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編輯推薦: |
芮内特·克尔特是自由戏剧和舞蹈批评家,她发表过多部作品,是《法兰克福报》《南德意志报》等报刊的专栏,该书由她与罗伯特·勒帕吉的谈话组成。国内引进过很多罗伯特·勒帕吉的电影,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很多国家出版。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加拿大最知名的戏剧导演、视觉艺术家罗伯特·勒帕吉的主要艺术论著,由德国自由戏剧和舞蹈批评家芮内特·克尔特发问,罗伯特·勒帕吉作答。在二人的对谈中,勒帕吉讲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和成长中的心路历程。这位加拿大最伟大导演兼制片对于艺术始终如一的追求,对于戏剧中各种可能的探索在书中展露无遗。
勒帕吉把戏剧创作上的高科技与最古老的讲述故事的艺术结合起来,其导演创作手法把二维空间的绘画远远地抛在后面。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概念中的典型例子:我们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艺术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芮内特·克尔特(Renate
Klett),剧作家,曾担任德国国际戏剧节项目总监和艺术总监,并曾以文化记者的身份在巴黎、伦敦、纽约和罗马等地居住多年。目前她在柏林工作,是《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新苏黎世人报》《法兰克福评论报》和《法兰克福日报》等多家报刊的戏剧舞蹈类特约评论家。
罗伯特·勒帕吉(Robert Lepage),生于1957 年,加拿大魁北克省。1985
年他凭借执导戏剧《龙之三部曲》一举成名;其后陆续创作了著名舞台剧《莎士比亚系列》(1992—1994)、时长达数小时之久的《太田川的七条支流》(1994)和《众声喧哗》(2007)以及独幕剧《捕月》(2000)和《安徒生计划》(2005)等多部作品。他共执导过五部大荧幕作品(包括《告解室》、《捕月》、《无能无不能》等)。此外他还是彼得·加布里埃尔全球巡演和太阳马戏团K?
秀的总设计。1993 年,他执掌了先锋戏剧公司机器神。由于他在戏剧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勒帕吉获得了包括加拿大国家勋章和2007
年欧洲戏剧大奖在内的诸多荣誉。
|
目錄:
|
第一次谈话 布鲁塞尔,2007 年4 月2 日
第二次谈话 布鲁塞尔,2007 年4 月3 日
第三次谈话 特内里费,2007 年4 月20 日
第四次谈话 蒙特利尔,2008 年6 月4 日
作品编年表
人物简介
|
內容試閱:
|
克尔特:没想到您也对高科技产品如此的不在行,这倒是让我聊以自慰了。不过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
勒帕吉:很好笑吧,但我真的对这些东西完全不通。我只会写写电子邮件,电脑的那些功能里,我会用的不超过百分之五。我真的确确实实对电脑一窍不通,我发誓。
克尔特:那您是怎么在您的表演里融入那么多高科技效果的呢?
勒帕吉:这些事自然有专家们会去负责,我只需要告诉他们我的想法,然后他们会负责构思和细节的实现。确实有过一段时间,这些特效是我自己负责完成的。但是这一行的技术发展实在太快了,所以我干脆就在某个时候停下了追赶的脚步。
克尔特:在您以前的作品中,您使用的技术特效就像手工制作的一样:虽然使用的方法并不复杂,但效果却出奇的好。甚至在《太田川的七条支流》一片中依然
如此。所有的效果看起来都是那么“高”科技,但是只要一去后台参观,就会发现那些都是“低”科技。
勒帕吉:啊哈,低科技!这就像威廉姆· 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
在他的幻想主义作品中采用的“手工低科技”一样。就像电影刚诞生那会,每当影片里的火车驶入车站时,影院里的观众都有种感觉,好像火车真的向着他们直冲过来了似的。其实这就是视觉和习惯性思维在作祟的关系。《安徒生计划》这部剧的特效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只是用了一台投影仪而已——当然,怎么使用它才是最关键的。
克尔特:这些我们接下去还会再谈到的。现在还是先按照顺序,从您的生平开始吧,同意么?
