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1、本书是《罗马人的故事》系列的最后一卷,盛者必衰,诸行无常。这就是历史之理的话,那么我们后人正冠整衣目送历史,正是我们对先人孜孜努力积累起来的历史应有的礼貌。
2、罗马世界,灭亡于地中海不再是“内海”之时,消失于地中海不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途,而变为隔离人与人的界海之时。从现在开始,您将阅读的是悲惨时代的罗马人的故事。当您并未放弃而读完故事时,我敢说,您会看懂罗马人之死。
3、盛极必衰,而罗马在众多“盛者”中别具一格,没有“伟大瞬间”的灭亡会更好些,这种“必衰”的方式也与众不同。罗马行省一直与本土命运与共,他的灭亡也许会给您别样的启示。
|
內容簡介: |
再灿烂夺目的太阳,也有日落之时。罗马帝国曾经辉煌、曾经闪耀,今日终将告别。罗马帝国的尾声,从帝国真正的分裂开始。兄弟之邦无法发挥手足之情,互相牵绊、角力,算计着自身难保的困境,东西两帝国走上不同的道路。在西方,蛮族鸠占鹊巢,他们的精神与文化,比罗马人更像罗马人。在东方,沾染东方专制宫廷的气息,宦官、皇后才是国家的主人,暮气沉沉。然而,东西罗马仍竭力维持最后的尊严,在边界疲于奔命。即使查士丁尼大帝力挽狂澜,也仅是回光返照。罗马帝国何时覆灭?没有人说的清楚,它轰轰烈烈的出现,却平平淡淡的结束,没有该有的送别。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然也不会是一天结束。
|
關於作者: |
盐野七生,日本最受男性欢迎的女作家。1937年生于日本,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深感日本是个没有英雄的国度,回日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一住至今,终生研究罗马史。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
提起写罗马的作家,首推盐野七生。盐野七生自1992年开始,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她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这部时空纵深长达一千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的出版后,斩获意大利国家勋章及日本国内的各项大奖。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学界巨大震荡,日韩企业界领袖及政府高层都曾与她有过多次高端对谈。
|
目錄:
|
推荐序1 为什么是罗马?(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推荐序2 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给中国读者的序
第一章 最后的罗马人(公元395—410年)
东西分离
罗马人与蛮族
将军斯提利科
监护人
“现场证人”
西哥特族
阿拉里克
地中海为“内海”的时代
非洲叛乱
从农民到农奴
非生产性人群的增加
公德心的衰退
再度入侵
到意大利去
决战
抛弃高卢
凯旋式
迁都拉文纳
巨浪袭来
迎击
罗马帝国的实战能力
菲耶索莱之战
高卢的现实
以毒攻毒
孤立
计谋
底线
死
空白
恐吓(一)
恐吓(二)
“罗马浩劫”
离开罗马的人们
第二章 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10—476年)
霸权国家的职责
不断发展的蛮族化
“三分之一体制”
东罗马帝国
女人与权力
大元帅们
“大元帅”波尼法提乌斯
汪达尔族
圣奥古斯丁
“联军总司令”埃提乌斯
瓦解
匈奴族
阿提拉
香槟会战
威尼斯诞生
自毁
第二次“罗马浩劫”
最后20年
东西罗马帝国最后的并肩战斗
罗马帝国的灭亡
第三章 “后帝国”(Post imperium)(公元476年—)
奥多亚克
共存路线
“后帝国” ?不列颠尼亚
“后帝国” ?高卢
“后帝国” ?西斯班尼亚
“后帝国” ?北非
“蛮族统治下的和平”
分栖共存
狄奥多里克
进攻意大利
东哥特王国
利用败者
忠臣卡西多里乌斯
“东边”的长手
“蛮族统治下的和平”的终结
学园
修道院
查士丁尼大帝
《罗马法典》
圣战思想
贝利撒留将军
进攻阿非利加
汪达尔王国的毁灭
进攻意大利
哥特战役
罗马攻防
纳尔塞斯将军
拉文纳陷落
战端再开
战争结束
意大利之死
贝利撒留之死
查士丁尼之死
致读者
货币反映国情——通过硬币看罗马帝国的变迁
|
內容試閱:
|
结语
致 读 者
为什么要写罗马史,还要写上15卷?回答简单之至。这与“历史的写法”、“带着对现代的问题意识写史”之类全无关系,其发端只是“朴素的疑问”而已。
问到罗马史,答复都与“衰亡”相联系,这是以往的一般倾向。我想这是因为受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的影响。我的第一个疑问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既然有衰亡,那以前必定强盛过,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关心强盛期,却只谈衰退期呢?
