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调和思想可谓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对自1895年以来面对政治社会危机、文化危机所作回应的延续。民初调和派章士钊、杜亚泉、梁启超、张东荪、李大钊、李剑农诸公结合中西经验对民初如何实现民主转型问题的不懈求索,深刻表达了以妥协实现民主转型的政治智慧,是民初极其珍贵的思想资源。胡丽娟所著的《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选取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民初宪政民主转型的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对于当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政治调和思潮代表着民国初年民主转型中的妥协
路径,因其蕴涵着深邃的妥协智慧与丰富的曲折性经 验,不失为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大课题。英美
宪政民主的成功经验,证明妥协之于民主转型具有不 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有鉴于此,本书回顾了民初的政 治调和思潮。
胡丽娟所著的《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围绕如何实现民初民主转型的问题意识,通过文本 解读和历史分析,探讨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
景、理论要旨和思想价值,以及思潮的衰落;进而借 鉴邹谠的“全赢博弈”理论,分析了民初激烈对抗型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本书 认为,民初的宪政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袁氏与民党
间互不妥协的激烈对抗所致。本书梳理了章士钊、杜 亚泉、梁启超、张东荪、李大钊、李剑农的政治调和
理论,进而从价值理念、宪政制度、社会基础三方面 综合分析思潮的要旨,指出思潮的价值理念在于多元
妥协的宽容,渐进的进化,英美传统的自由;宪法、 政党政治及权力分立制度,是其一整套的宪政制度;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社会与国家二分,中产阶级 占主体的市民社会,是政治调和所需的社会基础。由
于袁氏与民党间你死我活的激进“全赢博弈”,政治 调和思想因其“妥协博弈”的温和特质,被激进的时
代所淹没。思潮的衰落,不仅表征着民初的转型方式 由渐进改革转向激进革命,也表征着自由主义由英美
传统转向法俄传统。此外,调和思潮的衰落有着更为 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与英美孕育妥协的封建弱王权
,多中心秩序,思想多元、法治传统,均势政治,以 及市民社会等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民初社会深具大一
统专制强王权,一元秩序,思想一元论与人治传统, 非均势政治,以及东方农民社会等政治文化传统。民
初的这一历史土壤只能产出“全赢博弈”,全然不适 宜政治调和的生长。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在结语部分
充分肯定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思想价值,提出跳出民 初的“全赢博弈”模式,实现中国的民主转型,必有
赖妥协之道及其适宜的历史土壤。妥协是民主的必由 之路。
|
關於作者: |
浙江湖州人,1979年出生,2005、2009年先后获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
目錄:
|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 问题意识
二 论域选择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内容结构
第一章 民初宪政危机——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宋案”与“二次革命”
一 “宋案”:暗地的不妥协
二 妥协抑或革命
三 “二次革命”:公开的不妥协
第二节 中美比较视野中的民初第一次制宪失败
一 会议代表:妥协倾向比较
二 会议组织:妥协氛围比较
三 所制宪法:妥协性质比较
第三节 袁世凯称帝与宪政失败
第二章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之要旨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精神理念
一 宽容
二 进化
三 自由
第二节 宪政制度
一 宪法
二 政党政治
三 权力分立制度
第三节 市民社会
一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二 社会与国家二分
三 中产阶级社会
第三章 章士钊:调和立国论
第一节 为政之本:“有容”
一 好同恶异:“有容”的反面
二 “有容”的内涵
第二节 调和之法:“政力向背”
一 政力向背与暴力革命
二 政力向背与宪法之性
三 政力向背与政党政治
第三节 调和之旨:“调和立国”
一 “相抵相让”以成政治调和
二 针对民初现实的“调和立国”
第四章 杜亚泉:接续主义与力之调节
第一节 接续与调节
一 接续主义:在保守中求进步
二 力之调节:政治力的对抗调和
三 调和之政党:接续与调节之政党
第二节 调和多元的社会结构
一 减政主义:社会与国家的分殊对抗
二 游民阶级:无由构成中产阶级
三 多元宽容:调和的社会结构所需之精神理念
第三节 渐进改革的政治调和之道
一 反对武力: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
二 调和的道路:温和稳健之渐进改革
第五章 梁启超:政力对抗之调和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
一 政治对抗力的内涵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三 调和的政党
第二节 政体之调和:宪法与国会
一 国权与民权的调和
二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调和
三 国会与政府的调和
第三节 反对革命之渐进改良
一 革命复产革命:反对暴力革命
二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三 经济发展与国民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六章 张东荪:对抗力之调和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之原理
一 政治对抗力之含义
二 政治对抗的类别及其意义
第二节 渐进改革与法治
一 非暴力革命之渐进改革
二 宪法与法治
第三节 政治调和之社会基础与自治
一 自由发展之社会基础
二 自治与联邦
第七章 李大钊:调和之法则与辟伪调和
第一节 政治调和原理:政治对抗力
一 政治离心力与向心力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三 政治对抗力与暴力革命
第二节 政治调和释义
一 调和含义
二 调和法则
三 批判伪调和
第三节 调和的宪法与政党
一 调和的宪法
二 调和的政党
第八章 李剑农:调和之本义
第一节 调和本义
一 调和含义与类别
二 民初调和政局之困境
三 调和本义之补充
第二节 真立宪:调和的法治基础
一 宪法假面与宪法弹性
二 政党与议会政治
第三节 真秩序:调和的社会基础
一 反对国家过度干涉的伪秩序
二 地方分权自治
第九章 一个被历史放弃的选择
——以“全赢博弈”模式审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衰
一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盛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衰微
第二节 政治调和与“全赢博弈”:温和不敌激进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一)
一 两种政治博弈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温和特质
三 温和不敌激进
第三节 “全赢博弈”的历史土壤拒斥政治调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二)
一 中国帝制大一统与西欧封建多元
二 东方农民社会而非西方市民社会
结语 妥协是民主的必由之路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