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內容簡介: |
《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礼物:当代法国思想史的一段谱系》着重介绍了当今西学新潮“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折”运动集大成者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它被称做是“20世纪现象学第三次浪潮”最重要的成就。探究马里翁哲学的问题意识的起源与推进问题的路数,就要从尼采和海德格尔一直讲到列维纳斯和德里达,因此,尼采、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这四大哲学家也和马里翁一起成为《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礼物:当代法国思想史的一段谱系》的主角。此外,《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礼物:当代法国思想史的一段谱系》也讨论了莫斯、列维-斯特劳斯、葛兰言、巴塔耶等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相关研究,全面勾勒了“礼物研究”在当代法国思想中的那段思想谱系,展示了“礼物”话语模式在当今人文科学中的范式地位。
|
關於作者: |
张旭,生于1971年,199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任北京大学法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德国哲学、法国哲学、政治哲学以及基督教神学。主要著作有《卡尔·巴特神学研究》(2005)、《上帝死了,神学何为?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基本问题》(2010)等。
|
目錄:
|
总序当代西方思想对传统论题的重构
代序礼小义大
导论礼物的意义
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礼物”?
第二节莫斯为“礼物研究”奠基
第三节列维-斯特劳斯泛化了礼物交换的文化象征维度
第四节巴塔耶从礼物耗费出发建立普遍经济学说
第五节哲学上的礼物赠予话语模式:主体乃是存在或他者的礼物
第六节两种“后海德格尔哲学”:解构主义与礼物现象学之争
第一部分礼物社会的考古
第一章礼物社会及其礼物经济:莫斯
第一节礼物现象之谜
第二节礼物社会与礼物交换习俗
第三节“夸富宴”与社会整体实在
第四节“礼物之灵”与物我群己的混融
第五节礼物社会的政治哲学
第二章礼物之灵与礼物之礼:列维-斯特劳斯
第一节回赠的义务与礼物之灵
第二节社会交往体系及其无意识的文化象征之维
第三节社会交往实践中的“礼”
第四节上古节庆习俗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史前史
第五节“礼”作为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
第二部分礼物的献祭与赠予
第三章礼物的献祭与耗费:巴塔耶
第一节礼物的献祭
第二节耗费的概念
第三节僭越体验中回归人的自由主权
第四章超人的赠予的德性:尼采
第一节超人的赠予与接受
第二节永恒轮回的教诲
第三节基于权力意志的道德谱系批判
第三部分礼物赠予的本体
第五章存在的赠予:海德格尔
第一节意志论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
第二节从“存在的意义”到“存在的真”
第三节无蔽的源初性经验
第四节存在的赠予事件
第五节物所聚拢的四维世界
第六章他者的赠予:列维纳斯
第一节存在论还是伦理学才是第一哲学?
第二节主体是他者的赠予
第三节他者是绝对他者的踪迹
第四部分礼物赠予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第七章礼物现象学:马里翁
第一节现象学的第三次浪潮
第二节被给予性的现象学原则
第三节礼物现象学
……
|
內容試閱:
|
为什么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一定要相互赠送礼物?为什么人们要奉献礼物给神灵?为什么礼物赠予行为和回赠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为什么有时候还要为此举行仪式?礼物如果不是凝结了人的劳动的商品或产品,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显然,礼物在现代的抽象社会中难以被理解,只有在“礼物社会”中它才能被充分地理解。在礼物社会中,作为一种被习俗化了的自然之物,礼物是古式社会、原始社会或传统社会的生活世界活生生的核心,人们就生活在一个流动不息的互相赠予礼物、接受礼物、交换礼物、珍藏礼物和献予礼物的公共生活之中。在礼物社会中,礼物的赠予和交换的习俗和仪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群体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中充满了礼物赠予的慷慨和非功利的道德情感以及等级、身份、荣誉的象征逻辑。而在现代商品和资本社会中,礼物交换习俗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退隐了,礼物交换已经不再作为某种社会生活方式的载体了,因而其意义对我们来说变得十分模糊不清了。
按照韦伯的观点,现代抽象社会的兴起是西方社会各个领域不断的理性化和系统分化的进程。这~理性化和分化的进程将传统社会的宗教、政治、共同体、伦理、情感和美学的东西都“祛魅”了:一切要么是赤裸裸的利益和计算,要么其背后的动机是利益和计算,没什么高贵玄妙的,一切都是“经济之事”。由此看来,礼物社会的“给予和共享原则”与商品和资本社会的“占有和攫取原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不过是为了实现某种物品流通的功能。贯穿礼物赠予与交换的,仍然是狭窄的道德情感通道中的利益之链,或者说,这条利益之链恰恰是在无意识的或心照不宣的道德情感的形式之下运作的。因此,一旦当道德、人情、契约、荣誉、宗教和群体的共同纽带崩溃之后,礼物交换与流通就会呈现出赤裸裸的利益与权力的逻辑,比如人情债、保护费、贿赂、权钱交易等等。这种极为现代或后现代的观点,与其说是揭示了被忽视和被掩盖的历史事实,不如说是生搬硬套现代社会的“占有和攫取原则”,去解释礼物社会的社会事实。人们不禁会疑惑,古代社会的“给予与共享原则”只是无意识的或心照不宣的“占有和攫取原则”的一种形式吗?还是古代社会的“给予与共享原则”与现代社会的“占有与攫取原则”在根本上就是全然异质性的?
抽象社会的理性化原则是一种典型的怀疑主义,它并不质疑“占有和攫取原则”的后起性,而是质疑和嘲笑“给予和共享原则”的先在性和虚伪性。这种隐蔽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显然来自西方现代资本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全面胜利。不过,对于刚刚从传统文明中走出来还不到一个世纪的民族来说,这一现代信条并非那么不证自明。正是现代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的“抽象社会”消除了礼物交换作为生活方式的实质内容,即未分化的社会整体实在及其天地神人物我群己混融的方式。“抽象社会”不仅消除了“不够经济”的礼物交换与赠予的经济形式,而且也摧毁了人们去理解礼物交换习俗和制度所维系的那些社会生活关系和共同体的空间以及热情的群体关系、家族或部落的情感、道德习俗的纽带、世代相传的珍藏、神圣的奉献、节日庆典的仪式等的基础。位于“抽象社会”的核心是陌生人之间契约性的社会关系,而非身份归属的原则;“抽象社会”各个分化的社会子系统以各自的符码和中介进行“抽象交换”,而不再有一个渗透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交往活动形式。因此,要进入与现代抽象社会完全异质性的礼物社会从事礼物探究,就格外需要一些米尔斯(WrightMills)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