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别人说:这么大你也该成熟了。
别人说:高学历终究是好的。
别人说:你该找份稳定的工作,别总是三心二意。
别人说:年纪到了,你该结婚了。
别人说:年级到了,你该生孩子了。
别人说:你不该这么做,你应该……
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吗?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对吗?
为什么我们追随世俗,却仍旧常常感觉生活悲催?
本书将带你看穿生活中那些悲催的假象,别让世俗误导了你的人生。
|
內容簡介: |
生活变得太快,没有一成不变的活法,上一代人的活法不一定适合下一代。然而,世俗中总有太多的观念固执着不肯变,无视社会变化的现实,成为扰乱年轻人视线的假象。所以,对于世俗中的假象,我们需要看穿,然后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一位开明、知识渊博的母亲,和一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儿的一次坦诚对话,将两代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全面细微地呈现出来。哪些观念是过时的,哪些观念仍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年轻人到底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本书都给了十分坦诚而客观的建议。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该怎样面对世俗而纠结,那就请翻开这本书,好好看一看生活中那些让人悲催的假象吧,然后你将明白,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过上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
|
關於作者: |
萨曼塔· 赫尼格
《纽约时报》著名心理专栏作家,著名记者。2010年,她获得了美国社会记者和作者的终生成就奖,并荣获了“古根海姆”基金会荣誉。
罗宾·马兰兹·赫尼格
萨曼塔·赫尼格的女儿,《纽约时报》知名编辑。
|
目錄:
|
有点儿啰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第一章——年纪:你真的像你生日说的那么大吗?
第二章——学校:你还要在学校待多久?
第三章——角色:换几次工作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第四章——爱情与婚姻:你要恋爱到几岁,才会找个人结婚?
第五章——孩子:你最适合几岁要孩子?
第六章——智能和体力:你的大脑和体力真的在退化吗?
第七章——友谊:你何时才会获得真正的朋友?
第八章——长辈:怎样和长辈一起成长?
第九章——真实的自己:我们到底比上一代多了些什么?
|
內容試閱:
|
有点儿啰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在这篇有些长的序章里,你将了解到看穿今日年轻人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和观点。假如你觉得太“啰嗦”,也可以跳过去,当然,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还是建议你能仔细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点儿耐心吧,年轻人。
一)曾被误解的新一代年轻人
20几岁的年轻人,一度被认为是这样的:
他们懒惰而漫无目的,赖在家里与父母同住,黏着家人白吃白喝,还想保持这种过惯了的优哉游哉好日子;他们意识不到勤力工作的重要性,一开始就想一步登天,从高层做起;自以为聪明绝顶,胜任工作绰绰有余;父母把他们宠坏了,平常小事父母也赞不绝口;教练或老师也对他们宠爱有加,只是登台稍露头角,就颁发奖杯来庆功祝贺;觉得穿着拖鞋去上班没问题,甚至去白宫见总统也无伤大雅。
在这里我要说,这些说法都错了,错得离谱。所谓80、90后的年轻人,绝非像上面说的那样不堪,而且他们绝对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代。如果非要说他们有什么错的话,那也是这个时代造成的。
20几岁的人变得“臭名远扬”,媒体实在难辞其咎。我觉得自己也有责任。2010年夏天,我为《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论及20几岁的人。文中着重提到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
)心理学家杰弗里·阿内特(Jeffrey
Arnett)的著作,他认为18至29岁是一个独特的成长阶段,正如由于20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变革,出现了青春期这个特殊成长阶段,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也促成了这一新阶段的出现。阿内特称这一阶段为成人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与这个名词相对的也有很多类似的称呼,比如说“有成人味的人”(adultescents),“小大人”(kidults),“大小孩
”(man-children),“ 自我的一代”(Generation
Me)。“成人初显期”这个称呼既表达出阿内特对这一阶段孩子的尊重,也描述出这些年轻人正在面对的情感上的挣扎状态。阿内特指出,正如青春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点,成人初显期也是同样,其特征是:探索自己的身份,具有不稳定性,以自我为中心,感觉左右为难,却怀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幻想——阿内特将这种幻想描述为“万事皆有可能的观念”。
阿内特本人对这些小大人的评价还算公平,但我的文章标题是“20几岁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这个标题激起了几乎所有人对这年龄段的人的愤怒。这篇文章像病毒一样蔓延开去,数周时间,针对该文章而向《纽约时报》杂志发电邮的人不计其数;尽管该文经过多次转载,引发各样讨论,可是文章标题(事实上是编辑替我加上的)已经奠定了负面的基调。那篇文章的标题,只代表了上一代谴责的声音。当然你是知道的,20几岁的人通常比较“懒”,看完标题,就不看下文了。
二)20几岁的人到底怎样呢?
