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65.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NT$
2035.0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NT$
308.0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NT$
500.0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NT$
551.0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NT$
539.0
|
內容簡介: |
如果说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称得上是公认的显性教育,那么不以教育自居的生活、自然、家庭、社会等给我们的启发、感动、提升、激励过程就成了一种实存的潜性教育。潜性教育自成系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强大的实践形态、有开阔的发展前景,且与显性教育并行不悖,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两大方法论教育之一。潜性教育在学校中是以半潜性的方式存在的,它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化,从而为学校教育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教育集群体系,成为今日引导和拯救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最有价值的尝试。最重要的是,潜性教育还是一种哲学观、认识观,如果能充分将这种观念融入我们现存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那么一种完型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才能在未来的中国缔造出崭新的中国人和崭新的中华民族。
|
關於作者: |
成乔明又名成桥铭,男,1976年生,江苏泰兴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文化产业管理。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艺术产业管理》、《艺术市场学论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项。2003年首次提出“潜性教育”理论,带领的团队至今已发表潜性教育类学术论文10多篇。李云涛
1977年6月生,江苏句容人,公共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任三江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十多年。曾获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南京市公安局内部保卫先进个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被学校评为首批“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管理干部培养对象。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潜性教育的实质与定位
第一节何为潜性教育
第二节潜性教育的实质
一、潜性教育的起点
二、潜性教育的目的
三、潜性教育的过程
四、潜性教育的归宿
第三节潜性教育的定位
一、潜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并行不悖
二、潜性教育突破并包含隐性教育
三、潜性教育旨在实现素质教育
第二章潜性教育的思想渊源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潜性教育思想探源
一、古代哲学中的潜教思想
二、西方隐教思维的启发
第二节潜性教育生发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环境是潜性教育生发的天然土壤
二、人的心理特质是潜性教育生发的内在机缘
三、现当代教育理论是潜性教育生发的充足营养
第三节潜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潜性教育顺应时代潮流
二、潜性教育促进完成教育使命
三、潜性教育促进人的完善
第三章学校潜性教育和社会潜性教育的比较
第一节学校潜性教育的现状
一、潜性教育的理念不明确
二、教学和实践相脱节
三、潜性教育资源在锐减
第二节社会潜性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潜性教育资源异常丰富
二、潜性教育过程清晰完善
三、潜性教育效果相对显著
第四章潜性教育化研究
第一节什么是潜性教育化
第二节民办教育的潜性化特征
第三节民办教育开发了潜藏的师资力量
第四节民办教育开发了潜藏的学生生源
一、人人都可以上大学
二、特殊人才的特殊教育
三、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可能
第五章潜性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第一节素质教育需要继续强化和最终实现
一、素质教育远远高于知识技能教育
二、终身教育是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
三、潜性教育是成就素质教育的法宝
第二节改进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教育优于灌输教育
二、课外教育优于课堂教育
三、立体教育优于平面教育
第三节建构集群式素质教育体系
二、教育内容的集群体系
三、教育方法的集群体系
四、生态型教育的形成
结语
附录
|
內容試閱:
|
在南京大学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工作几十年来,我对中国的教育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中国教育如今的进步相较以前来说是不可否认的,但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确也容不得我们过多地去护短。
本书一开始提出的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让我有兴趣读下去,也让我以为这是一本带有针对性、批判性和导向性的著作,即是对现实观照和挖掘之后的心得之作。我乐意为此书写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书对我们的教育界提出了一个根本的、核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该如何发展、该走向哪里、该如何去走?这何尝不是一个正直的教育者该有的职业操守和开创性、建设性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呢?!
