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知识经济时代,价值观面临严峻考验,当下家庭教育何以安放未来?
遵从经验还是信奉科学,家长究竟要怎么当?
教育占家庭支出比重越来越高,家长该如何为孩子投资?
……
新时代,新使命——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內容簡介: |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现代社会日益彰显,家庭教育已逐渐成为家长、学校、社会的必修课。作为中国知名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汇聚海内外优秀的家庭教育资源,本着回馈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鼎立打造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宣传、普及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供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以期促进中国家庭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自2008年起,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放平等的形式、自由参与的精神成为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五年来,众多参与论坛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人、优秀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成为了推动中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了论坛长期的忠实伙伴。本书汇集了本届论坛富有前瞻性的主题、激烈深刻的讨论和睿智精彩的演讲,能让家长轻松掌握家教的好方法。
|
關於作者: |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于2008年10月在北京成立。中心隶属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为独立运作的公益性质的部门。中心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高品质的家庭教育公益活动,有效推动中国家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工作任务包括:举办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打造先进家庭教育理念交流平台;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指导,提升社会家庭教育水平;培养家庭教育研究人才,提高家庭教育研究质量;培训家庭教育指导骨干,壮大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发行家庭教育相关书籍,服务家庭教育相关群体。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有着一支专业、勤奋、积极、高效的优质工作团队,中心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中国的家庭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通过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引领家庭教育研究不断向前迈进。同时将中心打造成一个最具实力的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基地。
2012年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11月10日,“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
本届论坛以“中国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知名中小学校长、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代表千余名。中国教育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新京报、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凤凰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记者应邀出席。与会嘉宾有: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郗杰英,阳光媒体集团主席、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学院岳晓东教授等。
|
目錄:
|
主论坛:中国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教育,从家庭开始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学习型家庭—家庭教育的困局及其破局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李希贵(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对话家庭教育
主持人: 宋少卫
对话嘉宾:俞敏洪、杨澜
家庭论坛:心灵陪伴,用生命的价值关爱孩子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孙瑞雪(孙瑞雪教育机构总校长)
从经验到科学,我们可以这样爱孩子
关梅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台湾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黄廼毓(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中西家庭教育比较
主持人:周成刚
对话嘉宾:杨峥、安妮鲜花、黄廼毓、卢巍
学校论坛:家校合力,面向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价值谈
罗崇敏(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护理
岳晓东(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
家校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主持人:刘俊彦
对话嘉宾:岳晓东、李唯、李筠瑞、张敏薇
家庭教育工作者论坛:专业指导,提高中国家庭生活品质
信念价值让我们更有力量—家庭教育工作者成长之路
