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是20世纪最流行的小说家之一。她一生著述颇丰,共有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传记、自传、儿童文学、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的一百余部作品问世,其中不少作品是畅销书,并有十五部小说被“每月图书俱乐部”每月图书俱乐部成立于1926年,发起者为哈里?谢尔曼。俱乐部的成立是大众营销策略的胜利,由文学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每月从新出版的几百本中挑出一本,分发到会员手中,同时附上一部小册子,介绍书的优点。第一批四千七百五十名会员来自纽约的上层社会,30年代中期以后,会员数量急剧攀升,到30年代末猛增到三十五万。上了俱乐部推荐榜的小说、传记或史著销量飞升,受社会广泛注目。选为上榜作品。她一生获得过很多奖项,如1932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1935年豪厄尔斯奖章(1930~1935)1935年感恩节前夕,赛珍珠荣获美国文学艺术院为《大地》颁发豪厄尔斯奖章。该奖章每隔五年颁发一次,表彰五年间出版的美国小说佳作。小说家罗伯特?格兰特为赛珍珠颁奖,称赞她空前地增进了美国知识界对中国普通人的了解。,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美国妇女全国书协会斯金纳奖,196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颁发的卓越成就奖等。此外,她还被选为美国“全国艺术与文学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院士,荣获许多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如耶鲁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霍华德大学、林肯大学、匹兹堡大学、圣劳伦斯大学、拉特格斯大学等十多所大学颁发的不同名称的名誉奖和学位。
赛珍珠作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关于中国的小说,它们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她创作出以《大地》(The Good Earth,
1931)为代表的作品,真正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文化相对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赛珍珠及其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广为流传,正如美国史学家詹姆斯?汤姆森(James
C? Thomson
Jr?)所说:“从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历史上还未曾有哪位作家像赛珍珠这样对这么多人产生过这样的影响。”转引自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文化相对观》,原文见Aluminum
Bulletin, Special Issue: The Pearl S? Buck Centennial Symposium,
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 Fall,
1992,p?5?作为一个因描写中国和中国人而成名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得到了美国电影界的青睐,她共有四部作品——《大地》、《龙子》、《中国天空》和《群芳亭》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均为中国题材小说。好莱坞改编赛珍珠描写中国的小说,不仅丰富了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形象,而且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赛珍珠及其笔下的中国世界。
赛珍珠于1938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从此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富有争议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的家喻户晓到五六十年代的销声匿迹,再到90年代被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及世界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接受和评价经历了几次大的波折。巧合的是,好莱坞对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分别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太平洋战争时期以及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这一历程与赛珍珠研究所经历的波折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小说从文本向影像的转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国际关系及商业资本运行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左右电影改编。姚君伟指出:“赛珍珠研究越是深入下去,我们就越会发现赛珍珠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密切相连的,她也是她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研究她和她的作品,当不能脱离那个历史语境。”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第20页。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如此,研究其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亦然。因此,将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美国银幕之旅放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十分必要。
探讨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永远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电影史上,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而电影改编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美国学者琳达?赛格所说:“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自小说、戏剧和真实生活中的故事。”Linda
Seger? The Art of Adaptation: Turning Fact and Fiction into Fil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2,p?11?文学作品历来都是电影故事的重要来源,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始终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媒介,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通过电影改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改编者将文学作品转化成电影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解读,也是发现作品内涵的一种方式。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比较小说文本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异同,具体分析两种艺术手法所带来的不同魅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讨论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之前,笔者希望对国内外学者在赛珍珠研究特别是对其小说的电影改编的研究做一番必要的考察,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国内的赛珍珠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下文将根据研究成果的形式——学位论文、专著、学术期刊文章、评论集四大类分别进行综述。
目前国内以赛珍珠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士论文不在少数从2001年至2008年间,国家图书馆收录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中有23篇以赛珍珠为研究对象。,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最早专门研究赛珍珠的博士论文,是由南京大学中文系汪应果教授指导的《跨文化视界中的尴尬:赛珍珠和中国》(1994)。作者徐清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视角,讨论赛珍珠与同时代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价值取向、创作目的和文学风格上的差异,揭示了赛珍珠研究在多元文化时代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在形象学研究传入中国学界之后,顾钧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研究赛珍珠在中国题材作品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写成博士论文《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解读》(2001),将赛珍珠研究推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又出现了朱坤领的博士论文《多元视野里的中国文化与妇女:赛珍珠的中国书写》(2006),主要运用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来研究赛珍珠的中国书写,探讨赛珍珠本人及其作品的跨文化性、后殖民性和女权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