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对“诗窖”王仁裕进行个案研究的学术著作。该著从王仁裕的时代和生平世系入手,总揽他整个创作情况,侧重对其诗歌、笔记小说创作的研究,兼顾其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诗窖”王仁裕之遗珍——笔记小说的文学史地位,而后把研究视点深入到现存王仁裕笔记小说三大作品集内部,对文本的流传、整理、辑佚,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张力等做了细致探索,有助于人们对王仁裕文学成就的重新评价和深刻理解,对一些前人还未曾做过的工作,如《王氏见闻录》具体作品的整理和校订,也给予了细致兼顾,很有学术意义、文献价值和可读性。
|
關於作者: |
蒲向明(1963-),甘肃天水人,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现任陇南师专中文系教授、科研外事处处长,省级高校特色专业“语文教育”建设点负责人,陇南市第一层次领军人才,陇南师专学术带头人,兼任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陇南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甘肃高师学报》副主编、《陇南师专学报》主编等。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陇南文史研究,出版专著《玉堂闲话评注》等3部,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次、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2次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次、天水市人文社科成果奖1次。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甘肃省社科规划等5个项目研究工作。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诗窖”王仁裕和他的时代
第一节“诗窖”王仁裕及其时代背景
一、王仁裕“诗窖”之誉的文献考察
二、王仁裕笔记小说的文献考察
三、从乱世文学看王仁裕的时代背景
四、五代文学“志”的弱化
五、五代文学在文化构型上的缺陷
第二节王仁裕生平和世系
一、王仁裕生平记载与籍贯辨疑
二、王仁裕生平的四个分期
三、王仁裕生年与秦州任职祛疑
四、王仁裕蜀都和洛阳任职时限考定
五、“西江浣肠”说辨和籍贯申识
六、王仁裕世系和交游索隐
第三节王仁裕年谱首稿
一、罢官居汉阳别墅前系年
二、任职兴元至充翰林学士期间系年
三、后晋后汉后周时期系年
第二章王仁裕诗歌创作研究
第一节王仁裕的诗歌创作概说
一、王仁裕诗集史籍载录汇要
二、王仁裕诗歌今存作品集评
第二节王仁裕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王仁裕诗歌的思想性
二、王仁裕诗歌的艺术性
第三章王仁裕笔记小说和其他著述
第一节王仁裕的笔记小说创作
一、王仁裕笔记小说的文学价值
二、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的经济文化价值
第二节王仁裕的其他著述
一、王仁裕的音乐著作
二、王仁裕的法书作品和书学观点
三、王仁裕的记游著作
四、王仁裕的金石札记著作
第四章王仁裕笔记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第一节笔记小说概念简释
一、笔记小说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二、区分非小说的笔记和非笔记的小说
三、笔记小说的特点与价值
四、笔记小说的分类
第二节王仁裕笔记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一、《玉堂闲话》的文学史地位
二、《开元天宝遗事》的文学史地位
三、《王氏见闻录》等的文学史地位
第五章《开元天宝遗事》研究
第一节《开元天宝遗事》的成书和流传
一、《开元天宝遗事》版本与流传探赜
二、《开元天宝遗事》被指伪书寻迹
三、《开元天宝遗事》非伪书确证
四、《开元天宝遗事》文化价值申识
第二节《开元天宝遗事》的文本
一、四库全书提要评记《开元天宝遗事》
二、《开元天宝遗事》简评
三、《开元天宝遗事》文本内容校注与评记
第三节《开元天宝遗事》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一、《开元天宝遗事》的思想内容
二、《开元天宝遗事》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玉堂闲话》研究
第一节《玉堂闲话》的成书与散佚
一、《玉堂闲话》的成书与《太平广记》
二、《玉堂闲话》的散佚情况
第二节《玉堂闲话》的研究与整理
一、周勋初对《玉堂闲话》的研究
二、陈尚君对《玉堂闲话》的研究与整理
三、蒲向明对《玉堂闲话》的研究与整理
第三节《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
二、《玉堂闲话》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
一、《玉堂闲话》的神异文化色彩多显露于记奇者
二、《玉堂闲话》的“狐”文化、“游丐”文化与“骗局”文化
三、《玉堂闲话》表现了唐宋间过渡时期商业文化对农耕文化的
冲击
第七章《王氏见闻录》研究
第一节《王氏见闻录》的散佚和流传
一、《王氏见闻录》的散佚和流传情况
二、《王氏见闻录》作品的辑佚
三、《王氏见闻录》现存作品校注与评记
第二节《王承休》的文体学价值
一、继承唐人小说注重诗笔的传统
二、所引长表对情节起铺垫和伏笔作用
