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让学生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乐陵市实验小学大课堂教学实录

書城自編碼: 211459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李升勇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60662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5/246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阿勒泰的春天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57
《 李升勇与大教育 》
+

NT$ 405
《 素养起航读本(第一册上)(全彩) 》
+

NT$ 314
《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山东省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大语文教育”的破冰之旅 》
+

NT$ 283
《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
編輯推薦:
  大目标、大教育、大教材、大课程、大课堂,秉持这样的教学改革思想,
“小学中的杜郎口”——乐陵市实验小学多年来坚持走学科综合化的路子,让学生在“座中学、做中学、错中学、玩中学”,并构建了“周目标导航一前置性学习一小组合作一栏目教学”四大课堂教学结构,课改成效斐然。
 本书精选了该校部分普通老师的常态课案例,包括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该校课堂教学从教师理念到教学内容,从课堂形式到课程体系的颠覆性改革。
內容簡介:
大目标、大教育、大教材、大课程、大课堂,秉持这样的教学改革思想,“小学中的杜郎口”——乐陵市实验小学多年来坚持走学科综合化的路子,让学生在“座中学、做中学、错中学、玩中学”,并构建了“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栏目教学”四大课堂教学结构,课改成效斐然。

本书精选了该校部分普通老师的常态课案例,包括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该校课堂教学从教师理念到教学内容,从课堂形式到课程体系的颠覆性改革。
關於作者:
李升勇,男,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学术研究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德州市优秀校长,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工程人选,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十大最有影响力校长。一年内让一个问题学校起死回生,把一支中师以下学历的教师队伍,打造成作风优良的教育团队;开启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破冰之旅,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被人称为“打造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第一人”。《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等媒体多次对他进行过专题报导,在全国各地作专题报告一百多场。
目錄
乐陵市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解读 ·孟凡香
语文阅读课《水》课堂实录·李明
语文阅读课《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祁军
语文阅读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崔智芹
语文阅读课《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韩玉珍
古文阅读课《杨氏之子》课堂实录·刘德芸
影视课《草房子》课堂实录·崔智芹
文学课《三国人物论坛》课堂实录·刘德芸
名曲课《回家》课堂实录·张书霞
名画欣赏课课堂实录·刘鸿雁
历史课课堂实录·张书才
汉字课课堂实录·张凌云
成语展示课课堂实录·韩玉珍
朗读课课堂实录·张书才
诗词吟诵课《凉州词》课堂实录·郑艳
观察课课堂实录·李明
家政课课堂实录·张辉
家政课课堂实录·祁军
地理课课堂实录·边冬梅
时政课课堂实录·宋玲玲
科普课课堂实录·路猛
数学课《比例尺的意义》课堂实录·孙春燕
数学课《2、5倍数的特征》课堂实录·孟玲玲
数学课《数对确定位置》课堂实录·靳同兰
数学课《整百数减三位数》课堂实录·范海云
数学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课堂实录·纪玲
数学课《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课堂实录·刘秀丽
数学课《克、千克、吨的认识》课堂实录·孙志敏
数学课《克、千克、吨的认识》课堂实录·刘晓燕
数学图形阅读课堂实录·孟宪玲
数学实践课——家政课课堂实录·宋银环
数学实践课《数学与生活——组合问题》课堂实录·王健明
英语课课堂实录·韩君
英语课课堂实录·田永惠
信息技术课《感受电子幻灯片——添加文字》课堂实录·曹军军
內容試閱
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有了学校教育体系之后,改革就没有停止过。建国之初我们推行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学习日美教育,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十年前又搞新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搞了六十多年,其改革的效果如何?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改革的方式有问题还是改革的思路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这些话是陶行知老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讲的,他指出的教学问题今天我们解决了多少?为什么没有解决?问题出在我们的改革思路上:总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术”的层面做修补性的“改良”,没有从教育这个“道”的层面进行彻底的“变革”。换句话说,改革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了教育本质,忽视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存在。教育的本质是把一个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的过程,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起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终点,没有人的存在,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课堂上,教师强化了学生是教学对象的一面,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忽视了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学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把教“学”当成了教“书”,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教学活动由“双边活动”变为“单边活动”,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我考,你记”。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灌多少就装多少。教学的控制权完全在教师手中,内容教多少,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学多少,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完全处在被支配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完全被教师所替代、所剥夺,教学由共同体变成单一体。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也就不断弱化,最后,学生变成教师的附庸,成了家长和教师争取分数的考试机器。
