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歙砚、婺源三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祠堂建造技艺。
婺源歙砚: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产自古歙州婺源县的龙尾山,因此,歙砚又有“龙尾砚”、“婺源砚”之称,迄今已有1260多年的历史、本篇分歙砚简述、歙砚沿革、歙砚赏析、发展与思考四个方面展示了婺源歙砚的魅力。
婺源三雕是指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的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婺源祠堂建造技艺:祠堂不但是村落所有建筑中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形制最为优美壮观、用材最为精良上乘、技艺最为高超的建筑,是古代民间建筑中的精华和精品工程。婺源古祠堂随着宗族制度的结束和历史风雨的侵蚀、人为的损毁,已从最多时的2000多座减少到目前的不足百座。因此,抢救、总结、保护“婺源祠堂建造技艺”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必要、迫切。
|
關於作者: |
主编王振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史、社会史、徽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迄今出版著作十数种,主要包括: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1996)、《乡土中国·徽州》(2000)、《中国历史人文地理》(2001,副主编)、《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2002)、《水岚村纪事:1949年》(2005)、《(新发现的徽商小说)我之小史》2008、《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2009)、《新安江》(2010)、《日出而作》(2010)、《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2011)等,另与法国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合作主编有“徽州传统社会丛书”(2011—)。
|
目錄:
|
第一篇婺源歙砚
一、婺源歙砚简述
二、婺源歙砚沿革
三、婺源歙砚赏析
四、婺源歙砚发展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篇婺源三雕
一、婺源“三雕”概述
二、婺源“三雕”沿革
三、婺源“三雕”技艺
四、婺源“三雕”代表作
五、婺源“三雕”文化现象
六、婺源“三雕”价值
七、婺源“三雕”忧思
八、婺源“三雕”传承
参考文献
第三篇婺源祠堂建造技艺
一、婺源祠堂建造技艺概述
二、婺源祠堂建造技艺沿革
三、婺源祠堂的代表作
四、婺源祠堂建造技艺价值
五、婺源祠堂建造技艺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砚,具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价值。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研磨器,由石磨盘和石磨棒组成。它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于研碾粮食和颜料的一种生活用具。后人称其为“研磨器”。据考古发现。1972年至1979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二期遗址中.就出土了一件研磨器。这件研磨器,由研盘、研棒、石盖三件组成。同时出土的还有红颜料颗粒、陶水杯等文具。由此,我们联想到彩陶上的图案,岩石上的图画和甲骨上存留未刻的红色文字.就是用这类研磨器研磨颜料绘制、书写而成的。因此,可以说研磨器便是砚的早期形态。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在黄帝时已有用玉制成,的砚.其定义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砚,石滑也。”汉末刘熙在《释名》中云:“砚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从现存的实物来看,汉代的砚,在材质上以石为主,也有陶砚和漆砚。在造型上多为圆形,也有长方形和仿物形等。在制作上注重雕刻,具有大气、凝重之美。然而,汉砚多附有研石,可见,这时还没有可直接在砚中研磨的墨锭.还需要借助于研石研墨,还有“研磨器”的痕迹。
随着我国制墨工艺的提高.砚中的附件“研石”也随之消失。砚由此独立成形。
唐宋时期,我国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砚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成熟而繁荣的时期。从唐代开始,发现和运用专用石材制砚,到宋代可谓是众砚生辉,比如:歙州的龙尾石、端州的端溪石、青州的红丝石,还有洮河石、虢州石、吉州石等等,几十种。其中,以龙尾石、端溪石为优,被人们推为众砚石之首。
龙尾砚以其优良的材质、美妙的天然纹理、精美的图案纹饰,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朝廷的贡品。南唐后主李煜称龙尾砚为“天下冠”。龙尾砚也称歙砚。
一、婺源歙砚概述
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产自古歙州婺源县的龙尾山。因此,歙砚又有“婺源砚”“龙尾砚”之称。这三个不同的称谓,分别来自砚产地的州名、县名和山名。
早在唐宋时,龙尾砚就名扬天下。如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物,为天下之冠。”又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龙尾砚歌》中云:“君看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无疑,龙尾砚在当时就是婺源、歙州一张闪亮的“名片”。所以,龙尾砚也就被称作“婺源砚”和“歙州砚”。
对于龙尾砚、婺源砚、歙砚这三个名称,人们比较熟悉的是龙尾砚和歙砚。虽然龙尾砚与歙砚,是一个物品的两个名称,但人们在解释其原委时,将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龙尾砚的名称源于龙尾山,人们对其产地没有非议,而歙砚的称谓则不同,它来自于古歙州。古歙州与龙尾山相比,其范围就大多了。因此,人们对歙砚的产地也就有了新的说法。比如,有人说歙砚是指产自歙州的砚,龙尾砚是歙砚中的一个品种;也有人说,歙砚产自歙县。究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宋代,为历史上龙尾石的开采和龙尾砚的制作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歙州辖区内的歙县、祁门和与之相邻的浙江开化、江西景德镇的浮梁等地也相继开采出砚石用于制砚,而这些砚也被称作“歙砚”流入了市场。
那么,这些石砚的品质如何?是否能称作歙砚呢?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宋人曹继善在《辨歙石说》中说:“歙县出刷丝砚甚好,但纹理太分明。”“祁门县出细罗纹石,酷似泥浆石,亦有罗纹,但纹理稍慢,不甚坚,色淡易于耳。此石甚能乱真,人多以为婺源泥浆石,当须精辨之也。”宋人唐积在《歙州砚谱》中对开化石和浮梁石的评述是:“洞灵岩,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连,石产岩之左右,无定处,材璞至少而瑕脉多或有绝病,莹净者可拟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慢。”“洞灵岩紫石,大小如肝色,今产浮梁县岩岭,处处有其匠者,或琢为茶瓯,凌冬不可用也。”可见,此时浮梁的洞灵岩石已不作砚,而作茶瓯之类的石雕品了。开化石又称玳瑁石,其用途在治平时也已改变。唐积在《歙州砚谱》云:“浙石衢州开化县,俗谓之玳瑁石,其纹正如玳瑁,傍视则有波纹者,可为碑材、帛础、柱基之类,至易得。”还有宋人李之彦在《砚谱》中强调:“歙石出于龙尾溪,以金星为贵。”米芾在《砚史》中则直称:“歙砚婺源石。”
其二,歙州在宋宣和三年(1121)改为徽州。而今天,徽州则改为黄山市,婺源已划入江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歙州”这一称谓慢慢淡出了人f门的记忆。当人们谈起歙砚时,也就有意无意地把歙砚和歙县联系在一起,因此,就出现了“歙砚出自歙县”的说法。这一说法不仅违背了事实,还误导着一些喜欢歙砚、研究歙砚的人们。
比如,清代徐毅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歙砚辑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自前人创奇,以为出自歙狱井中,盘屈直下,伏水底凿之,得石日歙石。余始疑,继而骇……岁在甲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奉命出守新卫,目睹井洞隘小,无从出入,询之士绅故老,考之典与诸书,并无人井求砚之说,及唐积砚谱,苏黄(苏轼、黄庭坚)文集,其形诸诗词歌咏,斑斑可考,始知是砚出自婺源之龙尾山。盖新安古歙州,婺隶于歙,不日龙尾而日歙者,统于同也。”
可见,歙砚并不是指歙州产的所有之砚,更不是产自歙县。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无疑指的是产自婺源的龙尾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