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选择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执行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为研究对象。《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第4章对五年计划中央地方目标的匹配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六五”以来,中央与地方趋于激励相容。第5章构建了五年计划绩效指数,对我国的十一个五年计划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五年计划的绩效明显高于计划经济时期,到“十一五”时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關於作者: |
鄢一龙,1976年生,福建永泰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博士后,供职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参与国家“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获得有关部门好评,与胡鞍钢教授等合作出版中文合著3部,并出版英文版本、日文版本、繁体字版本各1部,发表论文三十多篇。2003年MPA全国联考第一名,获叶叶琴优秀MPA奖、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奖、《光明日报》2011年度十佳图书奖、第六届高校科研优秀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获中国社科基金等资助。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五年规划的中国“例外”
一、发展计划的兴衰
二、中国“例外”
三、话语的回归
第二章 大论争:国家计划之手
一、“先知马克思”
二、乌拉!“斯大林模式”!
三、“社会主义计算”可能吗?
四、“玩资本主义游戏”
五、适应性效率问题
六、言之过早的“历史终结”
第三章 目标治理
一、西蒙的火星人
二、公共产品的知识属性
三、目标治理
四、治理成本最小的路径
五、含义
第四章 以目标治理推动发展
一、作为发展方法论的五年规划
二、新长征:四个现代化
三、新概念:小康社会
四、新世纪:迈向全面小康
第五章 目标统制:五年计划的错置
一、目标统制体制的形成
二、大推动的“一五”计划
三、“收与放”的悖论
四、知识运用的紊乱
五、中国的独特性
第六章 目标治理:五年计划的重塑
一、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
二、微观领域的去计划化
三、五年计划的重塑
四、看得见的规划之手
第七章 中央地方目标治理
一、目标制定的“纵向民主”
二、目标函数的耦合
三、南辕北辙效应
四、两只手与两个积极性
第八章 目标治理机制
一、国家MBO:层层传递的行政压力
二、严厉“父爱主义”:选择性软预算约束
三、改变游戏规则:制度调整
四、集中资源办大事:以项目为抓手
第九章 目标治理与自觉的适应性
一、务实主义与自觉的适应
二、五年规划的目标调适
三、自我纠错:大跃进的教训
四、自我强化:意识形态僵化与政策跟风
五、实践反馈机制:评估与调研
六、绩效评价:五年计划的学习曲线
第十章 自觉之治
一、盲目性危机:马克思批判的幽灵
二、中国经验的意义
三、走向自觉之治
附录Ⅰ 目标治理数理模型
附录Ⅱ 中国十一个五年计划绩效定量评估
附录Ⅲ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干预-—-基于能源强度的检验
附录Ⅳ “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及实现情况
附录Ⅴ 图、表、专栏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