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创立“心学”,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死后,进入孔庙中,成为了中国第53位圣贤。?
王阳明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成为圣贤,人生中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何为第一等事”,不是“唯读书登第耳”,而是“读书学圣贤耳”。经历了“阳明格竹”,在潜意识里默默孕育心学,科举意外落榜后,说出“世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后来接触佛、道思想,在家乡的“阳明洞”练习道家引导术养生,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并以“阳明”为号,初步打下了日后心学的基础。?
王阳明步入仕途,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刘瑾,被贬到穷山恶水的偏远山区贵州龙场任驿丞。在这个食不果腹、环境恶劣的龙场,他克服重重困难,立志修身并悟出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洞悉了生命的本来面目,总结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从而创造了影响后世并远传海内外的学说——心学。?
王阳明以讲学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他的心学思想,他认为“心即是理”,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可以去除蒙蔽内心的思想杂念,从中寻求人内心的“良知”,让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现出来。任南赣巡抚期间,他以超群的智慧和才干平定江西巨寇,同时平定了宁王的叛乱。繁忙的军旅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对心学的研究与传播。他积极地修建书院,推广教育。?
他在贵阳书院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认为认识来自于内心,知与行都是由内心的道德实体发出来的。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知与行密不可分。知行合一这个观点被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推崇,对于现今的生活及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对于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王阳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过:“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他认为做一件事时,如果不着边际地去思考,把毁誉、个人利弊得失都要掺杂进去,就会迷失事物的本来面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得不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大人物,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的经历也是我们最好的励志故事,他的思想更为后代传诵,经久不衰。今天我们学习王阳明的心学,从中体会一些道理,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苦,更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
目錄:
|
第一章 乐观豁达之心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要想修身,必先修心
3.常快活便是功夫
4.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放下负担,化繁为简
7.擒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8.时常微笑,运气不会太差
9.过执则无乐,简单则无忧
第二章 立志与行动之心
第三章 反省开阔之心
第四章 忍耐包容之心
第五章 果断进取之心
第六章 淡伯彻悟之心
第七章 道德孝敬之心
第八章 谦虚谨慎之心
第九章 平常真诚之心
第十章 勇敢善良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