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实践者、认识者,与之相对的客体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等等。师生通过教学内容来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句话,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缺一不可,由于角色不同,其主体功能特性也存在着差异,教师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导功能方面,学生主体性更多体现在发展性方面。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的主体。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教的活动完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流程完全由教师来设计。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工具,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思路或者问题走,学生的生活视角、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完全是教师的,所有的答案也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是标准的,甚至是唯一的。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是为教师的教而存在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发展过程,教学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人对给定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是体验式的,学生自主式的。学生的体验是独有的,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以教科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与媒体、网络比起来,开始具有封闭性,滞后性。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在对某些信息的获取上,并不滞后于教师,有时甚至超过教师。随着教师知识信息垄断地位的打破,学生具有“教”的功能已经成为可能。课堂上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某一项知识的回答和争议,本身就是在传递思想和信息,这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学生也是教的主体。
世界万物皆老师。简单地把教学活动主体归纳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不严密的,值得商榷。这样的观点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际关系。现代技术背景下,学习的渠道日趋多元化,课堂不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学生可以超越课堂,借助电视、光盘、网络、MP3、手机短信、电子词典等多种渠道自主学习。教师不再是唯一的、重要的知识制高点。在知识拥有和学习方面,教师的优势明显下降,有时,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可能比教师还要多。课堂上,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的回答与发言,也是在传递知识和观点,也是教的一部分。课堂外,家长也在向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传递着一些信息,所以,“教”并不是教师独有的,“教”的主体不再是以生命个体为单位的“老师”,而是所有可以传递信息、启发思维的多元载体。因此,现代社会教师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教师”已经不再专指某一个生命个体,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所有事物。
二、关于课堂功能的转变
当教师的概念发生变化以后,课堂的性质也必然随之改变。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把课堂当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一节公开课,不惜花上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来查阅不同课例和相关资料,几人、十几人帮着反复打磨,把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问题全部预设到,再辅以各种激励手段和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教师还要把音乐、绘画等各种才艺展示殆尽。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看上去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但是,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缺少学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上具有的仅是教师对教材的演绎和个人才能的展示,学生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和看客。
有的教师相对好一些,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参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竞争回答。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是,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控,提出的问题是教师的,答案标准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被教师用问题这根线牵着跳舞。一节课下来,学生“读、说、议、演”,忙得不亦乐乎,不过是把过去教师的“独角戏”改变为“群偶戏”。所有课堂生成都是教案脚本的再现,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不能与生活相联系,更不能体验促进生命的成长。
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分数、升学率。感受生命的色彩,获得成长的体验,这些教育本质性的东西,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而展开。学生是有待发展的生命个体,必然带有差异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教育科学的一部分;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个体,具有可塑性,施教过程中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
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知识传播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各种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扑面而来。学生与教师获得信息的时差几乎是零,有时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信息获得甚至先于教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过去那种教师先生先知,学生后生后知的教学关系,其物质基础已经动摇,教与学的基础关系变了,课堂教学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把课堂定位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师生把各自的信息和思想拿到课堂上汇集、交流、碰撞,充分发挥课堂的场能效应。
信息化时代,所有的学生教学之前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即便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也不例外;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哪怕是最落后的那一个。从这样的教育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传统课堂的功能必须改变,不能再局限于传递知识、教授方法,应该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在自主学习、多元理解和交流互动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阅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其中,在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生成多姿多彩的课堂成果。教师要机敏地发现和利用一切契机,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使教学直抵学生的心灵。
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学个体的解剖室。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课文,置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性而不顾,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大卸八块,一一讲解剖析,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属性。学习前人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为了自己今后更好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教室好比是潜艇的减压舱,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之前,先在这里学习过渡一下,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受时空限制,我们无法直接向古人学习经验,只有借助于某些载体,文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一种固化形态,是人类的生活生产经验经过千百万年沉淀升华后,以某种结晶的形式显现的,比如文字、建筑、器皿、雕刻、书画、戏曲等等。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生活必然是学习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学习吸纳能力,对文本的学习也就失去了相应支点。