于是,我首先想知道罗马为什么,又是如何强盛的。我在本书的第1卷到第5卷里写了罗马的强盛期。这5卷中描写的罗马在对外战争中度过了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在罗马史上是“高速发展时期”。也许这一时期开始于王政,其后共和政体一贯到底,因而近现代以这个时期“共和政体的罗马”为题材的史书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也许是受法国革命的影响,近现代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似乎都喜欢共和政体时代的罗马。
也许是因为上面的原因,随着共和政体向帝政的转变,从面向一般读者的历史书籍到学术研究,无论是质方面还是量方面都在锐减。我考虑过这里的原因,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帝政时代的罗马脱离了政治史的一般观念。政治史的一般观念是,王政经过共和政体这种亦称贵族政体的元老院主导的寡头政体之后,下面应该是民主政体。可是罗马却走向了被称为元首政体的君主政体。这被视为是历史的倒退,换句话说,这是保守,是反动。
可是我生活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时代,知道政治意识形态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既然如此,我想抛开政治史的一般观念,而只考虑对一般人来说统治是否是善政。
这样一想,我觉得像过去那样轻视元首政体下的帝政时代终究很可惜。首先,在长期而广泛地享受体味着强盛期所获得的果实这个意义上,这一时代相当于罗马史上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历史上生而又亡的国家,几乎都是在强盛之后立即走向衰退,鲜有能在强盛期与衰退期之间拥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也许因为这一点,长存的国家必定拥有稳定的发展期。无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威尼斯共和国,还是古代的罗马帝国,无不如此。
其次,帝政罗马的第二个特色是“pax”和平的形成。所谓“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就是“罗马的国际秩序”。由罗马主导的这种和平,时间持久而能够在地域辽阔的帝国全境得到维持,着实了不起。就说欧洲、北非和中近东长达200年没有战争这件事,虽已过去了2000年还直让人感叹不已。
我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了解这种“和平”为什么会实现和怎样实现,这与政体是否为帝政并无什么关系。
本书的第6卷到第11卷这5卷书即聚焦于此。提出“罗马主导的国际秩序”这一思想的人是尤里乌斯?凯撒,撇开他故事无从展开。描写凯撒的第4卷和第5卷两卷书对了解帝政不可或缺。凯撒是罗马史从共和政体走向帝政,即从“高速发展时期”走向“稳定发展时期”的“表演者”,连罗马人也认为凯撒是罗马帝国事实上的第一位皇帝。苏埃托尼乌斯所著《皇帝传》(中译本《罗马十二帝王传》有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版和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月版。——译者注)也是从凯撒写起。
本书的最后三分之一是始于第11卷终于第15卷的时代。历史走到这里总算是步入了罗马史所独有的衰亡时代。
论述罗马衰亡的史书和研究书多如海滨之沙粒。除了荒唐无稽的之外,多多少少都有正确之处。收集这些书籍,便有可能便捷地了解罗马衰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没有心情在四处拾人牙慧的工作中耗费只有一次的人生。
于是,在最后5卷书中,我把重点放在写“如何”衰亡,而未放在“为何”衰亡的阐述上。
一个国家的历史犹如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想彻底了解它,就只能从它的诞生一直追寻到它的死亡。
写从诞生到死亡的所谓通史,对我而言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写以《海洋之都的故事》为书名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第二次就是这套《罗马人的故事》。虽然这两个国家在享有1000多年的漫长历史方面相类似,但若论及给予同时代其它国家和后世的巨大影响,这两个国家却截然不同,不可比较。这就是《海洋之都的故事》两卷而终,而《罗马人的故事》却写了15卷的原因。不写上15卷,就写不了罗马的历史。
写这部15卷的《罗马人的故事》,首先是因为我自己想了解罗马人。现在写完了,我可以由衷地说,我懂罗马人了!
