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編輯推薦: |
请愿权是现代各国宪法广泛确认的一项基本权利,德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都纷纷建立各自的请愿制度。由张福刚主编的《传统权利的现代解读--请愿权理论和规范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请愿权的一般问题;第二章,请愿权的历史考察;第三章,请愿权的理论阐释;第四章,域外请愿制度之比较;第五章,我国请愿权之制度保障。
|
內容簡介: |
《传统权利的现代解读--请愿权理论和规范研究》:
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请愿权是指人民就国家的政治措施或对个人的权利、利益之维护,向国家有关机构表达意愿,请求国家有关机构受理并做出答复的权利。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区别一般意义上的请愿与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请愿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界定请愿权,既要照顾到请愿权所具有的表达权、请求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属性,又要使请愿权概念本身具有周延性,使得请愿权概念与公民行使请愿权的宪政实际相符。在请愿权的构成方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作为请愿权的客体的国家给付义务,这与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请愿权所具有的给付义务请求权是相对应的。请愿权除了给付义务请求权的基本属性以外,还有自由权属性、参政权属性、权利救济权属性以及和平抵抗权属性等。请愿权多元化的权利属性与其内容的开放性与广泛性有关。在界定请愿权的同时,需要在中国的语境下注重请愿权与信访之间的联系,理性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我国现行《宪法》还没有相应的条款可以视为请愿权的宪法依据,《宪法》第41条的内容还无法与请愿权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
但是,这并不影响请愿权之于宪政建设的功能和价值,诸如控权功能、民主的形塑功能、秩序保障功能以及促成善政之达成等功能对于民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
请愿权是一项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的权利。自
1215年的宪章运动所确立的《自由大宪章》正式确认请愿权以来,请愿权的基本功能先后经过了控制王权、权利救济、政治参与的变化过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请愿权的权利属性不断得到锤炼,进而发展成为一项基本人权而为各国宪法所确认。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正式确认请愿权,这也是请愿权在宪法性文件中的首次确认。对于成文宪法国家而言,请愿权最早则出现于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受到美国成文宪法立宪方式的影响,在世界的宪政实践中,许多国家不仅纷纷采取成文宪法的立宪模式,而且也纷纷在其宪法文本中明确了请愿权的内容。随着世界宪政实践的发展,对请愿权的确认和保护已不限于国内的宪法领域,区域人权文件甚至国际性人权文件也逐渐对请愿权采取积极的保护制度。欧洲人权公约和美洲人权公约都在请愿权区域人权保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际人权法所创立的少数者保护制度通知性请愿以及联合国人权体系对请愿权的逐渐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请愿权成为一个比较普遍、具体的基本人权。请愿权也契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近代中国的请愿权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着快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信访制度也为请愿权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请愿权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基于现代民主理论,请愿权与人民主权原则、代议制民主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竞合,请愿权的行使以及请愿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在人民主权原则下代议制民主的生动体现。以公共协商为核心内容的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新潮流,是当代宪政国家民主范式的一种新诠释。审议民主意味着扩大公民审议的机会,使公民的各种不同声音都能进入政治场域之内。而请愿权的参政功能表明请愿权是连接公民与政治场域的平台,是公民进行有效协商的可靠的渠道。根据现有的理论成果,抵抗权与包括请愿内容的政治自由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在权利保障环节如果保障公民充分行使请愿、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权利,保障具有防御性质的“作为反对权的抵抗权”得以及时、有效地落实,较强烈的“作为反对权的抵抗权”则没有适用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请愿权的行使不仅是对抵抗权理论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相对激烈的抵抗权发生的机会。在现代民主国家,由公民参与所形成的政策制定的社会过程,是政策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请愿权的行使可以促进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实现善治的目标。