由成乔明和李云涛合作的《潜性教育论》充斥着时代的先进性和学术的创新性,以一种补缺的意识和视角对中国教育旗帜鲜明地吹响了另一个历史的号角:那就是在我们的灌输教育、应试教育、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必然会遇到教育继续完善和深入的瓶颈。这个瓶颈在本书中概括为育才和育人谁更重要、不能成人可否成才呢?这个瓶颈是真实存在的,也是一个困扰中国近二十年来教育的本质问题。
潜性教育是富有智慧的、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具有哲学意味的提法,很难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她,于是书中运用了对比反述法并以一系列的否定描述来肯定了这样一个概念:“潜性教育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师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知识实行传与受之外的媒介和方式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它没有明显的计划和目的,也没有明确的课程安排,更没有传授灌输的强迫性,但不排除有意识的可能。潜性教育是来自课本教材、宣传说教之外的一种教育,教育者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总体说来,潜性教育实际就是一种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这是教育最自然的状态,所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潜性教育很注重自我发现、自我感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一言以蔽之,潜性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勿用教而天下皆可当教者、勿用学而众人皆能自感动的教育。”这样一种定义法很少见,用不断地否定如“之外”“没有,也没有,更没有”来做到肯定,唯有一种模棱两可而意思通透的表述才是真正富有禅意但也真正深邃的研究。潜性教育否定掉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识的传与受,那剩下来的是什么,就是“不言之教”、就是“天下希能及之”的天地大教。我理解乔明和云涛的心声,也一下子通明了“潜性教育的起点在于释放人性;潜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激活潜力;潜性教育的过程在于感悟人生;潜性教育的归宿在于超越自我”的真正内涵。
欧美教育训练和培育孩子的不是固化、死板的知识,而是开放、践行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让孩子们多动手、多感受、多领悟而不是多记忆、多考试、多应和,欧美创造的是人,中国创造的是才。我认为潜性教育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直观的比较性判断之上提出来的,是对西方教育模式的总结,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潜性教育以开放的胸怀包含了诗性教育、自我教育、悟化教育、活动教育、生命教育还有西方提出的隐性教育,但其落脚点不是天马行空、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乔明和云涛还是比较精准地为潜性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寻求到了的科学的定位,即潜性教育是和课堂式、灌输式显性教育并行不悖的方法论教育,潜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目标一致、相辅相成,都应该成为中国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手段。由此可见,本书的两位年轻作者还是负责任、公道、具有风度的学者,他们并非否定学校教育、课堂教育,他们没有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他们的确是经过了严谨、认真的思考为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提出了更为科学、全面的实现路径和思维框架。于是回到学校中来、结合社会生活对学校进行潜性教育的补给和完善也才变得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西方学校教育与中国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也在这一瞬间变得清澈明了。
一切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生活真相、生命本源都应当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潜性教育部分,而恰恰是这一部分我们大多数学校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悬于口头的,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本书看来是否定的。我赞成这两个年轻人的判断,除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人情关系不说,中国学校教育判断人才的根本不还是在于学习成绩、专业水平、考试分数吗?各式各类的考试、各种各样的证书不还是判断是不是优秀生、能不能毕业或深造的依据吗?我们缺乏一个完整的衡量人、选拔才的体系和学校内机制、学校外体制。学校教育集群体制的构建不容易,但学校有其特殊的优势,校友的力量可能构建出一个学校发展的社会网络,这种力量的整合和运用,我们学校自身做得并不到位。
潜性教育作为一个对教育全新的认知角度,值得我们教育界慢慢去消化和解读。小到一个人要加强其自身的能动性,在其自身的兴趣和外力的适度引导下去打造之;大到全国和整个教育界,所有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都可以参与教育和创办教育,“潜性教育化”的提出一下子拓宽了《潜性教育论》的视野和胸怀,从而将一个纯粹教育的概念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成为了一种思维模式和认识观、世界观,即凡事凡物皆有其显在的表现,也有其潜在的本质,我们在把握事物、事件的时候要用足表面文章,更要激活本质的力量。于是,中国今日民办教育的发展就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潜性化教育,对其的疏忽和轻视就是对整个中国教育偏颇、失衡的态度和表现。这一观点极为中肯,教育的力量无处不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无处不在、人的学习无处不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其投资和经营应当是全社会参与的大事,唯有教育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凡事可以在短时间内断失,而断失了教育是永远难以弥补那一瞬间的缺陷的。当政府不能包办所有教育的时候,交予整个社会来承办和补充恐怕才是显、潜相融相生的根本战略。想想哈佛大学(私立)、耶鲁大学(私立)。