如果读者也能在读完本书,掩卷之后觉得“我也懂了”,这对我来说便是无上的喜悦。所谓书籍,是靠作者写书,出版社出书,读者读书才能构成的媒体,连接这三者的红线就是“共享同一种想法”。
盐野七生
2006年秋于罗马
第二章 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10—476年)
发生于公元410年夏天的“罗马浩劫”,震惊了西起不列颠尼亚东至巴勒斯坦的整个罗马世界。当时的人们把这个事件感知为罗马帝国事实上的崩溃。“浩劫”过后,霍诺留皇帝立即向驻扎在西罗马帝国全境的全体总督、军队指挥官和法务官送去了如下内容的诏书:
“阿拉里克及其属下的蛮族不仅烧毁了首都罗马辉煌的纪念碑,还实施暴行,抢走了居住在罗马的人们手中的一切。
“因此,帝国已经没有经济和军事力量回应行省的请求。从今以后,各行省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朕相信,你们自有力量完成使命。”
“罗马浩劫”刚过皇帝便立即发诏,这只是一种说法,至今没有发现史料可以确证此事。这也许是当时流布的一种传闻。但是,如果在当时那个时期确实发出了这份诏书,那问题将非常严重。果若如此,从公元410年开始,西罗马帝国就已经不复为帝国了。
霸权国家的职责
帝国并不是因为拥有可以统治其保护伞下各民族的军事力量才成其为帝国的。只有尽到保卫伞下人民的职责,人民才会接受帝国的统治。无兵无钱,国家不能再尽保卫人民的职责,今后让人民自己保卫自己而抛弃人民,那么国家就不再是帝国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是在公元476年,但在公元410年时就已事实崩溃了。生活在410年的人们大概已经感觉到了。正因为如此,即使离罗马很远的边远行省的人们也感同身受,为这“永恒之都”的不幸而悲叹。
在800年的漫长岁月里,敌人未曾踏入罗马城一步,而这正是罗马帝国强健的象征。
3世纪以后“罗马统治下的和平”不再发挥作用,帝国范围内的主要城市,不论是叙利亚的安提俄克还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帝国西部则不论是不列颠尼亚的伦敦,还是高卢的巴黎、里昂,抑或是日耳曼尼亚西部的波恩、科隆,都有过敌人侵袭市内,百姓涂炭的经历。东部被波斯和沙漠游牧民、西部被北方蛮族践踏暴虐的例子不一而足。在帝国本土的意大利,阿奎莱亚、米兰、维罗纳也无不受到伤害。建都不足百年的君士坦丁堡也曾受到蛮族因撕毁佣兵合同而暴怒的短暂侵略。只有罗马在公元410年之前的800年间一路走来,未受伤害。
进入帝国的最后世纪5世纪以后,罗马的人口也减少到2世纪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帝国的国境“防线”已是百孔千疮,几乎全被消灭,只有“世界的首都”还在延续着安全神话。
410年浩劫之后不久,不少外出逃难的人回到罗马。大概他们认为,震惊世界的“罗马浩劫”只会有这一次。可是,不论是北方蛮族,还是本该是同胞的东罗马帝国,都成为敌人,一次次打来掠夺。到了这种时代,罗马城市的人口开始锐减,终于减少到了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这时,“罗马浩劫”已经不再是世界新闻,而成为地方性新闻。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会有一个时间过程。公元410年后不久的罗马人,还似乎认为阿拉里克和西哥特族对永恒之都的暴行是不幸的偶然事件。阿拉里克死后接班的阿道法斯和西哥特族已经离开意大利到法国南部去了,至今还未见到他们之后有蛮族南下的影子。
从处死斯提利科到“罗马浩劫”的两年中,皇帝霍诺留明知蛮族的洪流滚滚而下直指罗马,却躲在拉文纳作壁上观,这时他也积极行动起来要重建浩劫后的首都。
他首先决定紧急从北非进口小麦提供货给住在自己的城市却已成为难民的人,并立即付诸实施。
其次在城内各处开始重建被破坏的公共建筑。但现在全体市民都是基督教徒。所谓的公共建筑重建工程,除了修补直接影响市民安全的城墙和城门之外,优先重建的是教堂及其附属宗教设施。
首都罗马采取了针对公元410年损害的复兴措施,这些做法也扩大到了阿拉里克和西哥特族经过的意大利中部和南部。
帝国决定对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5年内免征特别税。尽管帝国末期税制混乱,无从明确何为特别税,但毕竟免税了。地租税和人头税等一般税种则在5年内税率减至五分之一。
此外,还允许邻近的农民耕种因主人未归而被闲置的耕地。这件事表明,蛮族所经之处有不少人失踪。
另外还决定,不再追究与阿拉里克军队合作而遭到谴责的人的罪责。这大概是因为受到武力胁迫不得已而与蛮族合作的人数量太多的缘故。
霍诺留皇帝本人在“浩劫”的两年之后,于412年访问了罗马。但他的访问不是为重建打头阵,而是为了接受元老院议员和市民对皇帝关心重建的感谢。
据说至少花了7年时间,罗马才从阿拉里克留下的惨状中重新站立起来。从410年到417年的7年期间,霍诺留的皇位得以安泰,并不是因为霍诺留从26岁成长到32岁,改变了心态,尽到了皇帝的职责。一句话,这是因为比其他蛮族对意大利半岛安全威胁更大的高卢与入侵的蛮族之间形成了自相残杀的局面。
西临大西洋。所谓“同盟”协定,换个说法就是佣兵关系,照理也应该有佣兵费的协议内容。由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这方面的情况全然不详。
这样,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与蛮族的共存体制——“三分之一体制”便登上了历史舞台。根据这个体制以往曾在高卢实施的记录,我认为还可能做这样的想象:此次西罗马帝国与西哥特族之间的协定就是其中的一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