请愿权是现代各国宪法广泛确认的一项基本权利,德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都纷纷建立各自的请愿制度。通过比较各国的请愿制度我们发现各国请愿受理机关的设置具有广泛性,议会请愿成为各国请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请愿权进行限定是请愿立法的必要选择;请愿权的宪法确认与请愿立法
或判例相结合的保障模式应成为请愿法制化发展的方向;建立请愿者理由说明机制应该成为请愿权得以有效落实的必要环节;请愿权需要在制度改革中不断发展。
在请愿权的保障问题上,我国受传统文化、立宪技术、司法权威以及苏联立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请愿权的制度保障方面仍然存在立法的进一步具体化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请愿权保障不能片面地追求请愿权的宪法保障,基于目前中国的宪法实施现状,启动请愿权的单行立法才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在具体的请愿立法的问题上,贯彻请愿权的政治参与的基本价值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由张福刚主编的《传统权利的现代解读-- 请愿权理论和规范研究》。
|
目錄:
|
内容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书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体例安排
第一章 请愿权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请愿权与公民基本权利
一、公民基本权利
二、公民基本权利视野下的请愿与请愿权
第二节 请愿权之界定
一、请愿权的概念
二、请愿权的构成
第三节 请愿权的多元化权利属性
一、自由权
二、参政权
三、权利救济权
四、受益权
五、和平抵抗权
六、请愿权属性多元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请愿权的对应形态
一、批评或表达不满
二、提出建议或意见
三、申诉、申明或提出要求
第五节 请愿权与相关概念之甄别
一、请愿权与表达自由权
二、请愿权与诉愿权
三、请愿权与信访权
四、请愿权与监督权:对《宪法》第41条的解读
第六节 请愿权的宪政价值
一、请愿权的控权功能
二、促成善政之达成
三、民主意识的形塑
四、秩序保障功能
五、权利保障功能
第二章 请愿权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域外请愿权的产生与发展
一、请愿的萌芽:英国早期国会向英王的请愿
二、请愿权的初次宪法表达:《权利法案》
三、请愿权在近现代立宪活动中的广泛确认
四、请愿权在国际人权文件中的确认
第二节 我国请愿权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官民的沟通机制
二、近代中国的请愿实践及其宪法确认
三、新中国的宪政实践与请愿权
第三章 请愿权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人民主权原则下的代议制民主理论
一、人民主权原则下的代议制民主及其理论困境
二、请愿权与人民主权原则下的代议制民主
第二节 协商民主理论
一、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
二、请愿权的政治参与功能与协商民主
第三节 抵抗权理论
一、抵抗权理论
二、作为政治自由的请愿权与抵抗权理论
第四节 治理、善治理论
一、治理理论
二、政治参与:衔接请愿与可治理型民主的纽带
第四章 域外请愿制度之比较
第一节 德国的请愿制度
一、请愿权在德国的发展
二、德国请愿权的实现机制
第二节 日本的请愿制度
一、请愿权在日本的历史发展
二、日本请愿制度的运作实践
三、日本请愿权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俄罗斯的请愿制度
一、请愿权在俄罗斯的产生与发展
二、俄罗斯请愿权的内容和基本属性
三、俄罗斯公民请愿制度的运作机制
第四节 加拿大的请愿制度
一、请愿权在加拿大的历史发展
二、请愿的受理及条件
三、请愿的提交
四、政府的回应
第五节 各国请愿制度之简要评价
一、请愿受理机关的设置具有广泛性,议会请愿成为
各国请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请愿权进行限定是请愿立法的必要选择
三、请愿权的宪法确认与请愿立法或判例相结
合的保障模式应成为请愿法制化发展的方向
四、建立请愿者理由说明机制应该成为请愿权得以
有效落实的必要环节
五、请愿权需要在制度改革中不断发展
第五章 我国请愿权之制度保障
第一节 请愿诉求的增加及其制度保障的赢弱
一、社会转型导致的请愿诉求的高涨
二、宪法规范功能的缺失
三、请愿制度保障的简陋
第二节 制约我国请愿权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制约
二、司法权威的问题
三、苏联宪法的影响及立宪的惯性使然
四、立宪的价值取向问题
第三节 请愿权的保障
一、请愿权入宪论之省思
二、请愿权保障之立法跟进
余论:公共参与与宪政启蒙:请愿权利意识的培育
一、加强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
二、宪政启蒙中的国家角色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