第三节《王氏见闻录》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王氏见闻录》的思想内容
二、《王氏见闻录》的艺术特色
附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诗窖”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史传均称他是天水人,今据墓志以为应作唐秦州长道县人。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事唐末歧王李茂贞、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他的先祖是太原人,在祖父王义甫任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军事判官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礼县石桥乡斩龙村),父亲王实曾任阶州(治今陇南市武都区)军事判官,但他幼年不幸,失怙恃之爱,由长兄王仁温(时任秦州观察推官)和长嫂(佚名)抚养长大宋代李昉《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碑文》有关“(王仁裕)当童稚之年,失怙恃之爱,兄嫂所鞠,至于成人”的记载,见于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二册),巴蜀书社1988年12月出版,第772页。据该文和现存礼县石桥“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铭文,王仁裕有兄二人,次兄王仁鲁,时任秦州仓曹参军(按例应为司仓参军),主管官方仓库,西汉水流域有所属,如《魏书?地形志》载,北魏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曾于南秦州汉阳郡置兰仓县。因此,也存在王仁鲁夫妇抚养年幼王仁裕的可能。,因“乏师友之规”、“以畋猎为事”等现实原因,到二十五岁,还“略未知书”。后来他慷慨自励,发奋读书,走向仕宦生涯,平步五代时期。他的诗歌、笔记和许多史料载录了他的政治生活,包括他在提拔人才、敬业朝事和刚直不倚等方面的事迹,我们据此可以了解到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风采。
王仁裕在文学上先以诗名,时人号为“诗窖”王仁裕号为“诗窖”,在五代已负盛名,至今转述引用甚多,但考察史料,最早记载“诗窖”之称,则见于两宋之际曾慥编撰《类说》卷二十六,见后文详论。,北宋至明代学界于此即颇为看重,常比肩于“诗仙”、“诗圣”等雅号,但在其后至清初,王仁裕诗作遗存已成寥落之势,《全唐诗》736卷收其诗,且只有15首完整诗作和2首残诗,《全唐诗补编》存其诗1首,其余或见者出自清人李调元编《全五代诗》、今人陈尚君《全唐诗续拾》等所辑五代十国诗,已属于零星,他的诗今存总计也不过20首左右。因此,清代后期延续至今,王仁裕“诗窖”之誉,逐渐黯淡,如乾隆朝人王应奎《柳南随笔》把读书而不通世务者“书磕子”竟和“诗窖子”相提并论,今人钱钟书《谈艺录》称“诗窖”为写诗多而不精者。
相比之下,他的笔记小说留存较多,堪称“遗珍”住世,值得探究。它们在文学史上特别在小说史、民俗史上占有较高地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文学价值。王仁裕笔记小说明显体现出唐代传奇向宋代传奇的蜕变。鲁迅说:“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已绝”(《中国小说史略》),王仁裕所著《玉堂闲话》、《开元天宝遗事》、《王氏见闻录》等笔记小说的记实性明显增强,但也有许多依传说渲染造作的痕迹。
《玉堂闲话》一些篇目情节奇特,叙写曲折,对后代小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刘崇龟》、《杀妻者》所写的断狱故事,情节扑朔迷离,直接脱化了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28故事“程朝奉单遇无头妇王通判双雪不明冤”,被程毅中先生认为是“宋代以后公案小说的先驱,是由唐到宋小说题材扩大的一个迹象”。故事叙述皆具体生动,对后来的公案小说颇有影响。李伐桃僵,在被诬者临刑之际,作案者因不平而自首的模式,为不少小说所借鉴,如《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聊斋志异?胭脂》等。《型世言》第三十一回《匿头计占红颜发棺立苏呆婿》即以“杀妻者”条为主要情节来源。此外,书中还写了一些胆识过人,坚强不屈的妇女形象,如“邹仆妇”条写女主角在丈夫被盗杀害的危机时刻,从容镇定,骗得脱身后即去告发,使夫仇得报。“歌者妇”条,写南中大帅为霸占歌者妇而杀其夫,歌者妇伪为顺从,伺机欲刺杀大帅,事不成而自杀,亦令人赞叹敬佩。宋话本《错斩崔宁》中王氏大娘子骗静山大王一节,颇与“邹仆妇”条相类;《聊斋志异?庚娘》则吸收“歌者妇”条伪为顺从,谋刺并自杀的情节。《裴度》由弱者的角度检视宰相微服私访的风度和体察民情的胸怀,不禁令读者为不幸之人重获幸福和贤明权者成人之美而称快,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袭用其题材,改为《裴晋公义还原配》。《葛周》通过不以小节损才的用人策略,揭示了葛从周为后梁名将,威名著于敌中的原因,作者以《韩诗外传》“楚庄绝缨”和《史记》“秦缪释盗”的典故点题,还显出“大者无所不容”和“以德惠人”的特殊意义,为《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所本。《玉堂闲话》中讽刺游丐文士的作品影响了《儒林外史》的创作,陈癞子切讳“癞”字的情节,自然使读者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