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借用模式研究的理论和思路,以“梳理、反思、吸收和构建”为主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类社会存在的多种公民道德建设模式中提炼并分析了“城邦本位型”“主体契约型”“政府主导型”等三种典型模式,借鉴已有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经验,审视我国当前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尝试提出了“引导-自觉型”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的构想。
|
關於作者: |
胡虹霞,1975年生于湖南安乡。1995-2002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2010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委办局项目及校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合著一部。
|
目錄:
|
序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概说
第一节公民、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与公民道德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及价值
三公民道德建设系统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一“模式”的一般理解
二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内涵
三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的构成要素
四关于公民道德建设模式研究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城邦本位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城邦本位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城邦本位型”模式的界定
二“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城邦本位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城邦政治伦理思想
二城邦公民道德生成论
第三节“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以斯巴达为例
二以雅典为例
第四节“城邦本位型”模式评价
一“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功能
二“城邦本位型”模式的局限
第三章“主体契约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一节“主体契约型”模式及形成背景
一“主体契约型”模式的界定
二“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主体契约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性恶论为前提的民主政治理论
二以公民个体为本位的伦理建设思想
第三节“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典型实践
一以英国为例
二以美国为例
第四节“主体契约型”模式的评价
一“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功能
二“主体契约型”模式的局限
……
第四章“政府主导型”公民道德建设模式
第五章构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引导-自觉型”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