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售價:NT$
595.0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編輯推薦: |
《疏离的神情万松浦讲稿》囊括并接通了写作学、艺术批评、文本分析、阅读欣赏等多个领域,表现出深沉悠远的个人思悟和强烈的人文情怀,视野特异而开阔,处处别有洞悉。《疏离的神情万松浦讲稿》是一部作家在万松浦书院春季讲坛的授课记录。
|
內容簡介: |
《疏离的神情万松浦讲稿》是一部作家在万松浦书院春季讲坛的授课记录。作为写作历史近四十年、出版著作千万言的当代最活跃的作家之一,本书可视为其重要的开拓性新著。书中话题极为广泛,语锋犀利且自由活泼,既十分朴素又妙趣横生,言他人所不能言,囊括并接通了写作学、艺术批评、文本分析、阅读欣赏等多个领域,表现出深沉悠远的个人思悟和强烈的人文情怀,视野特异而开阔,处处别有洞悉。《疏离的神情万松浦讲稿》在录入和整理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讲坛的语言特点及现场气氛。
|
目錄:
|
前言
第一讲
万松浦地理
灿烂的星空
覆盖、蕴藏和孕育
不知所云
黄狸鼠
纯理论的敌人
心智未开的人
与乡野密切交融
抓住这种神秘性
诗螺丝
进入那个瞬间
与神性接通
疏离的神情
理性的剪刀
夜间写作的人
点滴藏在心头
养成朴实的骄傲
一丝丝演进和勒紧
放弃承诺的人
一条路走到黑的家伙
学习是一种引诱
第二讲
语言的速度及其他
语言的角度
语言的光色和节奏
诗和词语
什么是诗
亵渎和媚众
闷死或急死
厘清
对诗耿耿于怀
轻率必有后果
爱读书会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
內容試閱:
|
万松浦地理
万松浦书院设立之初,曾经考察过很多地方落脚:两处海边、一处海岛,还有一处在鲁西平原。这些地方今天看来各有利弊。西部平原显然离传统文化根脉更近,民族文化的根基在那儿。但是海滩美丽,海湾漂亮。鲁东南的一处海湾也有很多松林,缺点是地势低洼,每隔一些年就会有风暴潮来袭。
找来找去,最后选址在龙口湾以东的这个地方。
现在的龙口市属于秦始皇时期郡县制的古黄县,那时的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黄县是古代东夷时期莱子古国最重要的地区,有一个说法,认为这里就是齐国将莱子国逼迫东迁的国都。由此往东南二十多华里有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地,叫“归城故城遗址”,就是考古人士说的东莱古国的都城。一些最有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大量来自这一带。
可见这里的文化渊源很深。
今天的龙口从地图上看就像一支犄角的小小分叉,而这支犄角由渤海湾伸出,直向着更辽阔的海域——黄海伸去。而这支犄角的分叉是探向了相反的方向,好像格外留恋渤海的一次回望似的,这就形成了龙口湾。龙口全境由面积大致相当的三部分组成:山区、丘陵和平原。这三个部分自南往北依次展开。最北边是胶东丘陵北部的一片冲洪积平原,离海岸大约七八华里的一片,是海冲积平原,也就是海浪海风海沙的合力,把冲洪积平原压在了下边,再次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沙粒,当地人叫做“大沙滩”。
据书上记载,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这片大沙滩以及四面还是无边的树林。那是一片自然林,稀疏相间,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一直绵延到很远。古代讲到蛮荒,说“人民不胜鸟兽虫蛇”,听着有趣好玩,实际上那时的日子是很难过的。由此也可以想见这个边缘地带的情形,显然是极端荒凉的。直到四十年代中期,这里还是人烟稀少,几乎没有太大的村落。比如离这里较近的一个村子算是很大的了,它的名字叫“灯影”,可能是当年有人往北部荒野走,远远看见有闪烁的一点灯火吧。那时林子里大概只有零星的居民,是渔人或猎人,后来才一点点繁衍成今天这样的自然村。
记忆中这个地方全是自然林,树木品种很杂,长得最大最多的有橡树和白杨,有洋槐和合欢树、柳树等。松树是五六十年代植起的人工林,为了防风,它的位置更靠近大海。自然林是最诱惑人的,树种杂,分布得没有规律,神秘极了。五十年代末这里还是一片蛮荒面貌,是典型的边地荒原。那时来往出没的不过是猎人,采药的人,打鱼的人,林子里一些弯曲小路就是他们踩下的。这些小路纵横交织,形成了迷宫。
如果一般的人进了林子,十有八九要迷路,说不定要出大问题。
