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編輯推薦: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卢林冬编写的《百家争鸣的结晶中华思想》讲述中国人不会忘记的历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学习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铭记中华民族的深刻历史教训,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基础。
|
內容簡介: |
卢林冬编写的《百家争鸣的结晶中华思想》内容简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史前历史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漫长的洪荒时代(母系氏族阶段),而从黄帝时代开始,至今最少也有五千年之久了。《百家争鸣的结晶中华思想
》
|
目錄:
|
历史的选择
周文王——老子、孔子之前的圣人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百家争鸣时代
吸取众长的儒学大师——荀子
清静无为的老子
梦蝶的庄子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惠施——万物方生方死
公孙龙——白马非马
一统天下的赞歌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罗网中的舞蹈
伟大的古代唯物思想家——王充
魏晋玄学
伟大的无神论者——范缜
程朱学派与朱熹后学
陆九渊与朱熹的辩论
“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黎明前的求索
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
|
內容試閱:
|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生活的时代,是列国纷争、互相攻伐、战火频烧、动荡不安的时代。
各诸侯国之间长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他生活的时代,又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思想上、政治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孟子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统治,提出了以安定人民生活、限制兼并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仁政学说,还提出了“性善论”等一系列与仁政学说相适应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又在百家争鸣的论坛上,为宣传孔子思想,维护儒家学说,大展雄辩之才。像其前辈孔子一样,他一生周游列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呼号,‘先后游历了齐、魏、宋、滕、鲁、邹等诸侯国。晚年,他和学生们一起编著了《孟子》七篇,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孟子名轲,字子舆,公元前372年左右出生在邹(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三岁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抚育下渡过了少年时代。他的母亲是一个既有见识又很会教育子女的人。在《列女传》、《韩诗外传》等古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其中“孟母三迁”、“
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孟子年岁稍长之后,就拜师求学。他的老师是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的孙子,在当时是颇有名望的儒学大师。在学习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毕生从事宣传儒家学说的事业。他把学习孔子、继承孔子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志愿。直到数年后,他的学生问起他的愿望时,他仍然坚定地回答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
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为了适应战国形势的需要,还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激烈变革之中,孔子的思想基本上都是为维护奴隶制统治而服务的。到了战国时期,封建制的转变已经基本完成,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各国之间展开了以统一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墨守孔子的思想,儒家学派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于是,孟子就改造并发展了孔子思想,使儒家学派成为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完成统一大业服务的政治学术团体。
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呢?以儒家的“仁”学思想为例。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仁”这个词就广泛使用了。自从孔子把“仁”的思想纳入哲学范畴并加以强调后,它就成为儒家的传统观念了。但是,同一个“仁”字,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其主要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复礼”。有一次,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这里的“礼”不是礼貌待人的礼,而是指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也就是以“周礼”为中心的周朝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礼”就是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要求天子、诸侯、大夫、士等各级统治者都安于名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怎样做才是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人视、听、言、动等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周礼的规定,才算是做到了恢复周礼。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但抛弃了其中维护周礼的一些内容。按照周朝的规定,不管君主是否贤明,大臣杀掉君主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要受到礼的制裁。孔子就忠实地执行了这个准则,在他编写的《春秋》一书中,把臣杀君写作臣弑君,“弑”就是以下杀上的意思,用“弑”字,就表示了对这种违反周礼行为的谴责。而孟子则认为,杀死无道的昏君不能称为“弑
”,而是“仁”的表现。他痛斥商纣王是破坏仁义的人,认为杀死商纣王就是除掉一个“独夫民贼”,周武王不仅没有犯弑君之罪,而且是一个为民除害的最有仁德的圣君。从这里可以看到,孟子的仁学思想中没有维护周礼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也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又把它扩而充之,使之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认为,夺取政权要靠“仁”的思想。他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衰的历史时说道:“三代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有仁;之所以会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要想巩固政权,必须依靠仁政。他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即使像尧舜那样有仁德的圣王,不施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天下。又说“徒善不足以为政”,意思是只有仁善之心是不足以治理天下的,必须施行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是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来的。战国时期,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国无宁日。
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产生,并日趋尖锐。孟子提出仁政的目的,就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政权。
仁政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在政治上,仁政反对兼并战争。孟子认为,兼并战争是造成人民生活困苦和各种祸乱的根源。因此,他主张制止兼并战争,对那些怂恿本国君主发动战争的人,必须处以刑罚。孟子虽反对兼并战争,但对于平定叛乱、解救人民于危难的战争是支持的,认为那是一种仁义之战。兼并战争的结果,必然是弱国被强国鲸吞,最后实现天下的统一。孟子虽然反对兼并战争,却并不反对统一,他认为统一是使天下安定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只有实现仁政,用“仁”的思想使天下归服才是真正的统一。
在经济上,仁政主张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战国时期的赋税是惊人的。
仅据《孟子》一书的记载,当时有征收布帛、征收谷米、征发人力等三种赋税。孟子认为,三种赋税中如果同时用两种,老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如果三种同时并用,人民就会陷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在赋税的重压下,人民就会反抗,封建统治就不能巩固。因此,孟子在仁政中特别强调了减轻赋税的内容。什么是制民之产呢?就是由国家分给农民100亩耕地和5亩大小的宅基地,并把这些土地规定为农民的同定产业。孟子认为,人民如果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就不会安分守己,就会违法乱纪,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加以处罚,这就是陷害人民。因此,贤明的君主必须分给人民足够的固定产业,使人民上足以赡养父母,下可以抚育子女。孟子的这个措施,既可以缓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又可以限制土地兼并,是仁政中重要的经济政策。
仁政还要求封建统治者尊贤使能,也就是尊敬重用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国君只有尊重贤才,让杰出的人都有官位,天下的士人才会为本国的富强出谋划策。孟子还认为,任用贤才是仁政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因此选拔人才一定要慎重,既要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又要深入实际进行考查,绝不能轻易相信左右亲信的意见。怎样衡量贤才呢?孟子认为,唯一的标准就是道德修养。他说:“睢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具备了仁这种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居于高位。否则,做的官越高,危害人民越甚。P13-16
|
|