,中国海关及其所属人员在随后的岁月中,完全由英国人管理,强硬的外交政策和精良的工业制品,更加增强了英国人在华的支配地位,这就是中国当时的现状。
端纳在德臣西报的老板贝恩推荐下,参加了排他性的“香港会”。这个俱乐部设在一座宏伟的建筑物中,位于市中心,网球场和板球场又宽又大,可让殖民地达官贵人享用的东西一应俱全。端纳间或来此消磨夜间生活,多数只是听而不参加人们的谈话。
“香港会”里谈话的内容是橡胶价格、英国新闻、伦敦博览会,以及芝加哥市场上小麦或谷类的行情。中国的事情很少有人会提及,那些殖民地官员和被称为大班的洋行经理,不论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和美国人,都对他们驻地旁的中国政治一无所知,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不闻不问,因为中国的经济趋势影响不了他们的“钱”途。
端纳所在的那家报纸和其他两家日报,即《南华早报》和香港《电讯报》,正好反映了香港的外国人这种社会生活,英国众议院或参议院里发生的事情才是新闻,除了偶然的绑票案外,当地没有什么惊人的新闻。
首次前往广州
端纳觉得自己难以适应香港上层社会的生活,因此他逐渐限制自己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他一边忙于工作,处理香港所特有的各种事务,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的历史。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一有空便往山上跑,到摆花街跟女人厮混。
在摆花街,大约住有40位香港最漂亮的姑娘。她们有的满头红发,有的皮肤洁白,金发碧眼,有的则是浅黑型女郎,全是清一色的美国妓女。
他急于了解中国的意念与日俱增,可是香港的条件有限,难以满足他的愿望。他曾一连三天留意三家报纸上的线索,均未见到任何有关中国的报道,他越来越不耐烦。
中国的政治似乎复杂离奇,好像一团乱麻。清廷坐镇北京,统治中国已两个半世纪,变得越来越专横和腐败。政府机构叠床架屋,各级官员人浮于事,他们不学无术,对如何管理国家一窍不通,却有大肆搜刮的本领,一心只求腰缠万贯,人民对此怨声载道。有些中国人在密谋起事,端纳听到许多街谈巷议,知道有个名叫孙逸仙的人,香港居民称之为“革命傻瓜”,是主要的领导人。
端纳在香港只有几个月便被中国所吸引。虽然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不让外国人——蛮夷进来,但他决心撬开那扇古旧的大门,最近的一扇大门是广州,那是两广总督张人骏的督衙所在地,广州还是华南最大的城市,其政治重要性仅次于北京。
有天傍晚,端纳走近里德的办公桌说:“今晚我要去广州,到中国走一走。”里德边工作边回答:“有人走过一趟,但一无所获。”
端纳从香港坐汽船逆珠江而上,经过整晚航行,黎明时分抵达广州,这时天色灰白,露重雾浓。端纳步下长堤,听见许多巷子里有盆盆罐罐在叮当作响,那是人们往手推粪车上倾倒夜壶弄出的声音。
长堤上,牛车、独轮手推车成群结队,衣衫褴褛的中国人拖着脚步,半睡半醒。有位衣冠楚楚的英国人站在一旁,他是广州海关税务司的庆丕,端纳在香港曾多次会过面。
庆丕问端纳来此有何贵干,因为新闻记者居然丢开剪刀和浆糊瓶子而出来活动,实出他的意料之外。
“我来求见两广总督。”端纳回答,他像平时那样直率,边说边眨眼睛。
“约好了没有?”
“约好?到哪里去约?”端纳缓缓地问。
见中国总督要由英国领事安排
“当然是到英国领事法磊斯先生那里去。”庆丕回答:“如果不事先约好,两三天也见不到总督。”
“英国领事?”端纳盯着他问:“见中国要人,先要通过英国领事?真是活见鬼。这个国家究竟是怎么啦?”他又说,他想当天晋见总督,晚上回香港。
庆丕有点生气地说:“那办不到。”
端纳乘轿子前往督衙,8点半抵达那里。总督府是个深宅大院,门口有批清兵把守,他们头戴圆白帽和红羽毛饰,木然地站着。
端纳想进去,他们便咕咕哝哝地说个没完,最后突然指着一排台阶,端纳只好背靠一根大柱子,坐了下来。他根本没想到,中国官员直到下午两三点才来上班。
端纳决心整天等下去。他想:如果在这个国家需要的是耐心,那我非有这种耐心不可!我要作得比最有耐心的中国人更有耐心;若有必要,我要学作泥菩萨,比它坐得更久。
督衙门前有两口大缸,经常有男人前来小便。他们旁若无人,熟练地撩起长袍就撒,一点也不觉得难看。透过阵阵袭来的其他臭气,尿的臊味更是又浓又酸,在一张轮船时刻表的背面,端纳写下自己的感想:“搬掉大缸之日,就是中国进步之时。”
他坐在坚硬的石阶上,浑身不舒服,又烦又躁。这些石阶不由使他想到中国对维新变法的顽强抗拒,想到香港“山顶”富贵人家对山下贫民的冷酷无情,端纳转而提醒自己这是中国,如果想要介入其中就必须学会适应。他告诉自己,不要一见丑恶的现象就起反感,要像护士对待难看的病患那样对待它。
时近下午2点,一位目光炯炯的年轻中国官员穿过人群走来,他见到端纳便停住脚步。“你有什么事?”他用流利的英语问。
端纳马上立起身,对这位后来才知道是总督儿子私人教师的年轻人说,他来求见总督,以便了解中国人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而据他观察,中国人的观点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私人教师莞尔一笑说:“法磊斯先生为你约好了没有?见了英国领事没有?”
在烈日下曝晒了四个小时,令端纳大为光火,不禁脱口而出:“你是个中国人,却叫我去通过英国领事安排,会见你们的总督,真是岂有此理!你们这个国家究竟是怎么啦?”
年轻的私人教师耸耸肩膀说,那是一种规矩。尔后又来了三位官员,每个人都在听完他的申述后,劝他先去见英国领事。
最后,端纳听到一个人用生硬的英语说:“朋友,有什么事?”一位身穿官服的白胡子中国长者,透过又粗又白的眉毛望着他。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