当然,我了解年轻人的感受,也对他们寄予同情。我意识到一个苦涩的事实: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似乎感觉永远也不会像父辈一样手头宽裕,一帆风顺。而且如今父辈们的生活充满着离婚、毫无出路的工作和恼人的例行公事,让年轻一代看了就望而却步,不想长大。另一方面,像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社交网站上的市长选举、发微博等新时代的特征,都改变了今天年轻人对自我、对同辈和日常活动进行思考的方式。而在我之前的那篇文章中,对这些因素都没有提及。总之,我忽略了一点——他们只是想知道接下来自己该怎样生活,比如今天的年轻人遇到的经济难题:学生贷款、信用卡债务、找工作困难、结婚难,或不容易付起房钱。
换句话说,我在该文章中没提及的东西多得可以编成一本书了。很高兴,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小女儿萨曼塔
(Samantha)很乐意与我合著这本书。(我们邀请萨曼塔的姐姐杰西一起合作,可是她礼貌地说,她还没有狂热到与母亲合作著书的地步。但是她也感激了我们的好意。当然啦,不管怎么说,毕竟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我知道萨曼塔能提供那篇文章所缺少的东西:年轻人现身说法更具有的可信度(现在的年轻人都说“cred”,对吧?),她也会提供新鲜的看问题视角,因为她正处于20几岁的年龄段。萨曼塔属于千禧一代(Millennial),我是婴儿潮一代,我们希望作为一个组合来合写本书,这样有助于对我这一代人和他们那一代人提出平衡合理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萨曼塔。正如计划中的一样,时不时我就会跳到本书的这个部分来,说说20几岁的人——或者说“初显期”的成人,不管你怎么称呼都好——今天到底是怎样的。(妈妈想学我们年轻人说话,她还是个初学者,没错,我还会用“cred”这个词表示可信度)我会尽量小心,避免偏袒自己这一代人,不过至少我能带来自己这代人的最新资讯。
我和妈妈一起花了数个小时进行辩论,对本书的遣词造句甚至细枝末节进行讨论,所以,凡出现在这里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我们达成一致的结果。但是有时我们觉得还是各说各话比较好,这样你就能在相应位置读到我们各自的观点,同时也知道我们看法上的细微差别在哪儿。
至于我是谁,妈妈已经说过,我是她的小女儿。(也许杰西是对的,和妈妈一起写书是件疯狂的事情。)我今年27岁,算是长大成人了。我一个人住在布鲁克林的单体公寓中,这是自大学二年级起我的第八处住所了。我曾与女性朋友同住,也与男性朋友、男朋友或陌生人合租过。我自己支付各种开销费用。我的工作提供养老金,可以干到退休,我的名片上有雕刻图案,上面写着“纽约时报”字样。这是我2006年大学毕业后,六年里实习或兼职除外的第五份工作。
有趣的是,如果以结婚生子作为衡量是否成人的标准,那么我还远不算成人。我的朋友有人和我一样,也有的朋友在很多人生大事上颠三倒四:迅速步入婚姻围城,职业生涯进步缓慢,还有的朋友处在不同的极端。我认识不少人像“跳房子”游戏一样频频改变主意,觉得什么好,一拍脑门就改主意,我也认识一些人多年来一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直沿着笔直、肯确的人生路直行,抵达目标。文章中我会谈到他们,也会谈到我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