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他用一双焦虑的眼睛看教育,他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观察教育,他用一双敞亮的眼睛期待教育。在这里,发现教育改善的智慧与希望。
《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力作;杜涌涛 、李希贵、朱永新、周洪宇、杨东平、刘益春、王旭明、谢湘、堵力,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当前的中国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艰难之中,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们,运用他们的智慧,突破种种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推动着教育前行……
本书作者以独立而深入的视角观察教育,记录下中国教育艰难前行的一页;更以极具感染力和专业性的写作描述了一批教育改革者的风采,传递着教育改善的“正能量”。改革者从中体会到“吾道不孤”的温暖,教师读者从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激起教学的勇气。
本书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校管理者阅读与培训,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阅读:看看中国教育正在发生什么,看看改革者和优秀教师正在如何努力。
|
關於作者: |
李斌: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两次获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校长论坛自揭大学之短》《山西榆社“高考滑坡事件”调查》《抚松:乡村教育苏醒》等多篇作品获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奖。现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
|
目錄:
|
序一 与教育这片新闻疆土立下盟誓·杜涌涛
序二 满怀深情写教育·李希贵
第一辑:课堂里走出教育家
课堂里走出教育家
没有师生的幸福,哪来理想的教育?
如果孩子们期盼一缕春风,我愿献上整个春天
“美国最佳教师”:理想的学校没有恐惧,只有信任
“美国最佳教师”: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教好
守候百年村小
支教让我触摸中国最真实一面
百年中师文化风雨飘摇
有钱支教不如多搞点本土化
第二辑:把学校交出来
把学校交出来
制定规则但不当裁判
重视素质教育的“汨罗经验”为何难以复制?
中考新政的美丽幻觉和尴尬现实
校庆不该是校友仰望高官的剧场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
教育改革需要英雄引领
第三辑:乡村教育苏醒
抚松:乡村教育苏醒
局长在乎校长,校长才会在乎学校
乡村教育试验
创造“匠士学位”的木工学校
穷县办教育:苦苦耕耘,收成寥寥
乡村教师“王守奇现象”
不能苛求涌现更多“王守奇”
留守之痛
等待爹妈的日子有老师相伴
乡村教育方向为何一错再错?
你至少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泥土中长出来的学校
第四辑:正在改变农村教育的年轻人
用真感情为农村教育办实事
青年乡村教师英国归来反思记
农村教育的历史正被这群年轻人改写
爱与激情对教育至关重要
真爱农村就不怕误解和嘲笑
“教者从优”才能吸引“优者从教”
杨东平:没有好待遇难得好老师
你们恋爱吧,你们结婚吧
第五辑:用高考“上书”
第12次高考
“当代范进”曹湘凡:大学就是那么回事儿
曹湘凡会不会成为悲剧?
用高考“上书”
山西榆社“高考滑坡事件”调查
全民护考护的是温室花朵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
“唯名校论”和“唯分数论”一样有害
城乡教育差距催生中国式陪读
第六辑:纠结的大学
“做官”与“挣钱”继续让大学纠结
校长论坛自揭大学之短
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
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
一些单位只招名校毕业生太势利
中国模式能圆世界一流大学梦吗?
中国企业能给教育改革当裁判员吗?
后记
|
內容試閱:
|
课堂里走出教育家
2012年9月13日晚,在北京市玉泉路66号一栋临街的大楼里,发生了一件不为外人所知的事情。至于它的意义,有人是这样说的:“全世界有这样一件事发生了,这一天就会无限美好。”实际上,它只是一所中学的教师迎新酒会,校长说:“我们把它看得如此之重要,确实发自内心。”
校长端着香槟酒,在被美食包围的场地里走动、站立了一个多小时后,轮到他发言了。在他的新同事里,有来自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毕业生,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博士。
“十一学校为何能吸引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有这个必要吗?”校长问。
他接着回答:“我们不仅在办一所学校,也不只是办好一所学校,我们需要杰出人物凝聚在一起,去完成一项使命——培养更多的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公民,以及把人类领向美好明天的众多领军人物。”
校长给自己的任务,似乎简单多了:“在你们冲锋陷阵时,肯定也需要一位首席服务官,为你们擦汗、呐喊,这个人就是李希贵。”
初来乍到的老师们,或许只会把校长此番讲话视为一种激励,他们还难以想象:从一间小小的教室出发,自己能走多远?
只有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师的业绩
北京十一学校聚集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教师,他们曾是应试教育的高手,熟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在较长的时间里,这个口号还很难从学校的墙上走进他们的内心,主导他们的教学行为。
2007年10月,李希贵任该校校长大约一个月后,学校要承办一项大型活动,由刘艳萍老师负责。她交给校长一份方案——八个环节,都是领导在忙,与学生无关。校长送她四个字:“俗不可耐。”刘艳萍又气又恼。
五年后,刘老师已脱胎换骨,面对几十名校长,从容讲述那次难堪的经历。她说,校长当时提了三个问题:教育到底是面向谁?教育到底要留给学生什么?什么样的教育学生会喜欢?但她不知如何回答。刘艳萍一夜未眠,重新思考方案,结果是把领导从方案中赶了出去,让学生们走了进来。她因此得到了校长的肯定。“教育永远要面向学生展开,他们不是观众,而是参与的主体。”刘艳萍说。
几乎每位校长都会宣称“以学生为中心”,但不知有多少学校能真正将之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学校却是这样做的。它梳理了学校成功的文化与基因,包括寻找教师的定位。老师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有时像要打起来似的。但他们达成了共识:教师的职业定位在于,“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追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并把它写进了《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行动纲要》中还有一段话,强调了学生的地位和分量:“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
另一个问题是:在升官、发财的同学、朋友们面前,老师们拥有哪些值得骄傲的资本?几番争论之后,答案有了: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求自己的价值。“一个老师没有这种心态、境界,永远成不了教育家。”
学校主干道上的宣传栏里,展出了优秀校友风采录,其中必有当事人与当年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合影。工会还会在教师节展示学生们送给老师们的贺卡,或把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赞语印在笔筒上,送给老师们。校方希望老师们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不能被无休止的会议、表格、检查破坏。十一学校2011年只召开了一次全体教职员工大会,还是因为上级来考察某位要外出担任校领导的同事。老师们要填的表格也越来越少,管理者们身体力行:最成功的管理就是不给人找麻烦。学校甚至也不检查老师们的考勤、备课、课堂教学及批改作业的情况。
一位老师感叹说:“学校真是要让我们自由成长。”连分数这样的评价指标也在高中前两年退居幕后,不出来兴风作浪。学校认为,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这样的职业怎能靠几张试卷、几个数字去判断优劣呢?
学校把这个评价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从正面诊断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判断依据是代表教师职业特点的10大要素,如:“我觉得老师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分析问题的方法”、“老师注重我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让我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等。
校方汇总诊断结果后,所做的只是为每一个指标确定等级,老师接过表格后,一切一目了然:“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校方认为,不同的指标就像苹果和墨水一样,独立去看,清楚明白;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就会成为怪物。
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毕业的屈楠博士说,学校以各种方式让所有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要陷入斤斤计较之中。这个年轻人说:“我们考虑的,是怎么样对学生更有帮助。”十一学校规定,只有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师的业绩。
“今天提教育家办学,与过去提的校长办学有本质区别。”李希贵说,“我们希望办学的价值,发生在学生身上,影响不同学生个性的成长,使每一位学生都受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