这篇序无法涵盖本书全部的创造和革新,只是就我感兴趣的点面我拎出来在这里结合我的心得谈一谈而已。本书完整合理的框架,深入浅出、通俗晓畅的论述,学术价值上别开生面的创造和突破还需阅读者亲自读下去才能体悟个中三昧。成乔明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师,李云涛是三江学院的教师,两位年轻人的思维是超前的、研究是负责的,根据书中信息,关于“潜性教育”这个课题他们已经做了六七年,发表了系列论文,辗转后找到我为本书写序,我感觉不容推辞。我首先要向两个年轻人祝贺,祝贺你们在学术上的艰辛跋涉终于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也向整个教育界呼吁:多静心思考、多深入研究、多认真探讨,把我们的教育真真切切地搞上去,中国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2012年3月28日于南京大学绪论绪论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祝词中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可见,提高青年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青年人自力更生的意识和本领、扩充青年人的知识面和学术水平、完善青年人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多么重要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那么究竟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培养青年人的自力更生、如何扩充青年人的知识面和学术水平、如何完善青年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那当然得依靠教育,教育是救国之本,教育是立业之基,教育是造人之术。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使整个社会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渠道和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也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和严峻的考验。无庸讳言,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上来看,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青年人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中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的缺陷,比如青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受到抑制,部分青年人迷失了积极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发扬,逐渐形成了把多元化的社会流行时尚当人生追求的做法。归根结底,这种缺陷形成的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依然是以灌输为主、缺乏亲和力、显得呆板单一,周遭许多事实已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素质完善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对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表现出了诸多不满和抵制情绪。这个问题似乎不能仅仅责难于教育,它应当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结果,是一种时代前进中的起伏,如国家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局势、学生天生的身心素质、时尚文化等都有可能影响或者决定青年人的成长和人生喜好,但对于身体和心智尚没有成熟和定型、对于绝大部分时光身处学习氛围浓郁的校园中的青少年来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仍然是成就青年人最主要的因素,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遭遇将具有强烈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其实任何人都是在教育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即使没有上过学的人也不表示他没有受过教育,最直接的教育来自于家长、亲戚、朋友以及社会其他成员对自己的指教和劝告,真实存在的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狭义的即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是一种源于内心情感感悟的教育模式,是由内而外的心理认知到生理反应的显现过程,具有强烈的自省性和心理的自我调节、纠偏、完善功能。中国古代哲人孟轲强调德性涵养要依靠“自得”,自我教育追求的就是“自得”,自得而感情深、印象牢、效果好。也无比重要,它来自于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自我的感触和经验的领悟。
但不管怎么说,在我国,课堂式说教的方式依然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为主要的方式,课堂或师带徒的教育堪称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所以本书将主要围绕学校教育特别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而展开讨论,并适度延伸到一部分的社会教育,与之相应,主要研究的受教者就是在校大中小学生及部分社会青年。针对教育成效日渐式微的传统教育方法,我们如何在继承原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培养出能够自如应对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了不可回避甚至迫在眉睫的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教育工作继续保持其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培育新的教育理念和寻求新的教育方法。在世界文化交融和冲突、多元价值形成和凸显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高校教育以及部分社会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切切实实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遵循人性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人性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以培养青年人良好的感悟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科学地、长远地落实“以德治国”、“人才强国”、“和谐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也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当前,关于学校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无外乎是从市场经济大发展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所引起的学生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变异等方面进行学理上重复性的原因陈述和简单分析,而对如何采用新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已有成果中仍然难得一见令人眼睛一亮的建议。
