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內容簡介: |
《创新增长合作与中美经贸关系》围绕当前美国经济走势与中美经贸关系重大问题为主题展开,邀请了包括陈宝森研究员、李长久研究员在内的15位学者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分组讨论的议题涉及贸易协定、区域合作与美国经济政策走向;财政政策发展、货币体系改革与美国国际经济地位演变;汇率走势、新型全球经济治理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等。
|
目錄:
|
陈继勇:序
第一篇贸易协定、区域合作与美国经济走向
李长久:美国“再工业化”与第四次技术革命
何伟文:美国对华贸易摩擦新特点及趋势
刘元玲:美国矿业公司的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赵行姝:环保组织与碳集团在美国气候决策中的博弈
宏结何平:美国进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
湛柏明孟庆雷:美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胡方彭诚官沧海: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国际贸易摩擦——基于美国案例的分析
尹显萍陈锡娟刁莉:对美国“碳关税”主张的分析
谢皓任文烨:美国碳关税立法与wTo规则的冲突性研究
余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供应链合作:APEc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成靖:TPP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全毅: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
陆建人:TPP的进展与我国的对策
黄梅波王珊珊:美国国债的可持续性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黄先海杨君: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资本回报率——基于美国的实证分析
王绍媛李国鹏:加强中国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基于中美对比和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视角
柴雪岩王荣军:美国制造业促进政策浅析——以里根和奥巴马时期为例
韦伟:美国近年来农业经济情况分析
第二篇经济政策调整、货币体系改革与美国国际经济地位演变
周世俭: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赵春明李宏兵:工序分工、生产率异质性与中美中间品贸易失衡
林珏: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启动的背景及影响分析
王德祥张磊:最近10年来美国州与地方财政的运行和发展
肖卫国赵阳: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黄兆银:美国经济中的外国直接投资
余群芝蒋云龙:美国官方发展援助是否促进了对受援国的出口
田素华罗黎军: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优势与策略
王小琪谢春凌: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我国的策略选择
姜鸥姜凌: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异同及对我国的影响应对
王达项卫星:论美国主导下的全球金融市场LEI系统的构建
路妍陈字: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3u
刘运顶:以国家创新推动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奥巴马政府《美国创新战略》解析
吴字魏杨:基于美元环流视角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胡建梅黄梅波:美国对外援助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威李同稳:(320治理对全球经济失衡演变的影响研究
第三篇创新、竞争与合作——中美经贸关系展望
陈宝森:中美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
陈伟恕:世界秩序剧变期的中美经济较量——一种新视野的探讨
张彬杜晓燕税国睿:美国“创新增长”合作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项卫星王冠楠: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基于“金融恐怖平衡”视角的分析
庄宗明吴卫锋:中美贸易对两岸贸易的影响分析
王孜弘:浅析中美经济实力差——以GDP为衡量视角
王国兴尹翔硕:浅析美国对外与对华直接投资现状
张远鹏: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分析——兼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
肖光恩陆诗婧王娟: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进出口贸易非均衡依赖关系的经验事实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杜莉: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亢梅玲胡方: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商标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影响
史本叶: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内在动因、主要障碍与应对策略
李丹崔日明:“选择美国”计划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研究
赵英军戴玉华: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失调实证分析——基于NATREX模型
马文秀: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特征、影响与障碍分析
陈汉林胡敏玲: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
胡一帆:奥巴马连任:平稳续写未来四年新篇章
石红莲谷溪:中美碳排放博弈分析——基于纳什均衡
苏应蓉:从东亚因素视角看美国经济冲击对我国物价波动的传导效应
翁东玲:东亚的美元本位与人民币的国际化
刘崇仪:全球化进程与世界经济周期
|
內容試閱:
|
美国“再工业化”与第四次技术革命
一、“再工业化”的内涵和前景
既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未来,这就是“美国的思路”。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后,在很长时期农业一直是主导产业,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4%。农业发展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粮食。
工业的核心是制造业。1791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制造业报告》,旨在推动从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据美国历史学家福克纳的分期,美国的工业化始于1790年。但是,在1790-1815年仍以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从1815-1840年,小型工厂制度诞生;从1810-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近9倍,年均增长率为4.7%。在1880-1900年,以洛克菲勒为代表第一代财团的财富主要来源子钢铁、石油和铁路建设等重工业。1953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国内GDP的28.3%,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到1980年,美国制造业前十大产业是汽车、飞机、通信、电子配件、新闻与杂志、钢铁、塑料、建筑金属、妇女服装和商业印刷,其中汽车、钢铁和建筑业仍是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二、“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两次石油价格暴涨为契机,日本提出从“重厚长大”产业向“轻薄短小”产业转移。195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相当于美国汽车产量的1/270。日本抓住机遇,生产出小型节油、价低的汽车,1986年日本汽车产量达l37l万辆,其中出口802万辆,出口比率达58.5%,无论汽车产量还是出口量和出口比率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日本还在电子计算机、机器人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对美国相关产业形成严峻挑战,并掀起“购买美国”的狂潮。西欧一些国家的制造业也在实现高技术化,德国出口超过美国。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社会学家艾末.泰克提出了“再工业化”概念①。1983年时任总统里根组织由科技和经济专家参加的“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调查研究,提交了《全球竞争:新的现实》报告,明确提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面对急速推进的众多追赶国家,美国必须独辟蹊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重新获得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与追赶者拉开距离,保持和扩大美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其主要措施是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实现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在此基础上,20世纪最后8年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继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信息产业成为最大产业,美国率先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1991年3月~2000年12月,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117个月的经济扩张期,在9年零9个月间,GDP增长了近2.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5%,失业率从7%以上降至3.9%,并连续3年出现财政盈余。
美国再次政策失误仍然是没有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自1981年起共和党人相继执政20年间,放松了对金融业和相关市场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名目繁多、恶性膨胀。从2000~2007年,美国GDP从98170亿美元增加到138075亿美元,而金融资产却从895280亿美元增加到l419210亿美元。到2007年底,美国虚拟经济规模已是实体经济的30多倍。从1975~2005年,美国制造业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在国內总利润中占比从50%降至不足15%,而金融业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占比却从15%提高到40%。1980年,通用电气公司利润中的92%来自制造业,到2007年,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金融业务。2007年和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并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
奥巴马从2008年参加总统竞选到2009年入主白宫以来,一再提出,美国要从过去基于金融信贷高消费模式转向制造业和出口推动的成长模式,要实现“再工业化”,不仅“重建美国”,而且使美国经济“基业长青”。2012年7月,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们发表一篇题为《再工业化革命》②的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再工业化”将是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开发到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变革,目标是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观利润最大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