记得离林子不远的一个村子就出过一个吓人的事情。那里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就是因为在林子里迷了路——他不知怎么一个人深入了林子内部,看到了一个动物,这个动物很怪,从背影上看很像一个人。他跟它打招呼,它也不理;他追上去拍了它的肩膀一下,它就猛地回头,露出了一张野兽的毛脸。他立刻吓得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从此以后他再也长不大了,据说是给“吓散了骨头”。于是医生要根据他的形体做一个石膏床,让他每天躺在上边好几个小时,以便将散开的骨架收拢起来,长出正常的骨骼——我们几个同学去看过,见他真的躺在一个石膏床上。我至今还记得他头上戴着针织小帽,正中还有彩色的三道条杠。
这不是传说,而是真事。他的石膏床大约每年都要重新做一个,一直到他的骨骼长好,长得强壮起来。
只要想到过去,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片林子的神秘,它的一些无尽的故事。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林子开始缩小,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在一般人眼里它还是无边无际的大。这里先是成立了一个国营林场,再后来又有了一个国营园艺场。大约也就是这时候,在国营林场的经营下,开始了近海防风林的栽种,这就有了几万亩的黑松林——它与无边的自然林混到了一起,算是人们对原来那片缩小的林子的一种补偿吧。
有关材料上介绍书院,只说它四周原来的树林有两万六千亩,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几倍于这个数字。
有一部中篇小说,九万多字的《蘑菇七种》,就是写了那时候的林场记忆。书中的描述并没有多少夸张,真是那样怪异和神秘。它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中期,也就是人工林刚开始栽培不久的时候,林场成立大概没有多少年。
丘陵北部的这片冲洪积平原上,自南向北有几条主要的河流,按大小排列为黄水河、绛水河、泳汶河与港滦河。
万松浦东边紧邻的就是港滦河,现在看它像一条大水渠一样狭窄,可是在七八年前还是一条中型河流的模样,经常可以看到渔人在上面撒网。而在古代它是很宽的,河床大约有一百五十米,里面有很多航船,河湾就是一个大码头。现在从这里往南不远的“港口栾家村”,通常简称为“港栾村”,就是以这个河头(的)码头取的名字。
从这个海港再往东,不远处有个村落叫“黄河营”,就是清代一个很有名的海军军营遗址,在黄水河入海口,是北方最重要的海军营地。现在那里时常还会挖出很多东西,当年铺路的石板,车辙磨进了很深,如今都运到市博物馆铺了巷子用。这个营地可能要早于威海的刘公岛,是半岛地区最早的一个海军营地。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里的丛林与河流一起萎缩。现在,从书院往四下望去,会发现四周都是高楼。原来的林子没有了,不要说几万亩,连一万亩都找不到了。说起来没人相信,这片林子消失的速度不是几年,也不是几个月,而几乎是一夜之间——据当时住在书院里的人说,只听到一夜的呼呼隆隆声,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无边的林子就没有了。
城市化的速度真让我们惊讶:像变戏法一样变出这么多楼房,十层二十几层,工业区,大烟囱,星级宾馆,高尔夫球场,国际游艇码头,全是对西方的盲目跟进,是很蹩脚的模仿。这一切正以更快的速度往前推进,与其他地方一样,其实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里更像是一个缩小了的、经济转型之后的东部地区面貌。单是围绕书院四周,一切也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可以想象一下六七年前,想象那片无边的林子,一条大河,河的入海口——那叫“浦”;入夜后四周全是林子,漆黑一片,只有书院灯火闪烁,书声琅琅。
那时我们多么爱惜这片林子,当年建书院就因为害怕破坏树林,才特意找了河边这块荒地,因为这里树木稀疏。书院里面的小路,都是当年猎人和渔人踩出来的,我们不过是在原路上铺了碎石而已。小路中间如果有一棵树,我们也一定要保留下来。建房舍时,如果墙基线上有一棵松树,我们就会改变原来的图纸,让墙凹进去一块儿,只为了让这棵树像原来一样生长。
可是开发商在一夜之间就把几万亩林子打扫得一干二净了。
对比一下也就明白了许多。历史,现实,许多许多也就可以明白。这好像是一个象征——历史进程的象征,历史规律的象征。
所以,现在的书院就成了这个样子,它被包围在一片水泥丛林之间了。
2003年九月书院举行了开坛仪式,其实2002年就开始了运作,到现在整整走过了十年的路程。这十年里书院有过许多学术活动,境内外很多学者来到这里讲学游学,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