传统的课堂教育是显性教育的典型,即通过目的性很强的说教试图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课堂知识的灌输试图构筑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理想信念。可是,这种非常理性化的、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课堂的知识在功利的社会现实面前往往显得单薄孱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变换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手段达到提高和净化学生的思想并使校园中的各项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参与负责的课题组2003年,我们以“潜性教育研究”为题申请到了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科研项目,在随后的几年中,笔者及课题组其他成员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潜性教育方面的论文。于2003年首次提出“潜性教育”这一概念,并以“潜性教育理论框架的构建”为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发表。随后,以“潜性教育”为主题,笔者负责的课题组发表了“高校艺术教育和潜性教育的比较研究”、“高校潜性教育纵横谈”、“艺术教育应当重潜性教育”、“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再探索”、“集群式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中国硕士教育的当代走向”等系列文章,串联并发展了潜性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理论基础和前期成果。
潜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所谓显性教育,就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由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教育,集中表现为现行的课堂授课模式。潜性教育就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师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知识实行传与受之外的媒介和方式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它可以在校园内进行,但更大范围上看,潜性教育更重视校外的自我教育。潜性教育是来自教学方案、课程计划、宣传说教之外的一种教育,教育者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教育内容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的;教育手段可以利用施教者讲授,也可以靠生活实践和受教者的自我感悟;教育目的可以传递知识,更强调培育人格、塑造精神。社会发展呼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突破重重阻难、勇往直前的源动力,基于这样的现实和理想,人的全面发展光靠课堂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潜性教育应运而生。同时,潜性教育的提出是与我们的时代实践息息相关甚至是紧密结合的,并且具有深厚的传统理论基础,而且也符合教育的本质内涵:在尊重人性、激活潜能基础之上的全面而自由的伸张人性、完善人格。上述内容可以称为是我们“潜性教育”思想诞生的现实基础。
我们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探讨一下潜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的创造。如国外学者关于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散见于公民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有关论著中。其中,一些学者提倡注重德育环境建设和无形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等,为笔者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理论教育工作者受传统的思想影响,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却忽视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忽视其塑造、激发作用,以显性教育占据统治地位,结果导致了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的弱化。针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枯燥、事倍功半的现状,众多学者也力图突破传统的樊篱,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和科学的方法改善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是就有了孙迎光老师在德育方面所大力倡导的“诗性教育”,其代表作有发表于《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的“松文化与诗性教育”、“竹与修身——德育的‘另类’言说”等文章。此外,由美国教育学和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Philip?W?Jackson)在其1968年的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从20世纪70年代起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隐性课程”和“隐性教育”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可直到本世纪初,此方面的论文才散见于各学术期刊。这些前期的理论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启发了本文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我们“潜性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基础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的“潜性教育”与西方的“隐性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隐性教育从它的发生意义上来说,其实质是显性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并且是停留于正常教学程序和范围内的淡化或隐藏了计划、过程的有目的的教育。而潜性教育不再是显性教育的延伸与补充,而是受“隐性教育”思想启发后被我们发现的一种与显性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并驾齐驱的方法论教育。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潜性教育”不是“隐性教育”的概念翻新和名称偷换,而是在教育范围、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过程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并远远超越了“隐性教育”的全新的教育思想。。
如何让高校教育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两条腿走路——对于学校来说,传授专业知识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学校的两条腿、两类发展思路。、身心健全地全面发展,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问题,而且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新突破,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之上,认真思索、反复论证、层层推进,提出了潜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携手合作、互帮互助是完善学校教育的重要保障。同时,书中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发挥潜性教育中引导教育、课外教育、立体教育的理念,而全面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大集群体系的构建正是潜性教育融入并进一步创新学校教育的必由之路和指导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