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編輯推薦: |
武闽编著的《巧权力视阈下的西方涉华舆论研究:基于传播学的思考》从理论上阐明巧权力与国际舆论建构机制二者所具有的内在逻辑一致性,为巧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书中首先将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作为研究起点,展开了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巧权力理论探索,分别从软硬结合和软硬转化两个维度深化丰富了巧权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从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的交叉视角对国际舆论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以及与权力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并尝试以意图动机原理、舆论传播原理以及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阐释国际舆论建构过程中的巧权力逻辑。
|
內容簡介: |
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软权力和认同舆论在国际舆论建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武闽编著的《巧权力视阈下的西方涉华舆论研究:基于传播学的思考》试图从巧权力理论视角阐释国际舆论建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西方涉华舆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结合目前中国的软硬权力现状,尝试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维度探求塑造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性以及提升其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为今后中国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从容面对国际舆论危机和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供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
《巧权力视阈下的西方涉华舆论研究:基于传播学的思考》可供传播学、国际传播学、舆论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研究人员及从业者参考阅读。
|
關於作者: |
武闽,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国际传播、舆论学等。参与编写、编译《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传媒与教育——对话与思考》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等书籍;曾参与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外文局等资助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在《现代传播》、《对外传播》、《新闻与写作》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际舆论研究现状
二、巧权力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结构
三、逻辑结构
第二章 西方涉华舆论的发展演变及情境动因
第一节 西方涉华舆论演变的历史动因及特征
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从爱慕中国到仇视中国”
二、20世纪初到二战:意识形态逐渐减弱趋缓
三、冷战时期:从一味抹黑到和平演变
四、冷战后时期:从“崩溃论”到“威胁论”
五、“9·11”事件至今:“威胁论”及其变种
第二节 当前西方涉华舆论的发展趋势
一、西方社会对崛起中国的态度复杂而多相
二、西方国家涉华舆论的发展现状
三、当前西方涉华舆论的情境动因分析
第三章 巧权力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巧权力概念的认识
一、“sman power”:“巧实力”抑或“巧权力”?
二、“软”、“硬”、“巧”——认识权力的一种路径
三、巧权力的由来与发展
四、巧权力基本内涵及特征
五、巧权力理论中的情境智慧
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巧权力思维
第二节 传播全球化与巧权力
一、传播全球化时代的情境特征
二、巧权力在传播全球化中的运用
第四章 国际舆论建构与巧权力
第一节 国际舆论及其形成
一、国际舆论的内涵及特征
二、国际舆论的形成过程与方式
第二节 软硬权力与国际舆论建构
一、传播学思考之一:硬权力与顺从舆论
二、传播学思考之二:软权力与认同舆论
第三节 国际舆论建构中的巧权力逻辑
一、巧权力逻辑之一:软硬结合
二、巧权力逻辑之二:软硬转化
第四节 从巧权力到巧传播
一、巧传播的内涵和特征
二、巧传播的维度分析——4w+E模式
第五章 中国面对西方涉华舆论的国际传播策略
第一节 中国巧权力现状与西方涉华舆论的关系
一、中国巧权力的总体现状
二、西方涉华舆论建构中的中国巧权力因素
第二节 中国面对西方涉华舆论的国际传播策略
一、中国巧传播策略的实施目标
二、中国巧传播策略的实施原则
三、中国巧传播策略的实施维度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中国制造”形象的国际传播
一、传播主体维度
二、传播内容维度
三、传播渠道维度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拓展性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中英文网站
访谈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