曹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
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杨雄(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家庭教育立法的审思
林建军(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教授)
如何科学有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支持和服务
主持人:赵刚
对话嘉宾:曹萍、陈进隆、郑委、贾容韬
名家访谈
朱永新: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
俞敏洪:培养孩子沉稳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
陈向东:色彩变幻造就生命丰富性
罗崇敏:冲破价值迷茫,教育才有希望
吴伯凡: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和“问题家庭”
杨 雄:三角理论:家庭教育的新探索
夏建军:如何进行家校的有效沟通岳晓东:四种乐法带来主观幸福感
陈进隆:成长、分享和给予,架设生命的彩虹
贾容韬:没有爱跨越不了的鸿沟
嘉宾观点
|
內容試閱:
|
序一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自三种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重要,原因有二:一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有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孩子身上,无形中挤压了孩子独立生长的空间,但大大增强了对孩子的影响;二是在一个多变的时代,中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失去了明晰的应该坚守的价值体系,很容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毋庸置疑,正确而深刻的家庭教育对于纠正这些负面影响尤为重要。
家庭环境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力,所以确保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情。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说,如果孩子是一棵树,家庭就像孩子成长的土壤、空气和阳光,学校和社会好比温度变换和风风雨雨,如果土壤空气阳光充足,小树就会慢慢长大;但如果土壤是酸碱的、空气是污浊的、阳光是黑暗的,小树不是歪斜矮小就是枯萎死亡。
父母爱孩子是天然的,但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爱的事情,还要做正确的事情,只有感性和理性结合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我看到太多的父母用爱孩子的名义毁掉了孩子的一生。很多父母无限制给孩子金钱上的满足,孩子做了错事还庇护孩子,孩子受了委屈总是去找别人的错……这都是把孩子的前途送上绝路的行为,但很多父母都乐此不疲日复一日做着这样的事情,直到最后一声叹息发现为时已晚。
父母做正确的事情,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没有人会认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偷盗抢掠、耍横蛮霸、厌学偷懒是正确的事情。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好学精进、积极向上、独立能干的人。所以按照这些标准来培养孩子,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现在大多数父母一辈子只有教育一个孩子的机会,我们没有机会从头再来。如何才能做好父母?我们愿意和大家共同探讨,这就是新东方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初衷,也是新东方每年召开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宗旨。
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好了我们的孩子,就是培养好了祖国的下一代,也就为中国真正的长远发展繁荣昌盛在做出努力和贡献!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序二
家庭教育虽然是在家庭内部实施的一种私人教育,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从来不是与社会生活相隔绝的,而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稳固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长幼关系也进行着冲击。
随着社会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竞争日趋加剧,人员流动频繁,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许多的家长感到困惑,影响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教育的需要,满足家长的愿望,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应当就社会上反映强烈的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广泛地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理论探索。
几年来,新东方始终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利用其社会影响力推进着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对于新东方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表示赞赏和感谢,对第五届论坛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文摘】
