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考古一线专家、北大著名考古教授和考古学硕士博士的带领。
参观博物馆、考古遗址墓葬,考古发掘实践,制作陶器、打制石器、考察古代建筑。
历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与先人的对话。
重新认识人类,重新认识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培养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选拔优秀人才。
|
內容簡介: |
《跟北大考古人一起“穿越”》的内容由带队辅导员、中学历史教师和夏令营营员的文字构成。其中最多的篇幅是小营员们的。他们通过考古夏令营的实践,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对考古学是什么,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哪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等问题的看法。若从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些文字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有些想法也满是天真,但是,他们以其特有的聪慧和认真的思考回答了自己提出的种种问题。
|
關於作者: |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是以研究中国考古学为主的实体学术机构。中心的宗旨在于综合发挥北京大学考古学的学科优势,联合校内外、海内外有关学术力量,运用传统与现代学术研究的科学手段,研究中国史前、原史、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学术问题,培养高层次考古研究人才,以推进中国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作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内设机构,承担着完善和发展中国公众考古推广体系、传播科学的考古和文物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选拔优秀人才、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职能。
|
目錄:
|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考古人一起去考古
无字书中寻历史:考古的田野调查与发掘
庙堂之上鉴古今:中国古代建筑之旅
陵寝古墓探幽情:古代墓葬探索
石窟精华日月长:佛教石窟寺考古的足迹
器物之上行大道:中国古代玉器与青铜器
冰瓷金缕胜琉璃:中国古代陶瓷
万花筒中现真彩:博物馆中的故事
行人欲问当年事
漫追陈迹——行程篇
载歌载行——诗词篇
驰心千载——思考篇
千载有余情:老师的收获
历史教师心得
带队老师感言
鹤鸣燕园:北大学习生活
初入燕园
漫漫征途
附录
五届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行程
五届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营员名单
|
內容試閱:
|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学工作者,着实是很不容易的。考古学家需要面临的阻力,不仅仅来自于古人,还来自于现代社会中一切为了利益而肆意破坏文化遗产的人。去茅山第一次进行考古实践的时候,眼前的场面让我很是震惊。在发掘了大量古代遗存的茅山遗址四周,已经竖起了林立的高楼,虎视眈眈地俯视着中心的考古现场。当我们的大部队进入遗址现场的时候,老师的扩音器被一个类似“包工头”的人蛮横地抢了下来:“你们凭什么进我们的工地?!”开发商怎么能这样?政府为什么不管?后来,我们的领队老师才解释说,这中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也许是公众还没有养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吧!
那时我的心里特别难过。因为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见到茅山遗址了。同时,心中也萌生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也许在以后,我们中有的人并不会从事考古,可能成为企业家,可能成为公务员……可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考古遗迹的时候,会“手下留情”,并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因为,这种意识在这十天已经深深地根植在我们心中了。不论将来会做什么,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一定会从我们这里开始辐射,我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感染身边的人。我想,这也许是考古工作者们举办这次夏令营们的根本目的吧!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参观任何一个博物馆或遗址的时候,几乎受到最高级的待遇。每个馆长都会给大家讲一番话,然后会派讲解员带我们继续详细参观。他们的每一番话似乎都凝着殷切的希望。而他们也大都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毕业的。他们希望我们成为同行,共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路上有这些北大人陪伴真好。我觉得,认识他们真的是我一生的幸运。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北大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