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命长河的一段重要旅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的多少,而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进步,体验到成长,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树立自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学生参与的课堂,虽然解决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由过去课堂上教师传授为主变成学生自学为主,这样的课堂生成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却无法解决学习内驱力问题。我们把课堂性质转变为展示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多少,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生命成长的体验,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学生生成的课堂与教师预设的课堂相比,看上去有些平淡,学生的实际生成一般缺少教师精心预设的高度,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机械重复,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生命力就越强。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诺贝尔奖越来越期待,创新能力问题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优化,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高分,而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课堂应着眼于学生视野的拓展,思维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的塑造,现代文化的涵养。
三、关于课堂评价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它一直困惑着一线的教师,影响着他们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实际生成。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不少教师受到那些名师课堂的影响,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追随模仿他们,严重影响了改革的进度与速度,有时甚至左右着教师的改革方向。
1.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还是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公开课上,有的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知识积淀和高深的专业素养,再辅以个人激情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活跃地发言。老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会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应,授课者和听课者不知不觉也受到学生情绪的感染,自会从感觉上给予很高的评价。过后静下心来想想时,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是气氛的活跃还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学生长久地生长在这种急切和热烈的氛围中,会不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肤浅?性格变得越来越浮躁?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吗?
2.追求教师预设的精彩,还是追求学生生成的精彩
课堂上,教师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把文本解读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把教学环节设计得滴水不漏,用语言和媒体技术把过程打点得美轮美奂。一节课听下来,丝毫没有累的感觉,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课后打点收获,却发现课堂的主角原来是教师,学生仅是配角,或者是群众演员,整堂课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如何把课演绎得精彩,却很难找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材的解读,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从教师如何完成教学目的来考虑的,都是从成人的视角去做的,学生要什么,在课堂上应该生成什么,却成为次而又次的东西。
3.追求个别学生的精彩,还是追求整体的精彩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材分析到过程设计,都能做到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他关注提问的学生仅是一小部分人,绝大多数学生依然是学习的配角,甚至是师生交流的看客,不能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个别学生可能一周也轮不到被老师提问一次。这样的课堂粗看上去还不错,基本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去衡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4.追求学生的当前精彩,还是追求学生的生命质量
我们在课改中提出了一个信念:让学生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怎样才能让学生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呢?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学校、教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整体性,但是,他关注的重心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当前学习的需要,没有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终身幸福相联系。应该抛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内容和做法,从生命个体和民族发展的大视界来思考实施课堂教学。
5.平实有效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一个人无论水平有多高,都不能够让每一节课都上得精彩。教学过程是一个艰苦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平淡朴实是常态。所以,我们对课堂的评价,没有把重心放在是否精彩好看上,而是积极提倡平实有效。无论是知识的积淀,还是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习惯的内化还是文化的生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既然生成是一个过程,那么最重要的肯定不是一时的精彩,而是一种平静淡然的常态。不仅要追求课堂的高度和深度,更要注重课堂生成的厚度和宽度。
所以我们说,周目标是根,学生俯下身子去积累,教师沉下心去浇灌;学习组织是叶,知识的传递,方法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思维的优化,思想意识的萌发,都需要在学习性组织这个知识外壳内去完成;课堂教学是花,课堂应该是学生个性阅读、小组学习交流碰撞升华的地方,最本质的属性是场效,而不是知识传道功能;学生的生成是果。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不在于教学手段是否先进,也不在于教师的知识是否渊博,经验是否丰富,而在于是否满足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根本需求。
6.普通教师怎样保证超大班额课堂教学的平实有效
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即使那些名师也未必能做到节节有效,那么普通教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我们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006年我们正式启动“大课堂”改革,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地实践探索,秉持“大目标、大教育、大教材、大课程、大课堂”的教学改革思想,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引起了部分专家同仁的关注。自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3万多人到学校参观学习,被人誉为“课堂教学改革最彻底的学校”“全国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小学中的杜郎口”等等。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朋友的过誉之词,因受水平和条件诸因素的限制,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方便关心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朋友交流探讨,特奉上我校部分普通老师的常态课案例,以供教育同仁批评指正。
李升勇
2012年12月10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