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第一,该教材的主线很清晰。全书正文十二章,分为“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和“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四个部分,明显体现了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贯穿了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二,该教材的视野很开阔。虽然全书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但是编写者将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与全球化、全球环境变迁联系起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采用了包括环境社会学视角在内的跨学科视角,汇集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最新研究成果。
第三,该教材的形式较活泼。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教材中设置了比较多的“专题链接”,这些引用资料不仅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教材所阐述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综合环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文化价值、社会公正、国家安全、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对转型期中国环境问题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之策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在内容编排上采用专题形式,同时将鲜活案例寓于知识介绍和理论分析之中,做到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在有限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动态发展过程,进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环境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
目錄:
|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社会事实与社会建构
第一章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环境问题的历史与发展
三、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四、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新挑战
第二章 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
一、环境问题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二、环境问题的一般社会建构过程
三、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机制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 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基本关系
二、中国人口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三、人口问题对中国资源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问题
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
二、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性
三、科学技术异化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与环境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与环境问题
三、制度变迁及其环境影响
第六章 消费主义文化与环境问题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及其缘由
三、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主要表现
四、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代价
第三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 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
三、资源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
第八章 环境问题与健康安全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二、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九章 环境正义与社会公正
一、环境正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
二、环境正义的原则与评估方法
三、转型期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表现
四、环境不公的社会影响与危害
第十章 气候变化问题与国家环境安全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二、中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及演变趋势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的影响
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
第十一章 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一、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一、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与内涵
二、环境意识: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前提
三、公众参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余论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后记
|
內容試閱:
|
王芳博士主持编写的《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好事。说是好事,不仅是因为它关注的是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也不仅是想学习了解环境问题的人又多了一种教材选择,而且因为它是目前比较优秀的环境社会学教材之一。
应王芳博士邀请作序,我很高兴,也有些不安。高兴的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学术兴趣,并有机会先睹为快,感受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新进展;不安的是自己早想编写的教材迟迟编不出来,坊间又已经有了国内学者翻译、撰写的十余种教材,感觉能力有限,不好冒昧发表意见。好在虚心拜读了包括王芳博士在内的多位学者的著述之后,觉得这本教材确实彰显了以下几方面重要的特点:
第一,该教材的主线很清晰。全书正文十二章,分为“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和“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四个部分,明显体现了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贯穿了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即: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影响。这正是我所乐见的。我在1999年曾提出,环境社会学就是在环境与社会互动的框架内,关注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影响的一门学科。虽然后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但我认为其论述并不充分,甚至有
误解之处。环境社会学关注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与社会影响,并非只是预设了环境问题的客观性,也并非是忽略对环境行为的分析。在“社会原因”里包含了环境问题建构的社会过程,也包含了环境行为的因素;而在“社会影响”里,既包括了环境问题的直接影响,也包括了个人、社会在认识到这种影响后的积极应对举措。
第二,该教材的视野很开阔。虽然全书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但是编写者将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与全球化、全球环境变迁联系起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采用了包括环境社会学视角在内的跨学科视角,汇集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平等、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特别是编写者引用的一些案例材料,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这对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是有帮助的。
第三,该教材的形式较活泼。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教材中设置了比较多的“专题链接”,这些引用资料不仅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教材所阐述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与我们这一代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在阅读习惯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已经不太习惯通篇枯燥沉闷的论述和说
教式的教学,更喜欢具体的案例和参与互动。越来越多的教材编写者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除了“专题链接”之外,该教材中设计的“思考讨论题”和“参考文献”,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进一步自主学习。
编写一部好的教材,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比写作一部专著还难。这是因为教材是用来介绍学科、培养人才的,教材编写者不仅要展示自己的研究领域,还要阐述教材所涉学科的概貌;不仅要阐述自己的思想,还要阐述别人的思想;不仅要体现自己的兴趣,还要考虑激发别人的兴趣;不仅要让自己明白,还要让别人明白;不仅要阐述学科知识的现状,还要启发未来可能的创新方向。正是顾虑这些,我本人对于教材编写总是很慎重,甚至是有些恐惧。1996年我就萌生了编写环境社会学教材的想法,但我总是希望自己要再多做些研究,对这门学科了解再透彻一些,然后再去写。这样一拖再拖,迄今也没有付诸实施,只是组织翻译了一部教材,已经违反了与几家出版社的合约。不过,我对能够写出教材的同仁,总是非常钦佩。几乎国内每位学者以“环境社会学”或“环境与社会”为题出版的教材,我都会及时购买,认真学习。
王芳博士主持编写的这部教材,之所以是值得学习的优秀教材之一,是与她的研究积累和在编写教材工作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分不开的。2006年,她在沈关宝教授的指导下,以城市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博士论文写作并顺利通过答辩,后以《环境社会学新视野》为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据我所知,其后她一直从事相关教学和研究,并曾赴国外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所以说,编写教材,特别是能够编写出好的教材,不仅要有扎实的研究基础,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在此意义上可以讲:编写教材是教师的专利,好的教材是教师的杰作。
当然,环境问题自身仍在不断发展变化,整个环境科学都还可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中,环境社会学尤其年轻,至今也就3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最多也就20来年的时间,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依然是在建构过程中的。因此,目前的教材编写存在着客观困难,很难说哪一部教材是尽善尽美的。这部教材也不例外,它在对一些理论、观点的介绍和分析以及一些内容的处理和衔接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期待读者们提出建议和批评指正。
对于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而言,编写教材的工作很重要。一方面,教材是学科的一张名片,在一定意义上,教材越成熟,学科也就越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关注和研究环境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了解环境社会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学生需求。因此,我对环境社会学教材编写的每一步进展都很关注,对每一点改进都抱持欢迎和鼓励的态度。衷心期望环境社会学的同仁进一步密切学术联系、深化专题研究、开展教学交流与合作,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教材,共同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愿以此与王芳博士和各位同仁共勉!
洪大用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 所长
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
2013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