勒帕吉:同意!呃,我是1957 年12 月12 日在魁北克市出生的。作为一个60 年代出生的小孩,我的文化背景和魁北克20
世纪60 年代的环境自然联系在一起。
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两个人都经历过战争,当时我的母亲在军队中服役——这点我在《龙之三部曲》中曾有提及,我的父亲则在海军服役。他们都是法裔加拿大人,但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为我母亲当时随军驻扎在伦敦,而海军中几乎人人都能说英语。所以对他们来说,孩子以后会说一口好的英语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算是那个特殊时代留给我们的一点特殊馈赠,毕竟当时在魁北克学习英语并不是一件很时兴的事情。就这样,我在双语的环境下一天天长大了,当然我还是对法语更为熟悉。
克尔特:您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妹。
勒帕吉:因为我的母亲曾多次流产,她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无法再生育了,所以在哈利法克斯(
Halifax)的海军基地驻扎的时候,我的父母收养了两个孩子:我的哥哥大卫(David)和我的姐姐安妮(Anne)。安妮在去年刚刚去世。但不久之后,当父母回到魁北克时,我和妹妹琳达(Lynda)出生了。于是家里本来平衡的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微妙,因为被收养的孩子们开始感到自己是“外人”,而我们两个才是家里的“自己人”。但其实我们并不觉得是这样——当我们降生到这个家庭时,他们早就已经在那里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他们“身上流着和我们同样的血”。但毕竟还存在着另外一道裂缝,那就是语言。他们以前念的是英语授课的学校,所以来了魁北克之后理所当然还是上的英语学校,而与此同时我和琳达念的却是法语学校。表面看来,我们家是一个典型的法裔加拿大人家庭,但当我们看电视时,却经常因为是看法语节目还是英语节目而争吵不休。事实上,我们想看的是同一个节目,只是播放语言不同罢了。
克尔特:相比起讲英语的孩子,你们这些讲法语的孩子会觉得高他们一等么?
勒帕吉:完全没有。虽然魁北克是个法语族裔人口占多数的地区,但是作为少数派的英语系族群还是颇具影响力的。因为加拿大毕竟曾是英国殖民地,直到20
世纪60 年代,魁北克才争取到法语区的地位,在那之前经过了很长时间。并且在1970
年还发生了被称为“十月危机”(Oktoberkrise)的暴力事件,这是一次很严重的政治危机,自那之后,所有的一切都与以前不一样了。我的父母把英国女王视为“我们的皇后”,虽然他们说的语言是法语。这就像一种60
年代流行的传染病,也是我日后作品中经常触及到的一个主题:文化的认同感——总在变化,或交融或分离,难以琢磨。
克尔特:那您是怎么长大的呢?
勒帕吉:我的家庭情况很简单,简单到不需要花很多语言去描述:贫穷,但是简朴。哥哥和我睡一个房间,两个姐妹睡在另一个房间。我的哥哥和我相差七岁,就像《捕月》
一片中演绎的那样,我们用书架把床一分为二。当时我才刚刚七岁,而我的哥哥已经开始对《花花公子》一类的杂志感兴趣。不过幸运的是,他很早就开始接触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在那之前)我们的家庭和文艺这一行几乎是完全绝缘的,但是他开始画画、摄影,并带回一大堆艺术书籍。于是摆在我们两个人的床之间的书架很快成了我的百宝箱。我不但能在那上面找到《花花公子》杂志、摇滚乐唱片,也找到了古典音乐和保罗·
萨特( Jean-Paul
Sartre)的书。我把所有的这些都从书架上偷偷地搜罗了下来,但我发现,相较我的年纪而言,理解这些东西都太勉强了。因此我很佩服我的哥哥,但是横亘在我们之间有个很现实的鸿沟,就是年龄差距。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和一个七岁的孩子很难找到共同语言。直到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我们才开始交流。但很快,为了学习摄影,他从家里搬了出去,并且最终成了一名教授摄影的老师。现在他定居在渥太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