先来说说关系,我们知道关系几乎就等于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包含三种,一种是跟人之外的、生命之外的所有的外在世界的一个关系,比如跟情景的关系;第二种是跟他人的关系;第三种是跟自我的关系。怎么样理解这三部分呢?比如说,我们到一个环境的时候自然就能知道,我们该怎么样把持自己,让自己做得很得体,这是我们跟情景的关系;我们如何跟自己的丈夫、妻子、老师、同事、领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跟他人的关系;那我们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在很多人中间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是否认为自己很有价值感,是否认为自己很好,或者是否能够很客观地看待自己,这意味着跟自我的关系。所有这三种关系,在一个人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应该同步存在。比如你坐在那儿,你既能知道情景,又能知道他人,还能觉察到自我,这三种关系是同步存在的。但是这三种关系的开始一定是从儿童跟爸爸妈妈的关系开始的。首先是从跟母亲的关系开始。
我们大家都知道,最早期孩子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建立跟任何人的关系,也没有建立跟自己的关系,他是透过妈妈的照顾来建立最早的跟他人的关系,在跟他人的关系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外在环境的关系,最后建立了和自我的关系。我举例说明,小朋友出生以后要在这个世界上要活下来,他必须建立最初期的跟妈妈的链接和依赖,因为妈妈是他心理的第一层皮肤,他是一个裸露的灵魂降临在地球上或者降临在一个家庭当中。那时他不具备对这个世界的任何看法,他并不知道这个人是他的妈妈,他的眼睛看不清,只看到妈妈一个模糊的状态,有头发,然后面孔相对白,眼睛相对黑。然后这个人经常说,嗨,妈妈抱。经常说经常说,说了很久以后,婴儿就知道这个人叫妈妈。但是他怎么样才能和妈妈建立非常好的关系呢?首先是他跟妈妈有依赖感,那这个依赖感怎么建立呢?我要找一个人来帮助大家演示一下。因为小朋友刚刚出生的时候语言是听不懂的,也没有最基本的智力状态,但是具备非常非常敏锐和高级的感觉系统和灵性系统,早先的时候他要用他的灵性、能量来感觉这个世界跟他的关系。那么这个工作怎么完成呢?如果她(配合者)是我妈妈的话,我最早先怎么跟她产生依赖关系?很显然,我一定要依据我在她肚子里的情景来完成这一步,我喜欢贴在她的胸口听她心脏的声音,因为我生下来的时候还不具备人的特质,但是具备所有动物的特质,当我哭的时候,我会把脸蹭在她怀里,用手抓她的头发。这意味着一个婴儿他要靠嗅觉、触觉来逐渐熟悉喂养者是可依赖的,逐渐建立跟这个人的依恋关系,这是最早先一个婴儿跟妈妈产生的关系。如果你感到一个人坐在你面前能量很紧,你就能知道,他小的时候依恋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为什么呢?一旦依恋关系建立起来,婴儿会很放松,会很松弛,这种松弛感很愉悦。
那么,他跟外在世界怎么建立关系呢?小朋友不知道外在世界,不知道人有什么不同,不知道空间有多么的大。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对空间和人的感知度很少,他只是知道有的人不用害怕,或者有的人的能量带有侵犯性,当这个人想和孩子打招呼,想讨好或者想触摸这个孩子(触摸就是一种侵犯性的能量),当这个能量一出现的时候,小朋友就会产生一个模式,就会赶快躲在妈妈的身后。为什么呢?他是要在一个安全的关系的背后来认识这个外在的世界,来建立最早先的跟这个外在世界的关系。
因为我做儿童教育工作的,经常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孩子,他们基本上对成人都是恐惧的,像我们国家的孩子基本上见到成人就躲,也就是说成人对他们来说就是老虎,他们很惧怕成人。为什么呢?因为儿童并不听你说什么,这部分还没发展起来。但是儿童是能用心灵感知到你想要干什么。这样一种判断方式导致成人回应的时候,跟儿童的认为是有差异的。我反过头来说这样一句话,大家看是否能够明白,有人说创伤只有两种,一种是遗弃的创伤,比如说我把我的孩子送到我妈妈那里去带,但是孩子不知道那是你妈妈,也不知道那个人是他的姥姥或者奶奶,孩子只知道我被妈妈送到了一个地方,一年的时间我没有见到妈妈,这种创伤叫被遗弃的创伤。或者比如说当孩子不能遵从你的愿望时,你会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你走开!我们用这种方式威胁孩子,那我们知道这会导致被遗弃的感觉。再比如说我们上火车上的时候,所有的5岁以前的孩子,只要在火车上他都会做一件事情,就在上下铺地来回爬,没完没了地爬,然后还会要东西吃。我们经常听到有父母说,你再爬,警察就来抓你!我们随意到超市里、马路上,都能听到有妈妈对孩子说,你再不赶快走不要你了。那么这些都是遗弃性的创伤,因为你没有给孩子一个概念——你是我的孩子,任何人在带走你以前必须经过妈妈的同意,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带走你。第二个创伤,叫吞噬性创伤,就是这个小朋友被妈妈吞噬掉了。比如说进他的房间不敲门;比如说他做的一切都要经过你的容许;比如说当你情绪上来的时候,你愤怒的情绪完全就把他吞掉了;比如说他不喜欢吃什么,你却认为那个东西好,非强迫他吃,等等。这种强制性的模式就是整个世界你为大,那个小孩很小,你的大就把他的小给吞没掉了。
小朋友最早建立起来跟妈妈的关系,然后又形成了跟外在世界的关系,最后形成了儿童对自我的关系。可是我们的教育中不太谈这种关系,基本上没有人会对孩子说,你要自己跟自己玩,你要自己陪陪自己,你要自己照顾一下自己的情绪,别人不跟我玩我可以自己跟自己玩……我们的系统中没有这一部分。我们的系统中也不太管孩子跟环境的处境,这个处境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能量上,透过行为可以看到,但根本还是表现在自我的能量上。我举例说明:当一个孩子迟到了,老师让他站到那里,那个小朋友刚开始站那里的时候,自我感还在他的身体里,但是如果这个老师说,谁让你迟到的?你已经迟到多少次了?你给我站到那儿!他那个自我感、那个存在感就开始在他的身体里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然后就没了。那么这时他的身体里存在着什么呢?老师就变得无比的大,那个迟到的恐惧感和羞辱感就变得无比的大,而他的生命里自我的那部分却消失掉了,留下的就是权威和恐惧,对情景的恐惧。所有的人都看着他。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与自我的关系就完全消亡了。在心理学中,自我感消失被认为是最恐惧、最可怕的。
所以我们说在一个家庭中,早先建立的最初六年的关系是儿童记住跟妈妈良好的关系,来建立跟外在世界的关系,最后形成和自我的关系。这个关系才能帮助这个儿童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存在在那里。即使天大的事情下来,我就在这儿,我没有消失掉。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人有心理障碍呢?你为什么会焦虑呢?原因就是当事情到来的时候,你不在,对吗?当你不在的时候,你的内在就会产生无比的焦虑。自我不在了,面对的事情就被夸大了,会铺天盖地落下来。这个感觉是童年期形成的。因此在儿童成长的里程当中,无论你说什么话,哪怕说得多么严厉,只要小朋友的存在感在那儿就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你的一句话把他的存在感弄没了,那就是最严重的问题,再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