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
目錄:
|
一、走上革命之路
二、领导百色起义
三、巩固政权的战斗
四、从右江到江西的千里转战
五、在中央苏区的日子里
六、参加长征
七、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八、开展华北抗日游击战争
九、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十、站在反法西斯的最前线
十一、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军队政治工作新探索
十二、走出艰难
十三、战友情深
十四、五年斗争总结
十五、危机中的一九四三年
十六、开展大生产运动
十七、立马太行
十八、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十九、守住华北大门
二十、面对和平之光
二十一、一出陇海线
二十二、鏖战冀鲁豫
二十三、二出陇海线
二十四、拉开战略进攻序幕
二十五、跃进大别山
二十六、创建大别山根据地
二十七、在分兵的日子里
二十八、出山
|
內容試閱:
|
一、走上革命之路
一开始就信仰共产主义
邓小平,原名邓希贤,生于1904年。20世纪初叶的中国,正是帝国主义列强把中国的领土瓜分殆尽,清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却未能将中国立即领上民主独立的道路,中国很快就坠入了军阀统治与混战的泥坑中去了。新文化运动代表着新一代人对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的新憧憬,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涌进,各种政治学说竞起,一批先进的革命青年在拯救中国的道路上,走过苦闷、彷徨、推求、选择、分化的思想历程。最终,有一批人奔集到共产主义的旗下。
邓小平与这些先进的革命青年一起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并走上了去法国寻找自己与国家前途的道路。可能是因为邓小平在这些早期革命者的行列中总是最小的一个,因此,他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少了一些苦闷、彷徨和动摇,径直地走上了革命之路。他说:“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①
少年时代的邓小平,5岁进了私塾,读了《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四书五经”一类的书。1915年,邓小平11岁的时候,考入了四川广安县的高小。在学校里,邓小平用功读书,学了《古文观止》一类的传统国学文化,自然科学接触得较少。1918年,14岁的邓小平考入广安中学。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邓小平结束了他在广安中学短暂的求学时光,于1918年下半年来到重庆,准备参加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学习。
……P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