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內容簡介: |
《图像的政治》作者王春辰是国内最资深、前卫的艺术批评家为当今国内艺术批评界贡献的又一部力作,由作者近年来的随笔集合而成,将当前中国当代艺术的若干重要现象、思潮、概念——譬如艺术与政治、艺术的边界、影像与媒介、美术馆与展览——在漫谈中由表及里地剖析。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核心观念和崭新的艺术语言进行了精辟评述。
|
關於作者: |
王春辰是中国艺术批评家、美术史学博士,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有《1940年以来的艺术》2006年、《绘画现象学》2006年、《装饰新思维》2006年、《艺术的终结之后》2007年、《美的滥用》2007年、《艺术的阐释》2008年、《艺术史的语言》2008年、《蔡国强:我想要相信》2008年等译著。
|
目錄:
|
青年学者的学术生活 朱青生
艺术是一道题 王春辰
【第一部分 艺术、政治与批评】
以艺术的方式——为中国看
批判与建树——中国当代艺术再回首
新一代的观念探险——走在艺术的长征路上
图像的政治
艺术的政治性再思考
艺术乌托邦的失落
今天的艺术勿忘意识形态
艺术在淡化,论题在增加
“艺术介入社会”:新敏感与再肯定
格林伯格能否成为我们的参照
当代艺术及其不满——进入朗西埃的异见中
我们的知识随时滞后——因一本书说起
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试错法
“艺术”有很多问题——参加“西方美术史研讨班”絮语
2009当代艺术:泡沫过后的另一种热闹
艺术的忧虑——2012年的警惕
美学是美学,艺术是艺术——国际美学大会之后絮语
【第二部分 艺术的界说】
无边的界限与非艺术
艺术的语言和迷离
矛盾与交锋——中国当代水墨之路
当代水墨的十个随感
抽象艺术不是写实艺术的对立
中国语境下的“观念抽象绘画”
什么样的抽象艺术
抽象是一种系统知识
什么是雕塑?——以克拉格和隋建国为例
城市的历史与艺术
中国学院实验艺术的特点、动因和理论悖论
【第三部分 影像与新媒介】
当代摄影理论的转型
摄影不等于摄影——关于摄影媒介的普遍化
大画幅摄影的开放美学——中国当代摄影的一种趋向
世界寓言——关于“散光:2011重庆国际当代摄影邀请展”
视觉责任与艺术家立场——从“垃圾围城”系列摄影作品说起
新媒体的趋向—技术与观念互为倚重——从《新媒体批评导论》说起
新媒体走向虚拟艺术工程
【第四部分 美术馆与展览】
美术馆与当代公共性
美术馆的细致之处——美国沃尔克艺术中心访问记
MoMa的策展程序
时间的见证——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馆长讲演侧记
艺术捐赠与历史——从中国美术馆的捐赠展说起
多维出击,无限空间——“艺术的边界”研讨会综述
走向反思的当代展览——由“超有机”展看当代展览与当代思想
|
內容試閱:
|
以艺术的方式——为中国看
在曾经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反对“为了艺术而艺术”,也就是艺术不能只为自身考虑,因此,它要具有社会功能。到了现代主义之后,人们又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价值,要追求艺术自身的完美和纯粹性,即消除艺术的社会功能性,而走向绝对的、纯粹的美学。由此演化了整个20世纪的美术史故事,先由欧美兴起,又扩散到世界的其他地区。
这个艺术的主张与概念有没有不对呢?没有,完全没有,而且是相当程度地改变了艺术的地位和价值,彻底确立了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但是,当这种艺术主张被现代与当下的商业社会过度消费后,我们发现为了艺术而艺术越来越成为某种借口和商业目的的行销策略。
一方面,它成为艺术家封闭自我的借口,拒绝自我的开放;一方面,它又导致艺术家的路越走越窄,因为相当多的艺术家只是在复制或重复别的现代主义艺术做过的事情,并没有导致具有文化含义、知识含义的纯粹艺术。在这里,艺术不是一个修辞,而是一个对象,只有在对“艺术”行重新认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获得新的“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故事,否则,这就是商业主义的形式主义,是当下的文化情境下要不得的东西。
因此,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我们今天又处在另一次世界的重新认识之中,艺术不再是因为被叫作“艺术”而就可以悠然地孤芳自赏。艺术作为一种概念在今天被重新转化了,转化的结果是:被称作“艺术”的东西,不是传统意义上、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艺术;甚至说,在当代,“艺术”的边界已经完全被颠覆、被模糊了,但是不等于不再有被叫作艺术的东西出现。
有,这就是“以艺术的方式”。“以艺术的方式”意味着我们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在思维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艺术,而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困难,甚至是我们的焦虑。在这一时刻的艺术家不再是为了形式的艺术家,而是为了思考问题的艺术家。也许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其他职业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自身的存在、以自身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当他们宣布“以艺术的方式”的时候,他们创造了新的感知经验,让我们走进认识世界的另一个角度,或者打破我们固有的角度。这个时候,他们的思考点不是艺术,而是他们的对象。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一种认识的改变,或一种认识的深化,或一种认识的怀疑,等等。为什么?因为艺术的功能转换在今天已经悄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常常有这些“以艺术的方式”的东西,当我们无以名之的时候,它们被称作“艺术”。在这里,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以艺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探讨问题。问题既可以是社会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艺术的问题,但目的不是艺术。
这就是艺术在今天的功能与价值的重新界定和确立。或者说,因为我们遭遇的世界变化之大,史无前例,这才动员了艺术家这样一个身份的群体共同地进入社会的认识与解读之中。艺术家因此成为另一种的社会工作者,不再是传统概念的艺术家,而是社会思考的艺术家、社会诸多对象探讨的艺术家。所以,当我们要回应中国现实的时候,这就有了“为中国看”(LookingforChina)的必要。这里有几层含义,对于所谓的艺术,我们不再固守经典含义,而是强调它在中国变化了的现实社会里如何反映、体现、象征、隐喻、指示、直叙、提问中国的意义。只有实现了这些诸多的特征,也许这才是艺术在中国的意义。
做一个艺术家,首先是放下艺术,先忘记自己是艺术家,回到事实上来,回到问题的对象上来,再“以艺术的方式”来回应。这时候,才有艺术的社会创造性体现出来。
这不是艺术在要求我们这么做,而是中国的现实社会在驱使我们必须这么做——“以艺术的方式”来观看中国,“以艺术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因此,我们获得了不一样的机会,就是为中国看、看中国、让中国看(LookingforChina,lookingatChina,andletChinaloo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